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斯大林移民问题

2023-12-18历史

沙俄吞并克里米亚的鞑靼人,时至约1783年,正值克里米亚汗国完全并入沙俄之际。1859年,高加索伊玛目国被沙俄吞并,车臣人也随之进入沙俄的势力范围。鞑靼人和车臣人有着相似之处:首先,他们都怀有强烈的独立自主观念,通常除非无法抵抗,否则不轻易屈服。其次,他们曾是奥斯曼土耳其旗下的自治民族。克里米亚汗国和车臣尼亚都曾附属于奥斯曼土耳其。第三,他们都信仰伊斯兰教,导致他们的文化更接近奥斯曼土耳其,与沙俄截然相反。最重要的相似之处在于,二战后,这两个民族整体都被斯大林迁徙到西伯利亚从事矿业工作。这是为何呢?

鞑靼人和车臣人在二战期间有部分倾向于德国军队。鞑靼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尽管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在18世纪末已随沙俄结盟,由于信仰和习俗的差异,双方一直关系不佳。鞑靼人始终寻求独立自主之路。在此之前,他们在苏联的民族政策下,于1921年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建立了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尽管仍隶属于苏联。然而,大家心里总是不甘。一些激进的鞑靼人,约几千人,投靠德国,协助对抗苏联。斯大林看不惯这些克里米亚的鞑靼人,计划取消他们的自治权,却一直未能找到理由。直到1945年,苏联以通敌罪取消了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的地位。更为糟糕的是,居住在克里米亚的20万鞑靼人被全都打上通敌叛国的标签,直接被斯大林发配到了西伯利亚、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地。车臣人的境遇也差不多。

车臣人和克里米亚的鞑靼人情况相似,19世纪末被沙俄征服后,一直寻找机会摆脱苏联。1922年,车臣加入了苏联,成为其自治州。1934年,车臣和邻近的印古什合并,组建了车臣印古什自治州,隶属于苏联。两年后升级为自治共和国。到了二战时,同样有一批车臣人跟随德国军队。实际上,这是难以避免的事实,因为包括俄族人在内,也有不少人跟随德国军队,岂能将所有俄族人都发配到西伯利亚挖矿?仍是斯大林,他恼羞成怒,将38.7万车臣人全部迁徙到了西伯利亚、哈萨克进行劳动。这场势头真的是前所未有。

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改变这两个民族命运的时刻终于来临。1956年,赫鲁晓夫恢复了鞑靼人的公民权,1957年,车臣人随之获得了公民待遇。但问题是,他们的回归却产生了分歧。车臣人被允许回到故土,即高加索地区定居。然而,鞑靼人却不被允许回到克里米亚。这样的做法颇为令人不悦。既然恢复了公民权,为何不允许鞑靼人回到家园,反而让车臣人回家呢?

鞑靼人和车臣人的命运为何有别?这一现象有着多种解释,至少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鞑靼人搬离克里米亚后,斯大林陆续向这里调动了大量俄族人,使这里成为俄族人的定居地。俄族人和鞑靼人的信仰和习俗迥异,生活在一起简直不可想象。为了避免纠纷,还是不让鞑靼人回去为好。其次,克里米亚半岛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是苏联称霸黑海的重要棋子。这一棋子必须牢牢掌握在主体民族手中,不能再落入鞑靼人之手。第三,1954年,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而克里米亚的鞑靼人是苏联的百姓。虽说大家是兄弟,但亲兄弟还得算清账。这些人口无法直接划入乌克兰。最后,蒙古系后裔在苏联境内分布广泛,实力强大,不容易控制。不能让鞑靼人再次占领重要的克里米亚。当年沙俄曾被克里米亚的鞑靼人摁在地上摩擦很长时间。总而言之,鞑靼人在上世纪60年无法回到故乡,直接导致这部分鞑靼人在后期难以掀起风浪。相较之下,车臣人的命运则宽慰得多。

车臣人回到高加索地区后,立即与邻近的印古什合并,组建了自治共和国。因此,车臣人再次拥有了民族复兴的动力。这两个民族的命运后来也可见一斑,车臣人常常团结一致,多次与俄军激战。而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却沦为散兵游勇,再也无法凝聚成一股力量。即便在1991年获准回归,他们也未能掀起多少波澜。要永远珍惜家园,相信故乡的力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龙兴之地,这不是封建思想,而是一种心灵寄托。车臣人回到故土,自然生出保卫家园的勇气。经历了漂泊流离,他们回到故土后倍感珍惜。而鞑靼人失去了回归故土的机会,无法凝聚出保卫家园的勇气,更难以团结一致。因为无论谁领导,都会面临灵魂深处的质疑:谁能带我们回家?曾经在克里米亚半岛取得辉煌战绩的鞑靼人,如今却沦为四散的狗仔队,无处立足。就连蒙古系的其他鞑靼人,也对这些克里米亚的鞑靼人望而却步。因此,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应该努力守护自己的龙兴之地,这里是民族复兴的根本所在。一旦失去这块土地,将失去勇气、团结和凝聚力等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