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日本怎么从封建军队转为近代化军队的?

2024-01-24历史

一、两场内战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讲过,幕府大将军德川率领10万联军(实数,幕府中央军+西南大名藩军)围攻长州藩,却被3500人的奇兵队抵抗住了。

现在看来也还感觉不可思议,总怀疑日本人是不是虚报了数据,对战双方人数差距太大了。

细看了下才明白,奇兵队能以小抗大的主要因素是装备了从西洋进口的新式武器。

我们熟知的米涅步枪当时已经开始在西方各国得到运用,米涅步枪跨时代、极具影响力发明是在枪管内壁和子弹上刻画膛线。

膛线减少子弹在枪管里的摩擦力,大大加强了子弹射出威力,其在500米射程的命中率50%,100米射程的命中率高达95%。

跟同时代德川幕府的装填慢、射速低的鸟铳相比,米涅步枪可以说是单方面屠杀的利器。

武器代差能造成恐怖的杀伤比,清朝与英法联军的通州六里桥之战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那时候,也就是在长州围攻战的发生六年前,清朝的铁帽子王僧格林沁率领1万满蒙骑兵以及2万汉八旗步兵迎战8千英法联军。

在英法联军新式膛线步枪及火炮的攻击下,清朝伤亡三千多人,而英法联军仅死亡12人。

如今轮到还是以鸟铳、刀剑及弓箭为主的幕府军队感受武器装备差距的后果。

不单单在新式武器方面,奇兵队还按照荷兰的【步兵操典】严格训练,步兵操典最强调的让步兵的队列更加疏散。

这样3500名持散兵式队列+米涅步枪的奇兵队将10万名持密集队列+鸟铳刀剑的幕府联军打的满地找牙。

此战过后,新武器的威力轰动了整个日本。

深受震撼的德川幕府也开始接触西洋各国,购买新式武器,培训士兵。

如果给德川幕府一点时间,完成军队改革的话,藩地大小仅有驻马店一半面积的长州藩根本不是对手。

但还没等德川幕府着手准备,九州最强藩萨摩藩找到长州藩组成了萨长联盟开始了倒幕运动。

这些军队运用当时先进的武器在和幕府战争中一路摧枯拉朽赢得战争。

从九州打到大阪京都就像在广州地区拉起了一支部队一路北上打下了北京城。这在古代来说难度系数极高,但是在近代新式军队的加持下实实在在发生了。

倒幕运动后,明治政府在萨摩藩和长州藩的扶持下建立起来,新政府的军队由经历了将近两年倒幕战争的精兵强将组成。

但初期的明治政府遇到了当年丰臣秀吉的难题,就是各地大名投降太快了。

这些大名手中的武士加起来大概有一两百万人,明治政府想要中央集权,就要负担这些人的工资,理智的做法是把他们全部裁撤了,实行士农工商四民平等。

什么武士不武士的,以后大家都一样,自谋生路,别指着国家养活。

但那又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怎么办呢?

这时候明治政府的实际主政人萨摩藩西乡隆盛提出了征韩论,向丰臣秀吉前辈学习,将内部矛盾转移到外部战争。

况且当时朝鲜也处于闭关锁国状态,兵力孱弱,战争失败风险很小。

只是这一论断遭到同属萨摩藩大久保利通的反对,他认为明治政权刚成立,现在还没有实力攻打朝鲜,倾向于内部解决矛盾,先咬咬牙内部进行「百万大裁兵」。

再说,万一清朝介入,攻打朝鲜打成了持久战,可能新生的明治政权就要解体。

这一争论逐渐在明治政权中分为两派,一派希望通过攻打朝鲜,转移国内矛盾,保持或提升下级武士的阶级待遇,是为征韩派。

另一派希望全面西化,实行全民平等,优先解决内部矛盾,精兵简政,待实力强大了再行攻朝鲜,是为缓征派。

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没有一派是爱好和平,都想着攻占朝鲜,最保守的派系也是缓征,喘口气再打。

两个阵营针锋相对,每日吵得不可开交,冲突日益激烈,互相骂对方是卖国贼。

西乡隆盛在这种闹哄哄的状态下,一怒之下带着自己阵营的官员和部队从东京回到了老家萨摩藩的大本营鹿儿岛建立新式军校,开始招兵买马。

缓征派等征韩派全离开了中央后,便开始实施四民平等,在全国范围内裁撤下级武士。

各地不断有下级武士发动叛乱,主政的大久保利通对这些武士丝毫不手软,发现一起枪毙一起。

很多不满的下级武士纷纷前往鹿儿岛去找西乡隆盛。

这时候的鹿儿岛地区不仅拥有着日本陆军的大型军火库,不少下级武士又在此地纷纷汇集,简直是巴尔干半岛那样的火药桶。

更加危险的是西乡隆盛开办的新式军校将分校扩展到了鹿儿岛的137个乡镇,正在紧锣密鼓的培训士兵、购买西洋新式武器。

这样下去爆发内战就是早晚的问题,这让执政的大久保利通一派忧心不已,便计划从鹿儿岛搬迁军火库和暗杀西乡隆盛。

可惜办事人员办事不密,被鹿儿岛军校的学生抓到了,军校学生们听到自己敬爱的校长要被暗杀,一时群情激奋,纷纷鼓噪。

最后裹挟了西乡隆盛起兵,要攻入东京清君侧。

于是,明治初期的内战爆发了,由于是位于西南部的萨摩藩发动的战争,日本史称西南战争。

在之前推翻幕府的过程中,大家看到了新式武器的威力,备战过程中都下血本购买西洋的各种装备。

我们看下开战前双方的兵力和装备实力。

首先是萨摩军一方,距离西乡隆盛开办军校才两三年,军校学生约1.3万人,投奔过来的下级武士大概7千人,本来是想多发展几年再启动清君侧的项目。

如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于是又招募了1万农民兵,凑齐了3万人的整数。

武器主要以前膛枪为主,前膛枪在此时发展到了巅峰,巅峰的意思就是马上要被淘汰了,因为前膛枪需要立姿装填,装填速度慢,战场上受弹面也大。

在后膛枪出现后,这些缺点被无限放大。

而政府军是在萨长联藩新式军队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大都装备有新式的后膛步枪,军队人数约有5万人。

双方实力本来就不对等,再加上萨摩藩的海军基本上掌握在大久保利通一派,西乡隆盛手中没有一艘军舰。

就是说,政府军可以选择在九州岛的任何一处登陆抄袭西乡隆盛军队的后路,而西乡隆盛需要不断分配军力保证后勤。

更要命的是,当时明治政府已经在除了鹿儿岛外的九州地区铺设了电报线路,政府军在情报方面优势巨大。

结果,萨摩军在攻打九州地区大城市的时候,被兵力占优、情报占优、武器占优的政府军围攻。

萨摩军虽然士气高昂,舍生忘死当仍然不敌政府军,鹿儿岛的大本营城山也被政府军攻克。

西乡隆盛的腰部和膝盖中弹后让手下帮忙砍下自己的头颅,也就是日本说的介错。

政府军

萨摩军

指挥官

有栖川宫炽仁亲王(名义指挥官)

陆军中将-山县有朋(长州藩)

海军中将-川村纯义(萨摩藩)

陆军大将-西乡隆盛(萨摩藩)

陆军少将 桐野利明(萨摩藩)

陆军少将 篠原国干(萨摩藩)

陆军

新式军队58,558人

军校学生13,000人

下级武士7,000人

农民军10,000人

海军

13艘军舰,2280人

0

武器

装备

后膛枪(先进),弹药3500万发

野战炮54门

前膛枪,弹药500万发

野战炮20门

战死

6,843人

5,217人

伤残

9,252人

约10,000人

在双方新式武器的攻击下,很多人在冲锋过程中死于枪林弹雨,基本没有肉搏场景。

双方的伤亡比例都很高,尤其是萨摩军一方伤亡比例高达50%。

从两场内战中可以看到日本军队的进化成长,倒幕运动的戊辰战争还是新式武器对旧式武器,西南战争则是新式武器对新式武器。

二、外籍教官对日本军队组织体系的改革

戊辰战场和西南战争两场内战使得日本军队装备逐步向西方看齐,但是光有装备对于军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甲午战争时期,清朝已经开始洋务运动,军队完全参照普鲁士进行了改革,其装备的武器不比同时期日本的差,但是在和日本一战时一触即败。

可见除了武器,情报、组织、后勤等近代军事方面也缺一不可。

有日本学者指出,日本后来之所以能够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取胜,离不开一个普鲁士人,准确来说是一个普鲁士军事教官。

梅克尔。

梅克尔是德国名将毛奇的得意门生,能让毛奇看中的人不多。

因为毛奇是德军总参谋长,他重塑了普鲁士军队,指挥军队在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中获胜,可以说是德国军事传奇人物。

普法战争一结束,日本高层就找到毛奇,希望重金聘请普鲁士教官在日本担任陆军总教官。不仅提供住房佣人,还支付月薪500美元(相当于现在的4、50万人民币)。

毛奇推荐了他最优秀的学生梅克尔。

但是梅克尔却不愿意,在他看来日本还未开化,日本本土也没有葡萄酒,只是师命难违,加上给的够多,勉为其难答应下来。

梅克尔到达日本后,改变了日本陆军大学的授课方式,手把手的把日本军队带领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之成为了近代化军队。

跟之前日本军队的区别在于其重组参谋系统、搭建师团体系、组建后勤系统。

首先是参谋系统,在梅克尔到来之前,日本陆军也设置了参谋系统,但是参谋的作用不明晰,很像是智谋团凑到一起出谋划策。

梅克尔把德国的参谋制度带了过来,在他的建议下,日本的参谋本部,这个经常能在抗日影视中出现的部门进行了重组。

改造后分为四个功能,分别是编制作战计划的参谋科,负责情报消息的情报科,负责通信、运输的后勤科,编制战史战略的教育科。

参谋本部在日本对外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熟知的东条英机就是一名参谋总长。

参谋系统建立后,日本指挥体系得以畅通,但是光有指挥也不行,还需要作战单元。

此时,梅克尔提出了师团制度,所谓师团,是指能够自给的作战队伍,包括包括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以及辎重兵。

从明治到昭和时期,日本共编制了355个师团。每个师团下属几个联队,像我们在亮剑中了解到的坂田联队,原型就隶属于第五师团。

这些师团体系让日本在战争中对军力如指臂使,披锐攻坚,取得了不少胜利,甲级战犯中的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等人都曾长期担任过师团长。

日本军队第三个最大的改变是后勤系统,毛奇和梅克尔都非常重视铁路及兵站的建设,他们认为大规模的铁路建造能加快军队的动员和部署,保证部队的调动和接应。

这个知识教育对日本军队影响深远,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基本都在铁路附近活动,可以说能从这里找到一点原因。

除了铁路外,日本还设立了陆军勤务兵团,改良了军粮与装备的采购、存储、主计与分配。后勤主理人的权力非常大,与陆军省及参谋部的权力等同。

不仅是梅克尔一人,日本那时又高薪从德国引进了不少教官,也派去不少留学生。

只不过梅克尔对于日本陆军来说是个祖师爷级的人物,他重塑了日军指挥+作战+后勤方式,设置的培训教程一直延续到了1945年日本战败。

除了作战方式外,梅克尔向学员们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即这个世界上无疑存在着无数的困难,但是只要有了顽强的百折不挠之精神和不怕死的勇气,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

这个道理出发点是好的,非常鼓舞士气,但是后来日本杂糅了武士道,有点宗教洗脑性质的认为「日本军队战无不胜」。

据说,后来在士兵招生面试的时候,考生会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假如你在行军过程中突然遇到敌人,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说看敌我兵力对比,战场环境而定,那就不好意思了,考官想听到的答案是「包围起来,歼灭他们」。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南昌舰的女舵手面对记者差不多的问题,就说「思考那么多干啥,干就完了」。

听起来感觉像是有勇无谋,但是对于普通士兵来说,不怕牺牲,勇于进攻也是优良的品质。

此外,梅克尔还教导日军要打歼灭战,要想方设法歼灭对方有生力量,这一点在抗战初期被日本发挥的淋漓尽致,国共两党大量的士兵死亡,根源也在于梅克尔为首的德国教官团的教导。

自此日本陆军掌握了德军指挥体系中的组织系统与操作方式,以及命令至上,绝对战争的操控与部署方式。

在西南战争中政府军平均发射两千发子弹才能击伤击死一人,完全靠战备拼死了萨摩军。

而在转向普鲁士军事体制后,日本军队已经成为了一支优秀的近代化的军队,赢得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

多说一句甲午战争,印象里只有中日海军在打仗,其实上就算清政府海军全军覆没,也没让清政府到了割地赔款的地步。

主要是日本陆军太能打了,不到8千人的日本陆军登陆不到十天就让6万多人的清朝士兵在朝鲜和辽东全线溃败。

而占据威海卫和辽东半岛的日军对北京城形成钳制,使得害怕日军攻入首都的清朝不得不投降。

这时候的日本军队已经完全转向普鲁士军事体制,当时双方军队体制和作战思想根本不在一个维度,日本重塑了指挥+作战+后勤的军事系统,而清朝还是旧的军事体制。

所以,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为标志,日本军队完成了近代化改革,成为拥有百万军队的军事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