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彭德怀过河,惊觉红军能炸桥而过

2024-02-08历史

彭德怀过河,惊觉红军能炸桥而过。

1863年5月,石达开与天王洪秀全已决裂多年。他率四万兵马自西昌出发,攻略四川,途中避开了清军主力,并收买当地彝族土司,成功抵达大渡河渡口安顺场。

然而,大渡河水急,又缺少渡船和粮草,形势紧迫。不久,清军赶到,将安顺场团团包围。经过27天的激烈战斗,四万大军仅剩六千人,粮草也即将耗尽。

石达开自知必死,他向清军投降,唯一的条件是「以一人之死保全三军将士」。最终,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受凌迟酷刑,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70多年后,又有一支军队进驻这里,他们是工农红军。面对同样的艰难险阻,红军并未像石达开一样坐以待毙,而是主动出击。

经过多次激烈的战斗,他们成功攻占了安顺场,并迅速夺取了泸定桥,最终突破了敌军的重重封锁,完成了强渡大渡河的壮举。

1965年,曾经在泸定桥上跨越大渡河的彭德怀元帅被任命为西南三线建设副总指挥。借此机会,彭老总在工作之余故地重游。

行至康定一段,彭老总突然感慨:「就算把泸定桥炸了,红军也能过河!」此话一出,随行人员都满脸疑惑。那么,彭老总又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呢?

当年的红军在安顺场又经历了什么?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遭受第五次反围剿的挫败,反动派步步紧逼。为了保存红军的实力,各部红军开始了壮烈的长征。

1935年5月19日,第一、三、五、九军团和中央纵队在西昌城北的礼州镇首次汇合,稍作休息。20日,总司令朱德向全军发布了十万火急的电令,确定了强渡大渡河,建立川西北苏区的路线,并命令刘伯承、聂荣臻率领先头部队赶往前线侦察敌情。

21日,礼州会议召开,首次提出了「长征」这一词,同时也确定了北上陕甘的行军路线。对于强渡大渡河这一重要任务,中央决定采纳刘伯承、聂荣臻的意见,放弃原定的大树堡防御重点,改走小路,通过安顺场渡河。

国民党反动派正蓄势待发,企图一举消灭红军,让他们成为第二个石达开。为此,蒋介石亲自飞抵成都,指挥对红军的围剿行动。

对岸的军阀杨森摆开决战的架势,身后是薛岳、周浑元的部队对红军后方部队紧追不舍,形势严峻。为了将红军一网打尽,蒋介石向反动派军队发布了三项战前准备的电令:一是将大渡河沿岸的船只集中起来,开往北岸,消除红军渡河的工具;二是搜集南岸的粮食运往北岸,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三是将南岸可供红军掩护接近河岸的房屋全部烧毁,为北岸军队隔河阻击清除障碍。

以保护百姓利益为宗旨,红军夜袭安顺场,成功夺取唯一木船。

5月的大渡河水势汹涌,自石达开失败后,当地就有了「五月不渡河」的说法,船夫们早已回了家。平时即使有人急需过河,没有十块大洋也不会有船夫愿意冒险,何况这次还要面对对岸的枪炮。

红军无奈之下,晚上一路打听着找到了船老大帅仕高家,说明来意后,帅仕高答应了,并找来几个帮手。25日,刘伯承、聂荣臻抵达前线,与红一团团长杨得志一同指挥战斗,他们把攻占北岸据点的任务交给了由一营营长孙继先带领的17名勇士。

在行进过程中,战士们不仅面临着枪林弹雨,还要应对湍急的水流。刚出发不久,木船就出现了问题,向河中的礁石驶去。

几位船夫冒着危险跳下船,用双手拉住木船,其余船夫则在船上拼尽全力划桨,终于将船头扳正。

老船夫经验丰富,虽然船身中弹,但他用脱下上衣揉成一团堵住破洞,巧妙地让木船继续前行。在危急关头,帅仕高眼疾手快,一把抓住投掷到船上的手榴弹扔出,成功避免了一场灾难。

在接近北岸时,敌军火力加强,刘伯承果断下令,神炮手赵章成用迫击炮三发三中,成功打哑敌军火力点。机枪手也进行密集点射,为队友登陆提供了掩护。

17名战士登上北岸后,迅速击溃了守卫敌军。随后,帅仕高联络北岸船夫,找到了三条木船,共77名船夫。船夫们日夜兼程,往返两岸无数趟,用四条小木船将红军一个师八千多人运到了北岸。

然而,这样的速度还是太慢。对岸的敌军越聚越多,薛岳等部马不停蹄地追击红军。如果不能全军过河,红军可能会被包围。

飞夺泸定桥的计划因为渡河问题而受阻,抵达安顺场等待过河的毛泽东对此感到十分担忧。在与当地人交谈中,毛泽东得知这里有一位名叫宋大顺的九十多岁老人,他曾经是前清秀才,很有才学,而且还亲历过石达开在安顺场兵败的过程。

毛泽东听闻后非常高兴,立即前往宋大顺老人家中请教对策。 宋大顺老人告诉毛泽东,当年石达开来到紫打地(即安顺场)后,西面有松林河千户驻守,东面有百仞峭壁阻隔,南面有彝人虎视眈眈,北面有唐总兵据守对岸。

石达开的军队被困在了绝境中,但他并没有立即离开,反而在此地驻扎,还大肆庆祝他的小妾生子。最终,石达开错过了逃脱的机会,全军覆没。

听了宋大顺老人的话,毛泽东感到十分失落。他意识到红军的处境与当年的石达开军队非常相似,如果不尽快采取行动,红军可能会步石达开的后尘。

宋大顺老人向他解释,石达开并非必败无疑,只要不在此久留,选择昌都、康巴、云南等地,都有可能扭转战局。至于红军北上,也并非无路可走。

大渡河逆流而上,有一座铁索桥名为泸定桥,原由蒋介石下令炸毁,但当地军阀刘文辉为了一己私利,未执行此令。

此桥建于康熙四十四年,桥名由康熙皇帝亲题,主要用于军队调动和两岸货物交流,由十三根毛铁锁链横跨两岸,上面铺有木板。

毛泽东接受了高人的建议,回到军队后,与各领导人商议后,大家一致同意进攻泸定桥,最终,他们把这个重要任务交给了红军的急先锋部队——红二师四团。

四团一直以来都是长征路上的先头部队,有着极高的战斗力。团长黄开湘不仅有勇有谋,更是因为一把铁斧击溃了反动军队的一个据点,被誉为「斧头将军」,与擅长使用大刀的许世友齐名。

政委杨成武年仅15岁就参加了闽西古城的武装暴动,因其敢打敢拼而得到了毛泽东的赏识,20岁就成为了红四团的政委。

两人性格相投,配合默契,他们所培养的士兵,个个英勇善战,无惧艰难。

5月28日,红四团接到命令,要在短短两天之内奔袭240里,夺取泸定桥。他们没有车辆和船只,行军速度顶多每天50里。

但是,接到命令后,红四团一刻都没有犹豫,凌晨4点就开始出发,忍受着倾盆大雨和陡峭泥泞山路的煎熬,还要应对敌军的大小阻击。

次日凌晨6点,经过一夜的艰苦行军,红四团终于抵达泸定桥岸,创造了红军的行军速度记录。然而,他们刚到岸边,来不及休息,就与对面的敌军展开了激战。

同时,他们发现泸定桥的情况比他们预想的还要糟糕:虽然桥没有被炸毁,但是木板已经被敌军掀走,只剩下13根光秃秃的铁索,桥下的河水因为暴雨上涨,水流湍急,一旦有人掉下去,只能任凭河水冲走。

在紧急任务的召唤下,黄开湘和杨成武对地势进行了周密的观察,并与各级干部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上,他们决定成立一支英勇无畏的小规模突击队,他们将勇往直前,紧随其后的后续部队也将全力以赴,共同拿下对岸的据点。

突击队的任务异常艰巨,但战士们的决心如铁,士气高昂,每个人都踊跃申请加入突击队。经过精心挑选,由2连长廖大珠担任队长的22名(一说24名)最优秀的战士组成了这个突击队,三连则整装待发,作为突击队的第二梯队。

当天下午四点钟,突击队准备完毕,每个人都手持冲锋枪或快慢机,身背大刀,胸前塞满了手榴弹。黄开湘一声令下,战士们迅速登上铁索,向对岸奋勇前进。

红军勇士勇闯大渡河,面对敌人的猛烈射击,四名战士英勇牺牲。然而,其余队员并未因此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他们一边沿着铁索疾驰,一边持枪反击,展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毅力。

此时,3连也开始行动,大批战士跳上铁索,毫不畏惧地冲向敌人。面对红军的悍勇,反动派官兵惊慌失措,点燃了桥头的堡垒,妄图用火势阻挡红军过河。

然而,战士们并未因此退缩,他们冷静应对,快速越过火墙,抄起短枪和手榴弹踏上河岸,将敌人的各个工事瞬间压制住。

在此关键时刻,廖大珠更是大声疾呼,鼓舞士气,带领战士们冲向胜利。

子弹已用尽,手榴弹也告罄,面对敌军的顽强抵抗,突击队员们勇敢地拔出大刀,展开白刃战。就在他们弹药耗尽的关键时刻,杨成武带领的3连赶到了战场,及时加入了战斗,为第一批突击队员赢得了宝贵的补充弹药的时间。

之后,4团以雷霆之势迅速清剿了敌军的各个据点,从突击队出发到战斗结束,仅仅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为大军过河北上扫清了道路。

在随后的日子里,红军成功铺设了泸定桥,顺利过河并赶往陕北。所有的首长都对飞夺泸定桥这一壮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参与夺桥的战士们也因为他们的英勇表现而获得了党中央给予的丰厚奖励,包括钢笔、笔记本、新军装、筷子、搪瓷碗等。

毛泽东在踏上泸定桥时感叹道:「这里应该立一座碑!」事后,他更是对黄开湘和杨成武赞誉有加,称他们是「有斧头将军和白袍小将在,就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

硝烟散去,国民党战败后,蒋介石怒气冲冲地追究责任,将一众反对派军官降职。为了躲避迫害,帅仕高等几十名船夫离开了他们的家乡安顺场,直到建国后才陆续返回。

尽管帅仕高生活贫困,但他从未因为自己的功绩向国家索要一分钱。他的孙子见过许多首长来家中答谢爷爷,但帅仕高从未向孙子透露过原因,直到彭老总的来访,才将真相揭开。

帅仕高于1995年离世,2007年获得「爱国拥军新闻人物特别奖」。后来,红4团继续担任长征路上的先头部队,经历了腊子口战役等战斗。

然而,长征的尾声中,黄开湘却突然失去了消息,他的身影在历史的尘埃中蒙尘几十年。人们认为他脱离了队伍,选择逃跑。

直到杨成武晚年编写的【杨成武回忆录】中提到的「王开湘」被确认为黄开湘,他的结局才得以揭晓。

两位英勇的革命者,在抵达陕北后不幸染上了重感冒。杨成武经过了艰难的20多天才得以痊愈,但黄开湘却在把玩朱德总司令赠送的手枪时,因为感冒引发意识模糊,不慎开枪打中自己而亡。

尽管如此,杨成武在得知老大哥去世的消息后,找到了黄开湘的坟墓痛哭了一场,然后继续投身革命事业。在他的努力下,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

红军曾担心,当红四团赶到时,军阀刘文辉可能已经炸毁了泸定桥。如果真的毁桥,可能只有部分红军能够从安顺场渡河,而剩下的大部分可能会遭受毁灭性打击。

然而,1965年,彭德怀元帅在重游大渡河时,却意外地发现了一条新路线。在泸定桥的上游康定地区,有一段河流水流平稳,水位也不高,距离大渡河的距离也不远。

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J]. 文史春秋, 2017, (3):21-25.杨友田. 石达开折戟大渡河[J]. 民间传奇故事(A卷), 2020, (8):41-42.龚启宏. 强渡大渡河之战[J]. 巴蜀史志, 2021, (3):80-83.罗雪梅, 马晓敏. 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刘金山[J]. 党史文苑, 2022, (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