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他是国民党第五军首任军长:关麟征老长官,杜聿明是他的老师!

2024-04-15历史

1933年3月初,日本军队侵占了热河,随后将兵力推至长城各要隘附近。国民党第十七军军长徐庭瑶主动向上级报告,请求出战。获得批准后,徐庭瑶立刻指派第2师师长黄杰、第25师师长关麟征、第83师师长刘戡(这三位师长均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毕业生)迅速带领部队向北赴长城参与抗战。

到了1942年冬季,徐庭瑶与一些参与过长城抗战的将领一同拍摄了这张合影,这张照片是事后补拍的。

在照片的前排,从左至右分别是黄杰、徐庭瑶和杜聿明(黄埔一期,长城抗战时任第25师副师长);后排从左至右依次是刘嘉树(黄埔一期,抗战时担任旅长)、郑洞国(黄埔一期,同样任旅长)、邱清泉(黄埔二期,抗战时为团长)。

关于这张照片,常有误解,误以为是徐庭瑶等六人在长城抗战期间拍摄的,但只需留意照片中六人的服装和军衔,便可以明确这不是1933年拍摄的。

在这六人中,徐庭瑶作为资深长官,居于中心位置。在解放战争期间,刘嘉树、邱清泉曾任国民党军的兵团司令;郑洞国曾任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则担任过东北保安司令长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及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等多重职务;黄杰则曾任国民党军陆军副总司令及兵团司令,逃往台湾后,由于与蒋经国关系良好,继续受到蒋家父子的信任,担任过陆军总司令等重要职务。

相较之下,徐庭瑶因后期不被重用,在六人中的知名度相对较低,有些黯然失色的感觉。

杜聿明的恩师和支持者

关于杜聿明和徐庭瑶的关系:

徐庭瑶生于1892年,是安徽无为的人,曾在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步科就读,并在毕业后加入了粤军许崇智部。徐庭瑶的职业生涯起点颇高,在东征陈炯明时期,他已经晋升为团长。

北伐战争爆发后,徐庭瑶在两湖战区表现出色,勇敢作战,很快晋升为第四师副师长。在1928年8、9月期间的反击孙传芳的龙潭大战中,徐庭瑶的表现尤为突出,战后被晋升为第二师师长。

徐庭瑶

的晋升过程中,何应钦扮演了重要角色,多次向蒋介石推荐徐庭瑶。然而,蒋介石在1928年初结束下野后,与何应钦的关系生变,属于何应钦派系的徐庭瑶地位也因此受到影响。

1933年1月,徐庭瑶晋升为第十七军军长,距离他担任师长已过五年,这一晋升速度并不算快。

解放战争期间,尽管杜聿明被视为蒋介石的「救火队长」,四处奔波指挥庞大的蒋军,但与胡宗南、宋希濂、关麟征等黄埔一期的将领相比,杜聿明的早期军事生涯并不显赫。

1930年,杜聿明被调至徐庭瑶麾下担任团长,他对部队的训练抓得非常紧。徐庭瑶见识到杜聿明团中军容最为整齐,于是大加赞赏并给予特别关照。

1932年冬,徐庭瑶晋升为十七军军长后,立即推荐杜聿明担任25师的73旅旅长。25师的师长关麟征与旅长张耀明关系密切,对同为陕西人的杜聿明则态度一般。

当25师副师长职位空缺时,关麟征频繁向徐庭瑶推荐张耀明,但徐庭瑶更为看重杜聿明,不久便向南京报告,任命杜聿明为副师长。

担任副师长后的杜聿明继续关注部队训练,他没有架子,常与士兵同吃同训。关麟征因未能让张耀明成为副师长而心有不满,看到杜聿明如此,认为他在师中培植势力,遂下令禁止未经他师长同意的所有训练,使杜聿明在副师长职务上显得多余,整日无事可做。

长城抗战期间,杜聿明虽然在关麟征重伤后代理指挥了25师的作战,但战后关麟征和张耀明均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而杜聿明则未能获得,遭受排挤的他便主动申请进修于南京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一期。

1936年,从高教班毕业的杜聿明并不愿返回25师,却又无处可去。此时,徐庭瑶在交辎学校(由蒋介石兼任校长)担任教育长,得知杜聿明的困境后,便向这位老部下伸出援手,邀请他到交辎学校担任学员队队长,负责培训指挥机械化部队作战的军官。

1937年,国民党军依据交辎学校战车营和交通兵第二团的基础组建了第一支装甲兵团,在徐庭瑶的大力推荐下,杜聿明成为了该团的首任团长。这一职务成为了杜聿明军事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徐庭瑶在杜聿明人生轨迹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

蒋军的「五大主力」中,第五军的第一个军长是徐庭瑶。

在长城抗战期间,徐庭瑶深受日军的强大火力和装甲兵的影响,十七军遭受重大损失。战争结束后,徐庭瑶总结了战斗经验,认为建立装甲部队迫在眉睫,以应对未来与日军的更大规模战斗。

在一份提交给南京政府的报告中,徐庭瑶强调装甲兵的重要性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提出应受到重视。1934年,经过徐庭瑶多次申请,南京终于批准了经费,由他亲自带队前往欧美考察各国军事,重点研究装甲兵的发展状况。

从欧美十一国的考察结束后,徐庭瑶向南京提交了一份详尽的报告,长达60万字,详细论述了发展机械化部队的必要性。

徐庭瑶很快被任命为交通兵学校的筹备工作,并在之后将辎重兵学校与交通兵学校合并,成立了交辎学校,他担任教育长。交辎学校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军正式开始筹备机械化部队。

1938年1月,湖南湘潭的装甲兵团扩编为第200师,杜聿明被任命为首任师长。这是国民党军第一个机械化师,尽管只是一个师的规模,却拥有接近2万人的兵力,其实力远超一般的国民党军。

到了1938年11月,基于第200师的基础,新编了第十一军,由徐庭瑶出任军长。

1946年国民党军整编之后,形成了「五大主力」,这五支部队分别是: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整编七十四师(原第七十四军)、整编十一师(原第十八军)。

在国民党军的历史中,多次出现过第五军的番号。最早的第五军是北伐时期的(军长李福林),1929年后该番号被撤销。在中原大战前,鲁涤平的部队也曾使用过这一番号,之后又被撤销。1932年,国民党军的第87、第88师与军校教导总队合编为第五军,由张治中担任军长,该军成立不久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战后番号再次被撤销。1933年,陈诚的十八军扩编后,因规模庞大,由蒋介石命令将其部分划分为第五军,由罗卓英担任军长,但该军在与红军的战斗中迅速崩溃,最终番号被撤销。

1935年,第五军的番号再度启用,薛岳成为军长,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升为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接替其成为军长。

所述的这些第五军让人眼花缭乱,但都与后来的蒋军「五大主力」中的第五军无关。这个「五大主力」中的第五军,实际上是由新编第十一军改编而来的。

1936年6月,第五军的番号被撤销,原因简单,蒋介石想将这个番号赋予一支装备最为精良的机械化部队。不久,新编十一军便改为第五军。

由于第五军是由新编十一师改番而来,因此徐庭瑶是蒋军「五大主力」中第五军的首任军长。

徐庭瑶

新编十一军改番后,徐庭瑶升任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辖第五军、第九十九军),很快,俞济时接任第五军军长(据称只有半个月),之后调离,杜聿明以副军长身份暂代军长职务,数月后正式成为军长。

1939年11月,第五军在桂南会战中在昆仑关大败日军第21旅团,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及其下属四千余人。

尽管有昆仑关的胜利,桂南会战整体上却是失败的。战后的柳州军事会议上,蒋介石命令撤职查办八位将军,徐庭瑶在其中。

抗战期间,经历过撤职查办再度起用的国民党将领众多,例如豫中会战中,损失惨重的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在「撤职查办」后不久便重新领军,并在后来四方面军的组建中与张发奎、卢汉、王耀武一起成为方面军总司令。

然而徐庭瑶却此后便淡出了历史舞台,由于他属于何应钦的阵营,长期受到蒋介石的怀疑,这次趁机夺去他的兵权,自然不会再给他机会。

徐庭瑶晚年在回忆录中表示,他的日常生活「无所事事,空度时光」。直到1948年春,徐庭瑶被任命为国民党军装甲兵司令,但实际上权力落在了参谋长蒋纬国手中,没有实际指挥权的徐庭瑶,成了一个名义上的司令。

败退台湾后,蒋纬国完全掌控了装甲兵,徐庭瑶在1952年被解除所有职务,被迫「退役」。晚年的徐庭瑶郁郁寡欢,逐渐被世人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