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他1970年回地方任职,4个省抢着要人,杨得志、韩先楚点名要他去

2024-01-14历史
1970年,「五一劳动节」期间,在北京新华印刷厂蹲点的谭启龙接到上级通知,参加这年劳动节在天安门举行的庆祝活动。

图|谭启龙

在庆祝当天,周总理在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人群中一眼瞥见了谭启龙,立马就拉着他到了休息室,几乎就在刹那间,谭启龙就注意到了正在休息室沙发上坐着的毛主席。

「小谭,好久不见了。」

一句简单的问候,让谭启龙差点泪目。

谭启龙与毛主席的缘分,最早还要追溯到土地革命时期。

1933年,毛主席在瑞金召开工农武装团体会议,年仅20岁的谭启龙也出席了会议。

当时,毛主席为了深入了解各个地方的情况,还经常邀请与会代表们谈话,谭启龙也在受邀之列,为此他还精心准备了一份报告,准备念给毛主席听。哪知毛主席一见他的形象,顿时就乐开了花:

「小谭同志,你这是做什么呀?」

后来谭启龙才知道,毛主席对于地方上的情况已经掌握的八九不离十,此次找他来谈话,主要是了解一下他个人。

对于这次见面,谭启龙印象最深刻,当他提到自己是永新县人时,毛主席还高兴的称他是「半个老乡」。

1953年,毛主席乘专列南下视察,途经杭州时暂留,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谭启龙还亲自到杭州去迎接。

虽然时隔20年,但毛主席仍然记得谭启龙,还高兴的握着他的手说:

「我还记得你,你就是那个放牛娃。」

图|1954年,谭启龙与毛主席在浙江绍兴

又是多年,谭启龙再次见到毛主席,而且还是在天安门城楼上,他的心情很激动,当时毛主席了解到谭启龙还没有工作时,还笑着嘱咐在一旁的周总理:

「总理呀,您分配他的工作嘛。」

不久之后,周总理就约了谭启龙来谈他的工作问题。

在过去战争年代,谭启龙其实也是一员能文能武的全才。

解放战争时期,谭启龙历任新四军、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副政委兼任政治部主任等职。

1948年4月,中央原定要求粟裕率领一、四、六三个纵队渡江南下,组建东南野战军,但粟裕当时建议中央,暂不南下,而是留在中原打打仗。

中央考虑后同意粟裕的意见后,但同时又提出了一、四、六纵队抽调10个营组建渡江先遣纵队。

当时,华东局的安排就是,派谭启龙、饶守坤率领先遣纵队南渡,在东南开展游击战争。

不过随着局势变化,后来这一计划并没有执行,但由此也可见,以谭启龙的能力,足以承担指挥部队作战重任。

图|谭启龙

1949年2月,根据中央以及中央军委的决定,对全军进行整编,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谭启龙出任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政委,而当时第七兵团司令员为王建安,建国后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地方普遍缺乏干部,中央从军队中抽调了不少富有经验的干部到地方任职,谭启龙也被抽调出任了浙江省委副书记,因而也导致了他后来与军衔无缘。

不过,谭启龙毕竟更擅长地方工作,建国后调地方任职,也算是属于人尽其才。

1970年6月,周总理约谭启龙谈工作安排的问题时,也对他提到了一个情况:

「现在有四个地方要你去。一个是山东的杨得志、袁升平要你回去,一个是河南的刘建勋要你去,一个是福建的韩先楚要你去,另外山西也欢迎你去。」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上四个地方中,杨得志与韩先楚是抢的比较「凶」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杨得志、袁升平当时正在济南军区任职,但两人同时还兼任着山东省地方事务,无暇兼顾,而谭启龙1954年就被调到了山东,历任山东省省长、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对山东的情况是比较熟悉的。

谭启龙到山东履职时,山东的农业情况非常糟糕。

尽管新中国建立以后,山东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可因为自然灾害频繁,仍然是个缺粮的省份,每年都需要从省外调几亿斤粮食,特别是1953年遭遇了特大的旱涝灾害,导致粮食减产非常严重,加上统销工作中出现问题,许多农村甚至都出现了紧张的局面。

图|谭启龙与粟裕合影

1954年5月初的一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谭启龙正参加浙江省委第15次扩大会议,突然接到了华东局的电话,时任华东局第二书记的陈毅对谭启龙提出要求:

「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赶赴济南,浙江的工作暂时由省委副书记江华主持。」

等谭启龙到了济南以后,陈毅才告诉他:

「经请示中央同意,由你主持山东分局的工作,你先先参加扩大会议,了解情况。」

谭启龙主持山东分局的工作,安排是很仓促的,他也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不轻,后来几次提出,希望中央以及华东局考虑,另外选派合适人选来主持工作,然而中央虽然考虑了谭启龙的意见,但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改组中共山东省委后,谭启龙仍然当选为第二书记,并在不久之后出任了山东省省长。

其实,在初到山东时,谭启龙就发现了当地农业问题相当严重,1954年8月山东省委第一次会议上,谭启龙就针对当时山东的情况提出了四点工作意见,其中有三条都是事关农业。

谭启龙主持了山东全省农业工作以后,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使得山东省的农业有了较快水平发展,到1956年时,山东全省食总产量达到274.5亿斤,棉花总产434万担,花生总产25.66亿斤,均提前实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指标,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也是1966年以前全省粮、棉、油总产量最高的一年。整个社会也因为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就连毛主席后来听说此事后,还专程写信给谭启龙表示嘉奖。

时隔多年后,谭启龙回忆起自己这段工作经历时坦言:

「回顾这一段的工作,在农业生产上,初到山东时因对山东的工作不是很熟悉,工作头绪又比较多,又缺乏经验,曾要求过急,发生过一些偏差。但总的来看,成绩还是很大的。」

不过很遗憾的是,在后来那个特殊年代,谭启龙也受到了影响。

1967年2月19日,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接到周总理指示后,火速派人把谭启龙接到了机场,并在第二天安排专机将他送到了北京。

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周总理始终对谭启龙的处境很是关心,并多次嘱咐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与政委袁升平,副政委李耀文,一定要保护好谭启龙。

事实上,当时中央对谭启龙的情况很是关注。

1968年10月,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就在会议期间,毛主席突然问了一句:

「谭启龙来了没有?」

后来有人告诉毛主席,谭启龙没有来参加会议,毛主席得知此事后颇为关注:

「他在哪里啊?」

周总理答:

「在济南。」

毛主席说:

「他有什么事啊?放牛娃、红小鬼出身!」

毛主席的关心极大的改善了谭启龙的处境。

图|周总理

1969年4月,党的九大会议召开,谭启龙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当时谭启龙人在济南,亲耳听到广播里播出的名单中有自己的名字,一开始大家还以为是重名,还特意向中央办公厅打电话询问,得到的回复是:

「就是这个谭启龙,还有哪个谭启龙。」

1969年4月25日,谭启龙乘坐中央安排的专机飞抵北京,出席即将举行的九届一中全会,一落地,周总理立马嘱咐安排谭启龙到医院检查身体。

在周总理关照下,谭启龙被派到北京新华印刷厂蹲点,工作生活才算是稳定下来,叶剑英也不时地到厂子里劳动,并且还拉着他说:

「今后你可以到我那里去看文件。」

邓颖超也不时地到厂子里去劳动,顺便探望谭启龙,后来周总理得知,谭启龙的爱人还在济南,马上嘱咐总理办公室给杨得志打电话,杨得志对这件事也很关注,不久之后,谭启龙的爱人也被送到了北京,与丈夫团聚。

图|1951年谭启龙、谭震林、罗瑞卿在南京合影

到了1970年,杨得志听说谭启龙即将复出工作,心里十分高兴,邀请他到山东去,然而较为遗憾的是,杨得志提出这个要求时晚了一步。

毛主席一开始的意思是,让谭启龙到山西去工作。

1970年4月26日中午,毛主席在济南火车站接见杨得志、袁升平,当谈到对谭启龙的工作安排时,毛主席表示:

「我看谭启龙这个人是老老实实的,准备让他到山西去工作。」

杨得志当时就提出让谭启龙回山东,但毛主席却摇了摇头:

「换个地方也好。」

谭启龙虽然不在场,但是原来曾任他秘书的一位同志,在山东省委机关听传达报告时记录下来的话,并且后来告诉了他。

一听是毛主席关心自己,谭启龙也显得很动容

事后山西传信来,也表达出想让谭启龙去的想法。

然后就是时任河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的刘建勋,也提出让谭启龙到河南去,不过因为谭启龙后来没去,所以刘建勋从1971年3月开始,就兼任了河南省委第一书记的职务。

图|1958年,谭启龙与舒同、师哲、夏征农在济南留影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表达意愿最积极的当属韩先楚。

1957年,韩先楚从南京军事学院毕业,本来是出任副总参谋长,但作为一员战将,他不愿意去坐机关,还是想到一线去,他把这个诉求反映给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彭德怀,经中央再三考虑,决定让韩先楚出任福州军区司令员。

从1957年到福州军区,到1973年与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对调,韩先楚干了16年福州军区司令员。

不过,韩先楚在福州军区16年,身上的兼职着实不少,他不仅仅是华东局委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还兼任着福建省委书记处书记,福建省省长、福建省委第一书记。

尽管韩先楚主要精力是在福州军区,但地方工作干得也不错,在他关注下,福建省工农业建设有了明显的提高。

1970年,韩先楚进京开会,还向各大军区首长和省市主要领导人推销福建土特产,据说毛主席当年就很喜欢福建产的无籽柑橘,秘书徐业夫还特意打电话到福州军区,韩先楚知道后,前后送了三批总计400余斤的无籽柑橘,中央办公厅按照市场价格,给韩先楚邮寄了85.74元的款项。

只是这么长期兼职下来,韩先楚也觉得有些分身乏力。

于是,韩先楚也向中央提出,派谭启龙到福建工作。

图|谭启龙与山东农民以及专家谈南茶北引

周总理当时也确实考虑到福建的情况,考虑到韩先楚是最早提出要求,而且也比较迫切,决定派谭启龙到福建去工作。

谭启龙立即表示:

「愿意服从中央的决定。」

临走之前,周总理、邓颖超还多次嘱咐谭启龙,勉励他安心工作。

不久之后,谭启龙就到了福建,出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主持省委工作,后来又升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

在福建,谭启龙工作了两年多。

1972年,谭启龙接到调令,接替南萍出任浙江省委第一书记。

当时,谭启龙赴任浙江,可以说是临危受命,在极短的时间里,谭启龙积极按照中央的决定,为干部落实政策,并着力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使得浙江农业生产形势有了根本好转。

然而当时突如其来的风暴袭来,谭启龙也被卷入其中,致使工作无法开展。

1975年,浙江省委召开工作会议,谭启龙心脏病突发,被紧急送到医院抢救,所幸救治的及时,最终才幸免于难,可他当时的身体情况,已经不适宜在开展工作,愤懑的谭启龙只好写信给中央,要求辞职。这年10月,谭启龙到北京开会,因病住院,离开了工作岗位,被安排住在了京西宾馆。

图|谭启龙与刘少奇合影

一直到1976年年底,为了参加工作,谭启龙给中央写了封信:

「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为党再做点事。」

中央考虑了谭启龙参加工作的意愿后,考虑到青海省委领导班子仍然缺人,于是征询他的意见:

「能否到青海工作。」

对中央的安排,谭启龙显得异常高兴:

「我没有意见,组织让去哪里就去哪里。」

1977年2月28日,根据中央的决定,谭启龙青海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

一接到中央的任命,谭启龙激动的给老伴儿打电话:

「我有工作了!我有工作了!」

赴任青海后,谭启龙马不停蹄的开展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已经全面转移到经济建设上,谭启龙这时又接到新的任务。

1979年12月,谭启龙在西宁接到中央办公厅的电话,要求他马上赶到北京去。

等到谭启龙抵达后,李先念代表中央找他谈话:

「中央决定把你的工作变动一下,到四川去作第二书记。你有什么意见没?」

面对新的安排,谭启龙仍然只有一句话:

「我没有意见,中央让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

临走之前,谭启龙与邓小平、叶剑英等中央领导人都见了面,他们对谭启龙到四川去都有着很高的期许。

邓小平更是嘱咐道:

「你这次去四川工作,我只有两点要求。第一,要实事求是,对于错的东西,要敢于纠正过来;第二,要经常到下面去,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意见,制定符合实际、受群众拥护的政策。」

图|谭启龙与邓小平合影

四川是一个人口大省,与青海地广人稀完全不同,据资料记载,四川人口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突破8000万,要保证如此多数量的人口穿暖衣、吃饱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正如谭启龙在赴任前,叶帅说的一句话:

「四川是一个大省,有1亿人口,1亿双手,是一支很大的力量。一定要发挥人的作用,发挥人多的优势……」

谭启龙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不轻,从到四川的那天开始,他便马不停蹄的走访四川各地调研,在后来几年时间里,谭启龙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不在办公室,而是奔走于四川各个市县,到1985年谭启龙卸任时,四川全省200多个县除了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区,谭启龙都亲自去过。

1985年,谭启龙向中央申请退居二线,不久后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一生之中,谭启龙先后在五个省出任省委书记,也算是开创了一个记录。

谭启龙退休后,邓小平问他准备在哪儿养老,是在京、杭州,还是留在四川,但谭启龙却一个也没选:

「我想回山东。」

临走之前,谭启龙没和组织上提任何要求,只是请邓小平给自己写了副字当做几年,邓小平哈哈一笑,爽快答应下来,谭启龙到济南后不久,就受到了邓小平写给他的字。

2003年1月22日,谭启龙在济南病逝,享年90岁。

遵照谭启龙的遗愿,他的骨灰后来被安放在宁波四明山狮子山墓园,这个地方是他当年在这栋领导游击队抗战的地方。

不仅仅是谭启龙,与他一同葬在一起的还有老战友何克希、顾得欢、张文碧、刘亨云、连柏生、杨思一等,这些人原来都曾是浙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