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为何朱棣不效仿李世民,逼迫朱元璋让位,实现自己的统治?

2024-04-12历史

为何朱棣不效仿李世民,逼迫朱元璋让位,实现自己的统治?

虽然两人都是皇位的竞争者,但却不能轻易相提并论,朱四嫉妒李二的 "轻功",李二嫉妒朱四的 "速度"。

他们的职位不同。李二是 "二帝",朱四是 "边将"。

李渊集结军队时 51 岁,这一年,李建成 27 岁,李世民 18 岁,李元吉 14 岁,三个儿子都能提刀砍人。

朱元璋参加革命时年仅 24 岁,他只是一个大头兵。八年后,也就是朱元璋在长江边打败陈友谅的那一年,朱棣出生了。朱元璋称帝时,朱棣才 8 岁。

年龄的差异决定了两人地位的差异,也决定了两人对帝国创建的贡献。

虽然我不同意后人将李世民塑造成大唐战争的第一战神,但客观地说,李二确实是大唐帝国在北方战场上的唯一核心。

李渊原本计划让三个儿子打造自己的 "三重奏",成为他们曾经的车手。然而,几次意外打乱了他的节奏,"三人组 "变成了 "单人组"。

首当其冲的不幸是大唐的运势太快,从起兵到攻打长安仅用了五个月。于是,"老支队 "提前退居二线,支队长李建成升为公爵,父子四人,两人提前 "享福"。

第二个意外是,李元吉既没有饺子那么好用,也没有饺子那么好吃。这意味着李渊只能把兵权交给李世民,而李元吉则负责偷酱油。

好在李孝恭和李靖一起南征北战,否则李世民真要成为大唐的独角兽了。

在这种情况下,李耳的大部分装甲将领都是他的部下,国军就像是他的私人军队。尤其是当他被任命为 "神策军大将军 "之后,秦王府与国军之间的界限就更加模糊了。

这就是李世民引发 "玄武门之变 "的勇气。即使失败了,他也不是全盘皆输,他还有庐江,可以依靠将士们的支持,以庐江为基地直接挑战李渊。

与李二相比,朱老四就逊色多了,他赢得北平称号时年仅 20 岁,第一次作为主帅出征时才 30 岁。虽然朱老四后来成为大明帝国的中流砥柱,但他的角色已从藩镇和边疆将领转变为中央核心人物。

虽然朱元璋在后半期消灭了大部分反天下的土匪骨干,但朱元璋仍然无法进入帝国的军事指挥部,说白了只是帝国边疆地区的一个助手。

这样的力量还想控制父亲朱元璋?老朱分分钟就能灭了他。

目标不同。李渊是 "祖母",朱元璋是 "强盗"。

说起老朱,我觉得朱四是嫉妒死李二了:你爹眨眼像个娘,我爹多看一眼腿肚子都变成辫子了!

之所以说 "玄武门之变",说到底,李渊也是妇人之仁,明知两个儿子水火不容,却舍不得爱情想出种种馊主意,想方设法保护两个儿子,结果是越弄越糟。

隋炀帝曾戏谑李渊 "奶奶脸",此表心迹,并非全无道理。

如果李渊有朱元璋一半的心狠手辣,李世民肯定会被赶下台,不可能有机会造反。

相比之下,朱元璋虽然也护犊子,但对自己的皇权从不含糊,其手段之狠辣,历史难以超越。

后人虽然说朱棣早有奸心,但其实非常夸张。如果不是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如此严厉,朱棣也不敢与朝廷对抗。

朱允炆几次经受住了他的威逼利诱,面对暴虐的老人,借了朱老弟几分勇气,不敢反抗。

李渊的好色、李世民的逼宫和篡位本质上都是主动行为,"玄武门事件 "也是有预谋的。

朱元璋的 "平天下运动 "的确是被迫的。

环境不同。李耳 "近水",朱四 "远水"。

即使朱棣想逼迫父亲退位,他也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因为他在北京的权威在南京是 "客卿",宫廷里的宦官很可能压得住他。

即使在北京,严府卫队的人数也只有几千人,军队指挥权的移交需要圣旨和兵部的正式文件。

李世民则不然,除了洛阳,他在长安也很有势力,甚至在宫中也有 "爪牙"。

有人说玄武门之变的目标是李建成,胡说八道,这个样子,真正的目标其实是李渊,别惹他,浮云算什么。

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不难看出,"玄武门之变 "当晚,皇宫确实变了天。当晚,李世民的部下提前入宫,绑架了李渊。

早上赶到的李渊、裴寂等人只好跑到湖边搭起木筏。

一大早就派了几条船,分明是有软禁六处中的四处在等李世民把李建成的消息说完。

因此,当尉迟恭提着脑袋来 "追随 "李建成时,李渊不得不称赞李世民做得对,"很快 "就把兵权交给了李世民。

这就是 "近水楼台先得月 "的好处,可以把皇帝从被子里拉出来,跟他说话。

朱自清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他必须从北京开车到南京。

有些事情,似乎无法轻易比较。朱棣嫉妒李世民,李世民也嫉妒朱棣:

不想用刀解决问题的时候,用刀解决问题,多有男子汉气概!不像我,一辈子都要擦脸,活得多累!你受罪三年,丢掉半条命,我受罪一时,丢掉半辈子。

朱棣还说了下面的话:大家都是苦命人,看看人家汉文帝刘恒,人在家中坐,喜从天降,藏不住,气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