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为何不录用北京户口?人民大会堂招服务员,周总理却立下奇怪规矩

2024-07-18历史

人民大会堂招聘服务员,却不考虑北京本地人?

北京人或许始料未及,原来他们没有资格担任人民大会堂的服务员!

这个奇特的规定是周总理在1959年亲自颁布的,除了不雇佣北京人之外,每位服务员的任期只有四年。四年一到,无论之前表现多么出色,都必须离职。

周总理为何会制定如此奇异的规定呢?难道其中隐藏着一些不为人所知的内情吗?

人民大会堂招服务员

1959年,人民大会堂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顺利竣工。

许多国家听闻此消息后,皆感到匪夷所思,就连苏联方面也感到震惊,赫鲁晓夫甚至特意致电驻北京大使馆,询问事件真实性。

我国断言这件事情确凿无疑,更补充道,如果苏联老大哥对此存疑,一个月后前来我国人民大会堂参加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便会了解真相。

苏联坚信我们无法建成人民大会堂也情有可原,毕竟当时中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连温饱都难以解决,甚至毛主席都舍不得吃肉。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怎能在短时间内建成如此宏伟的大会堂呢?这简直比登天还难。

或许这样说还是有些抽象,换种方式吧,与人民大会堂同期动工的几座世界著名建筑,联合国大厦耗时七年,日内瓦万国宫用了八年,而悉尼歌剧院则整整建了十四年之久!

人民大会堂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精确来说是280天——就竣工了。

赫鲁晓夫心中的不服气与日俱增,于是欣然接受邀请,前往参加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庆典。他想亲眼看看,传说中的人民大会堂是否真的如传闻般壮丽。

赫鲁晓夫并未料到,中国方面正在为即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国宴忙得不可开交,焦头烂额。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场国宴,中央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像大家预期的那样顺利。

首要的是服务员的招聘,这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根据估算,人民大会堂至少需要三千多名服务员才能够应付日常需求。然而,人数一多就容易人多眼杂,担心会混入一些敌对分子借机进行破坏。

因此,为了确保绝对可靠,人民大会堂对服务员的招聘标准极为严格,特别是在政治背景、思想品德和社会关系的审查方面。通常需面试七百人才能挑选出一个合格者,最终选定时还会淘汰另一批候选人。

在踏入人民大会堂正式工作之前,他们必须接受军区统一安排的培训,由国旗护卫队进行统一指导,并进行必要的体能训练,以确保他们能够胜任这项工作。

一旦正式上岗,这些服务员将接受半军事化管理,限制随意外出,几乎与外界隔绝。

此外,体检要求也非常严格。在那个中国人身高普遍较低的年代,竟然规定女服务员的身高必须达到一米五以上,而男服务员的身高则必须达到一米七五以上。

尽管要求非常严格,仍然有许多人前来申请,因为对于他们而言,在人民大会堂工作无疑是一项极其荣耀的荣誉。

然而奇怪的是,除了在开国第一宴上还能见到北京人的服务员,此后就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了。自1960年起,人民大会堂开始拒绝接收任何本地人担任服务员。

这项规定立刻引起了各种猜测,有人认为人民大会堂存在地域歧视,也有人认为人民大会堂必有难言之隐。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实际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奇怪规矩的原因

主要的原因实际上有两个,首要的是为了避免引起怀疑。

周总理领导的第一代党中央,特别反感靠关系和走后门。然而,在开国第一宴录用服务员的过程中,许多北京人利用他们在本地庞大的人脉网和靠近领导的优势,通过后门方式成功地插入其中。这导致许多原本有机会被选中的外地人被北京本地人排挤掉了。

因此,中央一发布招聘启事,便有许多北京本地人携带推荐信和礼物,径直前来。

这会导致就业不公平,原本是北京本地人,他们本来就能在就业上享有许多便利条件。因此,在人民大会堂这样的庄严场所,再获取额外的优势,并不合适。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人民大会堂」中的「人民」二字的真正含义。

除了避免嫌疑,保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人民大会堂的服务人员虽然实行半封闭管理,但难免接触到机密信息。即便如此,他们并非完全与外界隔绝。特别是对于那些来自北京本地的服务人员而言,他们有可能会将这些机密泄露给他们在社交圈中的官员亲戚,从而造成信息的泄漏。

然而,外地的服务员可以更容易地避免这种情况。过去,由于交通和信息传播的限制,不同城市的人口之间交流不如今日频繁。在那个时代,要想前往外地,必须获得当地政府颁发的通行证。因此,当时的人际关系远不如今日复杂,人们之间不同地区的相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中央最终决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直接不招收北京本地人担任服务员。

当然,北京人担任服务员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并不逊色于他人。然而,为了维护人民大会堂的公正和廉洁,不得不要求北京人在这方面做出一些牺牲。

周总理为何除了规定不招北京人之外,还要规定人民大会堂服务员的任期只能是四年呢?

主要归结起来,无疑是出于保密考虑。

尽管即使是外地的服务员,如果长期留在这里工作,也容易与北京本地人建立起人际关系网络,这可能导致机密信息的泄露。而每四年更换一次服务员,则恰好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人民大会堂服务员的工作寿命不长,这使得四年后他们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

这完全不用担心,只要在四年内没有犯下重大错误且表现良好,他们都能被安排到其他适合的编制岗位,不会在四年后面临失业的困境。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因素是在人民大会堂担任服务员,尽管工资颇为可观,工作强度也颇为显著。

在人民大会堂工作的服务员们面临的要求尤为严格,因为这里是国家重要场所,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来满足这些高标准。

为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必须严格禁止弯腰驼背或打盹等松懈的动作,即使必须端着重物,也要保持优雅稳健地行走。另外,长时间静立也是对体力的巨大考验。

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服务人员长期以来很容易患上职业病,例如静脉曲张和腰肌劳损等,身体难以承受这样的工作压力而出现问题。

为了照顾服务员的健康,每四年就宣布他们"退役",这不仅有助于确保他们身体的良好状态,还能有效避免服务员疲劳对招待效果的不利影响。

解决了服务员招聘问题,但在开国第一宴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时,如何有效地一次性指挥上千名服务员,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开国第一宴的挑战

负责协调国宴的工作,对此问题感到相当棘手。

在国宴正式开始前,尽管郑连福带领全体服务员进行了多次彩排演练,但无论怎么努力,总还是会有人上错菜或迷路。

这并不是服务员的错,而是因为人民大会堂的场地实在太大了。来宾人数接近五千人,桌子摆了将近五百张,几乎要占满整个大厅。每桌要上十五盘菜,总共需要上七千零八十盘,整个过程非常繁复庞大,上菜的难度堪比地狱模式。

郑连福在指挥国宴时面临的问题是宴会场地过于宽广,导致远处的宾客难以听清他的指挥。如果他使用喇叭来指挥,虽然声音会更大,但可能会破坏宴会的雅致氛围,毕竟这里不是战场。这种困境该如何解决呢?

郑连福一度为这个问题所困扰,夜不能寐,整天思索着解决之道。直到有一天,他在过马路时看到红绿灯,灵光一闪,顿时有了启发。

于是,在宴会现场,他布置了大量的「指示灯」。他只需设定每种灯的颜色来代表不同的指令,然后通过按下相应颜色的指示灯按钮,就能有条不紊地解决所有问题。

关于服务员的礼仪规范,周总理亲自进行了指导。由于他经常从事外交工作,并且曾在欧洲留学,对国际礼仪规范非常熟悉,因此在他的监督下,礼仪方面自然不会出现任何差错。

服务员们看到周总理亲自来指导礼仪,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因此,他们在私下里积极练习,然而即便如此,当真正上场面对众多国家领导人时,仍然难免感到紧张。

服务员张善兰曾亲身经历过这次国宴。她回忆说,当她去送水时,紧张得几乎无法走路。毛主席察觉到她的紧张,主动关心并询问她的老家在哪里。

毛主席得知这是山东蓬莱后,便开玩笑地说道:

「蓬莱是个美妙的地方,常常有仙人出没!」

张善兰听到后,立刻放声大笑,刚刚的紧张感顷刻间烟消云散。

除了服务员们在一旁严阵以待,国宴开始后,人民大会堂的天花板上还蹲着五十名紧张不安的大汉,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宴会即将开始时,公安消防部突然发现现场存在消防隐患,迫使国宴临时更换地址。

请想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根据人民大会堂的方位把所有东西准备妥当,现在如果突然更换地点,肯定来不及了!

郑连福,负责本次宴会的总管,立即追问事件详情,得知人民大会堂建造时因钢材短缺,故天花板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木质结构。然而,木质结构易燃,在长时间受数百灯泡照射的情况下,极易引发火灾。

得知情况后,郑连福心中也感到十分矛盾:一方面,临时更换阵容可能会影响宴会的效果;另一方面,安全隐患也让他颇为担忧。

在权衡了各种因素之后,最终决定派遣五十名电工潜伏在天花板上,以防不测。一旦发生火灾,他们可以及时进行扑灭。

然而,在宴会的整个过程中,尽管天花板上悬挂着五十名大汉,存在着意外掉落的潜在风险,郑连福还是不时地忧心忡忡地抬头看向天花板。幸运的是,在整个宴会结束时,并未发生任何意外事件,一切都圆满落幕。

经过这次教训,人民大会堂的天花板已经改成了防火的钢筋龙骨结构,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然而,正因为我们对每一件事都严格要求,人民大会堂才能始终保持完好无损,真正体现了「人民」二字的深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