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楚辞】解读|屈原【卜居】作于汨罗江黄陵山卜居岭

2024-04-28历史

卜居

作者:【先秦】屈原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1],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2]?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3]?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4]?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译文:屈原遭放逐,三年未能重返故土。他竭尽才智,忠诚无比,却被谗言所蔽,心烦意乱,无所适从。于是,他前往拜访太卜郑詹尹,问道:「吾心存疑惑,望先生能为我解惑。」詹尹手持蓍草,轻拂龟背,问道:「您希望我为您解决何种难题?」

屈原沉思片刻,感慨道:「吾该坚守忠诚,坦诚相待;该送往迎来,尽显礼数;该诛锄草茅,耕种五谷;该游历诸侯,以成贤名;该直言不讳,坚守忠义;该随俗富贵,苟且偷生;该超然高举,保真去伪;该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该廉洁正直,自清自爱;该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该昂首挺胸,如千里驹;该泛泛而行,如水中凫,与波共舞,以保身全躯;该与骐骥并驾齐驱,争锋天下;该随驽马之迹,安稳度日;该与黄鹄比翼双飞,共度良辰;该与鸡鹜争食,务实度曲。此中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道混浊,蝉翼重于千钧,黄钟被毁,瓦釜声声如雷。谗佞之人高坐庙堂,贤士无名。唉!默默无言,谁能知晓我心中的廉正与忠诚!」

詹尹听罢,放下蓍草,深感歉意地道:「世间万物,各有短长,智有所不及,神有所不通。您可遵循自己的内心,遵循自己的意志,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注释:

[1]郑詹尹,太卜之尊名,执掌卜筮之术。策者,蓍草也,乃筮之用具;龟者,龟甲也,乃卜之所在。

[2]悃悃款款,诚实勤苦之貌,送往劳来,随处周旋,巧于应酬。哫訾之间,阿谀奉承,栗斯之声,献媚不已。喔咿儒儿,强颜欢笑,姿态各异,一作「嚅唲」,意同而形殊。

[3]突梯滑稽,态度圆融,口齿伶俐,善于迎合世俗之好恶。脂如韦,光滑柔软,善于适应环境。洁通「絜」,度量圆形之器,楹为屋柱,洁楹之比,喻削方为圆之处世之道。

[4]亢轭者,举轭与骐骥亢轭,即与骏马并驾齐驱,寓意奋发向前,不甘人后。

解读:

【卜居】是战国时代屈原创作的一篇散文,该文以屈原与太卜郑詹尹的对话为主线,巧妙地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观念。屈原运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等诗句,以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揭示了历史上无数的不公与遗憾,抒发了他内心深沉的忧愤与不平。同时,这也彰显了他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崇高气节和深沉的爱国情怀。

全文贯穿着「贞」的主题,像一根红线串起了诗人心中痛苦的挣扎与矛盾。在流放汨罗江的日子里,屈原深感世态炎凉,心中充满疑惑与困惑。他向郑詹尹寻求智慧,提出了关于人生选择的一系列深刻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映射出他在忠诚与世俗、清廉与圆滑、高洁与苟且之间的痛苦抉择,更展现了他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洞察。

屈原询问自己是否应坚守忠诚与正直,哪怕这会让他承受更多的诽谤与伤害;或者他是否应顺应世俗,追求富贵与安逸,以保全自身。他还探寻是否应与高尚者为伍,追求崇高的理想,还是与低俗者为伴,过上平淡的生活。在屈原眼中,世界似乎颠倒了黑白,贤良被埋没,小人却得志。这种景象让他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

然而,郑詹尹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他坦诚自己的智慧有限,无法预测未来,也无法判定哪种选择是绝对正确的。他告诉屈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智慧也有其边界。因此,最终的选择权在屈原自己手中,他应该根据自己的心意与信念去行动。

这段对话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屈原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也展现了他对世界的深刻洞察。他深知,无论选择哪条路,都将充满挑战与困难。但他同样坚信,唯有坚守忠诚与正直,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他最终选择了守护自己的信念与理想,哪怕这意味着他将面临更大的困境与危险。

【卜居】不仅是一篇充满哲理与人生智慧的散文,更是一部揭示人性与选择的艺术杰作。它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选择自己的道路,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与理想。同时,它也展现了屈原的高尚品质与不屈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永恒的楷模。在屈原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灵魂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坚守,也感受到了他对真理与正义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力量穿越时空,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追求更高的境界。

-

第二 写作时间背景解读:

-

屈原于公元前296年仲春抵达磊石山「大坟」。罗子国是屈氏世袭封地、熊湘祖居的圣地,磊石山形如熊,故而楚人也别称熊山。屈原所以隐居于此,如同一只隐于林中的凤凰,静待展翅高飞的时刻(【哀命】【拾遗记】)。他遵循顷襄王的禁令,「江夏不可涉」,在「江介」之地翘首以盼顷襄王的召唤,期盼能够「官复原职」。据【哀郢】记载,这九年间,他未曾涉足沅湘,更没有返回江夏。他在此写下【思美人】,继而在祭祀磊石洞庭山的龙神水神的过程中,整理【九歌】。【悲回风】【哀郢】等也在此山所写。
通过【山海经】【鄂君舟节】【汉书地理志】以及屈原的【渔父】【涉江】,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磊石山的地理位置:山南为潇湘、湘水,其北则是江、江渊、九江。磊石山,正是【哀郢】中提及的终极目的地「洞庭(实山)」。正如【山海经】所言:「湘水入洞庭下。」湘水宛如一条飘逸的丝带,从洞庭山下轻舞飞扬,汇入大江。站在磊石山上,屈原每日都能欣赏到「沅湘」「江湘」交汇的美景,而山下那深邃的【渔父】江潭,便是他心灵的归宿,也是他诗歌的源泉。

公元前293年,是战国末年风起云涌、变革激荡的一年。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蒸蒸日上,犹如一头觉醒的雄狮,逐步迈向统一六国的征途。而与此同时,韩国与魏国联手,意图在洛阳东南的伊阙之地,与秦国一较高下。那一年的伊阙之战,秦国名将白起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他率领的秦军犹如狂风骤雨般席卷战场,斩首韩国大军二十四万,令天下震惊。此战过后,秦国威名远扬,白起崛起,而伊阙之地,更是成为了见证秦国崛起的历史烙印。

这一年屈原六十二岁,秦国咄咄逼人的势头,迫使屈原自觉的危机四伏感。他还在汨罗(屈原区)一带苦苦等待回朝的消息。听到这些消息民,苦闷的屈原只能前往黄陵山舜帝二妃庙寻找自己的决策。【湘阴县志】图标黄陵山上有卜居岭、湘阴石塘也有一卜居岭。则是其文化遗存的见证。说明屈原的【卜居】很有可能在黄陵庙所为。

-

第三 写作原因解读

-

此诗是屈原急迫回朝工作的表达。三年来屈原身处汨罗江畔的流放之地,心却时刻牵挂着远方的楚国。所以他渴望能有机会重返楚都,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继续献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种强烈的愿望,在【卜居】这篇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屈原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内心的挣扎与抉择。他宁愿选择真诚忠诚,如同农夫精心耕耘,除草护苗;他宁愿直言不讳,如同清风掠过湖面,坦诚无欺;他宁愿廉洁正直,如同山间的清泉,晶莹剔透。这些品质,无不彰显出他对楚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与责任感。
在屈原的笔下,骏马与黄鹤成为了他的向往与追求。他渴望与骏马并肩奔腾,与黄鹤比翼翱翔,这些意象宛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他对高尚、卓越境界的无限憧憬。他期待与楚国的英才们并肩作战,共同推动国家的进步与繁荣。
然而,面对世道的混浊与黑白的颠倒,屈原深感无奈与忧虑。他希望能有机会回到楚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一切,让楚国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他向太卜郑詹尹倾诉自己的疑惑与困扰,实则是在寻求指引与帮助,希望能尽快回到楚都,再次为国家尽忠。
屈原的这段文字无疑展现了他渴望回到楚都工作的急迫心情。他对楚国和人民的深情厚爱,以及对自己遭遇的无奈与挣扎,都使他迫切希望能有机会重返楚都,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再次献上自己的力量。这份执着与坚定,如同汨罗江畔的巍巍青山,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