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毛主席问卫立煌:驴是先迈左脚还是右脚?卫原先不懂,后猛然醒悟

2024-01-26历史

毛主席问卫立煌:驴是先迈左脚还是右脚?卫原先不懂,后猛然醒悟

卫立煌将军是一位充满戏剧性经历的非凡人物。

他曾是中山先生的亲卫,也是蒋介石手下「五虎上将」中的杰出将领,同时还与中共领导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他一度被通缉为「战犯」,然而当他最终回归大陆时,却出人意料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最终安享晚年。

尽管外国人当时对国民党普遍持鄙夷态度,但卫立煌却赢得了他们的深切尊敬。然而,在辽沈战役中,他与蒋介石产生矛盾,导致他的表现失水准。

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将军经历了许多曲折故事,但这些故事大多未为人所知。作为国民党高层人物,他与毛主席面对面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疑惑的是,为何曾被通缉的他最终能够平安返回大陆,过上安稳晚年?

卫立煌将军的一生,就像一部缩影式的民国史。有些人初心纯真,陷入黑暗,却一生渴望逃离,最终取得成功。他的错误难以抹灭,但他的成就也是不可否认的。

他,是一个了不起、迷途知返的「虎将」。

农村少年,踏上革命之路

在卫立煌将军小时候,他的父亲作为清政府的田赋官因瘟疫去世,家里陷入困境,只能依靠已经有工作的大哥卫立炯维持生计。尽管家境拮据,卫立炯仍然关心着弟弟卫立煌,坚持让他接受私塾教育。

卫立煌在私塾时展现出勤奋好学的品质。他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广泛阅读各类书籍,逐渐意识到世界之大,并非仅限于他所处的小天地。他也认识到当时中国正饱受苦难之苦,祖国深陷灾难之中,这让他深感共鸣。

因此,在辛亥革命如火如荼进行时,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十五岁的卫立煌毅然决定剪去辫子,参加军事训练,从此踏上革命之路。

由于革命力量当时尚显薄弱,随后的历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包括二次革命和「讨袁运动」皆告失败。在颠沛流离的革命经历中,他偶然来到了孙中山先生身边,成为其卫士,为他带来了改变命运的第二次机遇。

在与中山先生相识之前,他只是一个莽撞的年轻人,参与毫无目的的战斗,对自己的战斗目的一无所知,也对挽救民族危机的道路感到迷茫。

然而,在遇到中山先生后,通过先生的指导,他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何而革命,也理解了挽救国家危机的途径。这种理念的教育为他灌输了新的精神,使他开始明确自己为何而奋斗。

中山先生对这位年轻人十分赏识,在粤军讨伐桂系军阀胜利回师时,孙中山将一张自己的照片赠送给卫立煌,背后郑重地写上:「立煌同志孙文赠」。

这珍贵的照片成为卫立煌一生的宝藏,激励他为中国革命不懈奋斗。然而,随着中山先生的离世,蒋介石上台后,卫立煌未能看清国民政府的实质。在结婚初期,由于夫人与宋美龄的关系融洽,卫立煌一直效力于蒋介石,参与了「中原大战」和对红军的「围剿」。

在这些战事中,他逐渐成为蒋介石座下的「五虎上将」。尽管在国民党高层中,卫立煌的能力、精神和战绩都表现卓越,但由于非黄埔系出身,蒋介石对他一直保持用与防的态度。在国民党内部,尽管地位崇高,但他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

面对在蒋介石领导下,中国仍然贫困,充满战火的现状,国民党内部的团结远不如中山先生时期,充斥着腐朽的氛围,卫立煌对中国的未来感到迷茫,再次陷入了疑虑。

西安事变成为卫立煌人生的第三个关键时刻,也是蒋介石最不愿回忆的事件。

在西安事变之前,卫立煌对共产党几乎一无所知,将其视为蒋介石口中所谓的「共匪」,认为其是危害中国和平的大敌。在受到这些宣传影响下,他多次参与剿匪行动,对红军的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多次围剿。

真正的思想改变要从西安事变说起。卫立煌之所以前往西安,源于蒋介石对张学良和杨虎城围剿红军不尽全力的不满。为了督促围剿红军战略的实施,蒋介石派卫立煌进驻潼关。

与红军打交道的过程中,卫立煌逐渐发现红军并非他想象中的那么不可原谅。然而,由于立场问题,他仍然保持军人的职责,直到西安事变爆发。

在那个关键时刻,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不仅逮捕了蒋介石,还包括卫立煌在内的二十多名国民党军政高官。张杨二人劝说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卫立煌等人在南京政府留守官员的态度下得知,这些官员只想着取而代之,鼓动张学良杀死蒋介石等人。

卫立煌感到十分绝望,这些官僚在党国危急时刻仍然只顾私利,全然不顾抗日大局。在这关头,共产党的态度让他眼前一亮。

面对曾多次屠杀共产党人的蒋介石等军政高官,共产党展现了罕见的宽容,将民族大义和抗日大局置于重要位置。周恩来不惜冒险前往西安进行斡旋,劝说张杨二人只要蒋介石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即可和平解决此事。

卫立煌对中共在此事上所做努力有所耳闻,对两方的对比有所感触,明白哪个政党真正为中国着想。

在被释放后,卫立煌成为中国共产党最友好的盟友。

在一致抗日的旗号下,卫立煌领导下的国民党军队与共产党军队完美合作,不仅在军事行动上协调一致,卫立煌将军在军需物资的分配上也毫不吝啬。他认为,都是为了抗日的中国人,没有什么不同。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中国共产党察觉到卫立煌将军的诚意,深感动心。

在抗战初期,得知卫立煌将军身边缺少有文化和谋略的干部,中共派遣当时培养的抗大毕业生直接协助卫立煌将军。这些干部拥有文化和素质,甚至能够运用专业术语如「运动战」和「分散敌人」,与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进行深入讨论。

卫立煌对此产生好奇,想了解培养这些干部的延安究竟是何模样,毛泽东这位教授又是何等人物。于是,他决定亲自前往延安,当时无数青年人心中的革命圣城。

1938年4月,卫立煌莅临延安,此前他亲自督促成功发送大量物资支援八路军。当他的车队抵达延安时,热情的陕北人民载歌载舞,热烈欢迎这位坚定投身抗战的国民党将军。欢迎标语挂满墙上、树上,沿途许多共产党干部也在城外迎接。卫立煌被这些朴实而灿烂的微笑所打动,这是他久违的体验。

延安为他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里没有剥削,没有腐败,一切都是新的,领导人和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他看来,许多在延安发生的事情都是难以想象的。

他特地走进抗大的操场,想亲眼目睹延安的年轻人有何特别之处。进入抗大的会场时,一排排像杨树一样挺拔的学生热情地高喊:「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共两党团结起来」。在学生的热情感染下,卫立煌也受到鼓舞,放弃了之前准备好的官方稿子,开始与同学们真诚交谈。他分享了自己与日本作战的经验,结束时甚至和他们一起高喊口号,表达了一致抗日的决心。

通过与抗大学生的交流,卫立煌最终了解了为什么他的秘书们如此优秀。

在抗大,不同于其他国民党学校,这里没有少爷小姐,只有同志。上课的也不是被腐蚀透顶的国民党军官,而是中共的领导人。毛泽东亲自给学生上过多堂课,培养出的学生自然优秀。

卫立煌在心里仍有一个疑问准备问毛主席,然而在他看到抗大学生们的表现后,他对毛主席解决这个问题充满了信心。

在面见毛主席时,卫立煌询问了一直困扰他内心的问题:如何彻底将日本人赶出中国?

毛主席听到这个问题,会心一笑,这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首先没有直接分析国内战场,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国际反法西斯战场。

他分析了当前的世界局势,指出日本之所以如此嚣张是因为与苏联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但同时强调这一条约并不长久,会随着欧洲战局的变化而变化。

毛主席还谈到国内的投降派,指出支持投降的只是少数人。他强调我们要发动群众,让他们自发地奋起抗日,将长期依赖的国民党军队抗战转变为全体人民的抗战,以将日本卷入持久战的泥淖。

具体到卫立煌负责的山西抗日战场,毛主席指出双方必争之地在黄河一线。如果日军控制黄河,将成为实现切割中国东西的要道。毛主席建议在敌后进行游击战,并劝告卫立煌将军,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要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阵地战,而是要拖住日军,缓慢消灭。

毛主席的深入分析使卫立煌迅速打开思路,对毛主席在军事上的远见和判断力深感佩服。

一天晚上,两人散步时,毛主席看到一位老农牵着毛驴上山,想到卫立煌的问题,觉得可以通过这个例子进行总结。他问:「卫将军,这头毛驴上山时,它是先迈左脚还是右脚?」

这个问题让卫立煌有些懵住,毛主席则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凭借我的观察,它应该是先抬左脚,再抬右脚。」

虽然卫立煌确认了这个结论,但他仍然不理解为什么要谈论这个问题。毛主席笑着解释:「日本军队就像一头驴子,又是踢又是咬。如果我和日军作战,就会先退避三舍,然后抓住它的尾巴,狠狠地在它屁股上刺一刀!」

卫立煌终于明白毛主席的意思。要有效打击敌人,必须深刻了解敌人的作战方式。这也是毛主席从【孙子兵法】中领悟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卫立煌在此次访问结束后,对如何打仗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在参观延安过程中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