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淮海战役粟裕的一次大胆博弈,不信军委提供的情报,歼敌30万大军

2024-04-25历史

众所周知,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属于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最终结果是我军取胜,完全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国军损兵折将,精锐尽失,败局已定。

淮海战役中,我军的前线军事指挥官是粟裕,国军则是杜聿明,二人都算得上是名将。可在淮海战场上的较量中,粟裕完胜了杜聿明,前者完全成了后者的克星。

为何这么说呢?在淮海战役的后半段,杜聿明想要把他带领的三十余万大军沿着津浦铁路向西撤离,又恐国军内部有我军的密探,故而在作战大会上放出假消息,表明自己会率军沿着津浦铁路向东撤离。

杜聿明的「雕虫小技」非常高明,我军安插在国军内部的眼线很快将这个绝密情报发了出去,中央军委收到后,立即电告粟裕,请他派遣华野大军在津浦铁路向东方向阻止杜聿明大军后撤。

粟裕收到来自中央军委的绝密电报后,并没有选择执行,而是留了个心眼。经过一番思考,粟裕最终相信自己的判断,料定杜聿明大军会沿着津浦铁路向西撤离,我军应该将主力放在西面。

那么,粟裕是如何判断杜聿明大军会向西撤离而不是向东撤离呢?给中央传递绝密情报的人又是谁呢?

杜聿明怀疑郭汝瑰,背着他执行撤离计划

淮海战役我军在中央的领导下,在前线粟裕的英明指挥下,打得还算顺利,第一、第二阶段相继歼灭了黄百韬、黄维两大主力兵团。为了实现江南无大战,尽快解放全中国的目标,我军必须将杜聿明手里的两个大兵团三十余万人消灭在长江以北地区。

实际上,淮海战役我军能够取胜,潜伏在国军高层的人也有一份大的功劳,最典型的人就是郭汝瑰,他是我军著名的红色特工,作用巨大,是安插在敌人心脏的一把利剑。

淮海战役爆发前,国军内部高级将领就曾建议集中优势兵力,组成一个铁拳,避免被我军分割包围,一点点蚕食掉,这个方案的支持者有白崇禧、何应钦、杜聿明等国军高级将领,他们的战略眼光还算独到,至少能看到自身军队的短处。

如果按照白崇禧「守江必守淮」的构想,集中优势兵力在淮海一线,则必须放弃一些地区,如济南、徐州等重要城市。老蒋此人对地盘极为看重,别说是像济南这样的大城市了,就连几座小县城,他都舍不得丢掉。

郭汝瑰是作战厅厅长,负责制定作战计划,他看穿了老蒋的心思,专门制定了一个符合老蒋胃口的方案,即全军摆开一字长蛇阵,在徐州外围作战。此计划一提出,就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杜聿明甚至怀疑他就是地下党。

杜聿明之所以怀疑郭汝瑰是地下党,还是有一些根据的,除了与自身意见不合,制定出如此「荒唐」的作战计划外,还与郭汝瑰平日的生活习惯有关。

有一天,杜聿明因公事来到郭汝瑰家中,只见郭汝瑰家中一贫如洗,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在当时国民党的高层将领眼中,这种现象是非常少见的,连杜聿明本人都做不到。

杜聿明曾经向老蒋报告过郭汝瑰是地下党,但老蒋对郭汝瑰还是非常信任的,把杜聿明痛斥了一顿。杜聿明拿不出郭汝瑰是地下党的确凿证据,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淮海战役后半段,面对黄百韬兵团被歼灭的现实,老蒋只能接受。为了保存实力,老蒋将希望放在杜聿明身上,希望他能够把仅剩的两大主力兵团安全从徐蚌那撤出。

杜聿明为了使自己30余万主力大军向西撤退的计划不被提前暴露,也为了防范郭汝瑰,他故意在作战会上言明自己会亲率主力向东撤离。私下,杜聿明早已经与老蒋密谋,部队向西撤离,为了保密,没有对外公布。

郭汝瑰没有留意这个心眼,他觉得杜聿明不会在这么重要的大会上说假话,在徐蚌地区的三十余万大军应该会向东撤离。因此,郭汝瑰连夜将杜聿明要向东撤离的计划传递到了我方的手中。

因为此前郭汝瑰的信息是绝对可靠的,因此上级将这个绝密内容传给了华野粟裕。上级的意思很明确,希望粟裕能够将主要兵力放在津浦铁路东面,不要让杜聿明的大军走掉了。

粟裕识破杜聿明诡计,相信自己判断

上级能够直接给华野提供战场情报,说明提供的情报准确率非常高,否则不会影响前线指挥员的判断。按照一贯的常理,既然上级认为杜聿明大军会向东撤离,粟裕想都不用想,执行命令便是了。

可粟裕不是一般人,他对战场的敏锐度超乎常人,收到上级的消息后,他越发觉得不对劲,坚持认为杜聿明大军不可能沿着津浦铁路向东撤离,主要原因有两点:

其一:杜聿明身边的三十余万大军都是美械装备,机械化程度很高,如果他们要沿着津浦铁路向东撤离,所到之处有许多河流水道,道路泥泞不堪,这严重影响到行军速度。

如果杜聿明所部想要快速撤离,势必要丢下重武器,而这些重武器对老蒋来说是万万不能丢的,否则即便三十万大军真的撤出了战场,在之后的作战中也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其二,黄维统帅的第12兵团是国军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兵团之一,属于老蒋的主力部队,围困在宿县双堆集一带。老蒋救黄维兵团心切,可能会让杜聿明集团去救,两股力量拧成一只拳头。

两点理由,让粟裕坚信杜聿明集团会走津浦铁路向西方向撤离。因此,即便粟裕收到了来自中央给他的密电,仍旧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相信军委提供的情报。

鉴于自己的判断,粟裕将主力依旧放在津浦铁路的西线,在东线留下了一部分兵力,这既是为了以防万一,也是出于对上级的尊重。按照计划,粟裕笃定杜聿明大军不会走东线,结局正如他所料,杜聿明大军果然向西撤离,我军早已经做好准备,没有使其逃脱。

实际上,粟裕这么做是有一定风险的,毕竟战场瞬息万变,万一判断失误,是要负责任的。万幸的是,粟裕顶住了压力,相信自己的判断,不盲目听从上级安排,为淮海战役能够全歼老蒋精锐立下了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