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粟裕:「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秘书扯了扯他衣服,试图打断他

2024-07-19历史

在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和卓越智慧的光芒。这场波澜壮阔的战役,不仅是军事史上的奇迹,更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役。

然而,关于淮海战役的指挥归属,却曾引发过不小的争议。邓小平同志和粟裕将军都曾说过「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说法,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我们将时间回溯到1978 年 7 月 27 日,这一天,南京电影制片厂的影视编导石征先,为了创作关于【淮海战役】的书籍,前往采访身体欠佳的粟裕。

原本规定的 20 分钟采访时间,因粟裕的热情与执着,变成了长达 4 个小时的深入交流,连午饭也在粟裕处解决。

就在这次采访中,粟裕开门见山地说道:「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一旁的秘书扯了扯他衣角,试图阻止,粟裕却坚定地推开秘书的手,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

石征先被这句话深深震惊,并将俗语粟裕将军的原话其记录下来。

石征先之所以震惊,是因为在这之前,邓小平同志也说过同样的话。那么历史的真相是怎样的呢?

图:淮海战役前委:粟、邓、刘、陈、谭

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之时,中央军委成立了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和谭震林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其中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

作为战役的最高领导人,邓小平称「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自然在情理之中。然而,粟裕的说法同样具有坚实的依据,并非是在争功邀赏。

淮海战役的战略构想,最初正是粟裕提出来的。从早期的「小淮海」构想到后来规模宏大的「大淮海」规划,粟裕的战略眼光和智慧得到了中央军委的高度肯定。

这一构想的提出,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而且,在战役实际进行过程中,华东野战军成为了主要的作战力量。

从参战人数来看,华野动员的兵力多达 40 多万人,出动了 16 个纵队加 4 个旅,而中野出动了 7 个纵队加 3 个旅,兵力不到 20 万人,华野的兵力几乎是中野的两倍。

在武器装备方面,华野更是具有明显的优势,一个炮兵团的炮弹数量甚至超过了中野所有部队的炮弹总和。正因如此,华野承担了众多艰巨的攻坚任务,成为了战役中的主力先锋。

从歼敌成果来看,华野的表现更是令人瞩目。华野共消灭了国民党 4 个兵团,分别是黄百韬兵团、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和孙元良兵团;而中野只消灭了黄维兵团,且还是在华野的协助下完成的。

在具体的歼敌数量上,华野歼敌 44 万人,中野歼敌 11 万人,华野的歼敌数量是中野的四倍之多。

这些辉煌的战果充分彰显了粟裕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华野全体将士的英勇无畏。

毛主席也曾多次高度赞扬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贡献,直言「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这无疑是对粟裕指挥才能和功绩的最大肯定。

值得注意的是,淮海战役的「总前委」与其他战役的「总前委」有所不同。在战役期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在中野指挥部,粟裕、谭震林在华野指挥部,五位成员直到战役后期才第一次见面。

这意味着在战役的大部分时间里,并非是由总前委统一指挥,而是两大野战军各自指挥作战。

综上所述,邓小平和粟裕都说「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其实并无冲突,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事实。

从整个战役的统筹和领导层面来看,邓小平作为总前委书记,承担着最高领导的责任;而从战役的具体作战和实际贡献层面来说,粟裕指挥的华野在兵力投入、武器装备、歼敌数量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功劳显著。

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是毛主席英明领导下的结果,是两大野战军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共同拼搏的成果。

在这场伟大的战役中,每一位参与者都是英雄,他们的奉献和牺牲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我们不应过分纠结于指挥之功的归属,而应从整体上去缅怀和歌颂这场战役所展现出的伟大精神和不朽功绩。

回首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淮海战役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它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熠熠生辉。它告诉我们,团结一心、英勇无畏、智慧谋略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