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秦国和战国的国运之战:长平之战

2024-07-26历史

前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长平之战虽是秦赵两国的国运之战,但其绝不是简单的军事战斗,更是秦赵两国君臣团结、内政用人、外交、粮草后勤等综合能力的对抗。如果秦国之前未先统一巴蜀以作为粮食基地;如果赵国能够说服魏国或楚国同时进攻秦国;如果齐国能够支持赵国借粮;如果赵国不进行换帅,其结果犹未可知。

正文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为争夺上党地区,爆发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平之战,这场战争耗时三年,秦国先后投入兵力60万,赵国投入兵力45万,秦赵两国,以不死不休的心态死磕,最终,秦国踏着赵国45万士兵的尸体,以伤亡近半的代价,赢得了这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惨烈战役。时隔2000多年,每当提起这个数字,依然让人触目惊心。

那么长平之战爆发时,又是怎样的血雨腥风呢,接下来让我们把时间线拉回到两千多年以前的那场战争,秦国位于赵国的西面,原本只是偏居一隅的小国,地处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秦穆公时,秦国开始参与中原争霸,逐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后到秦孝公时期,实施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得到巨大提升,到了战国末期,有实力争夺天下的只剩下秦国和赵国,双方争霸对战已成定局。

公元前270年,秦军越过韩国进攻赵国,被赵国名将赵奢击败于阙与,阙与位于今天山西和顺西北,这时,魏人范睢入秦,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秦昭襄王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魏,然后转向韩国,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白起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沁阳。

秦国为什么要攻打这个地方呢,因为这里有一条太行古道,可以直通山西,占领了这里,就可以把韩国国土一分为二。韩国北部的上党地区,就成了秦国嘴边的肥肉,这个消息一传来,直接把韩桓惠王 吓出一身冷汗,他恐惧的不是上党地区的丢失与否,而是担心秦国会来攻打韩国首都新郑。于是,他派人到秦国谢罪,请求献上上党的土地,以求秦国息兵。于是秦国顺水推舟,准备拿下上党地区。

但没想到的是,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的百姓谋划,想利用赵国力量抗秦。于是冯亭把上党的17座城池,献给了赵国,秦国本来已经吃到嘴边的肉又飞了,赵孝成王在收到冯亭的投降书后,喜出望外,不费一兵一卒,白得17座城池,这可是赵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功绩了,但赵王也有些担心,因为当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重病,廉颇又带兵在外,于是就找到他的两位叔叔平原君赵胜和平阳君赵豹商量,平阳君赵豹认为,冯亭将上党地区交给赵国,是想嫁祸于赵国,若赵国接受,恐怕会给赵国带来灾难。然而平原君赵胜则极力劝说赵王接受上党,他说发动百万大军作战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17座城池,何乐而不为呢?最终,赵王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赵胜去上党接受土地。

有很多人说,赵国接受上党地区,终酿成秦赵长平之战,赵国战败致最终灭亡,所以赵国本不应接受上党地区。但是从当时地理环境来看,上党地区紧临赵国都城邯郸,且居高临下,一旦被秦国控制,赵国可谓头悬达摩克利斯之剑,早晚也会灭亡,所以接受上党地区,对于赵国,在战略上并无错误,此实为必争之地。

此事引起了秦国的强烈不满,秦国整顿军马,决定出兵赵国。赵国则派名将廉颇前去抵御,廉颇首先确定了邯郸到上党地区的最优粮草辎重补给路线,并根据地形地势以及结合此补给路线,设置了前、中、后三条抵御防线,廉颇此部署不愧名将之实。

公元前260年,历史上最惨烈的长平之战就此爆发,秦国派出大将王龁迎战赵国名将廉颇,第一回合,赵国军队击伤了秦国的侦察兵,秦国的侦察兵斩杀了赵国郫将茄。第二回合,秦将王龁率兵攻破赵军阵地,斩杀赵军四名都尉,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军攻占,以廉颇失败告终。第三战,赵国军队筑起高墙,龟缩在营垒里不外出应战,秦国军队发起强攻,攻下赵军西边的营垒,斩杀赵军两名都尉,此战依旧以廉颇失败告终。此三战过后,廉颇布置的三道防线中第一道防线正式被击破。

赵军连败,廉颇为避秦军锋锐,决定率军退至第二道防线丹河东岸,修筑壁垒死守,与秦军打消耗战。长平距离秦国本土较远,离赵国却很近,此赵国的补给优势,但秦国后改为水路运输,极大缩短了粮草辎重的运输时间,后勤补给能力逐渐和战国持平。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对峙,逐渐演变成两个国家综合后勤能力的比较。

期间,秦赵两国均承受巨大的压力,赵国的压力在于粮食储备不如秦国,长时间对抗则陷入粮草不足的窘境。而秦国的压力则在于秦国主力军团都集中在长平之地,如其他国家趁势攻击秦国,秦国则腹背受敌,有灭国之险。甚至此时,如果发现山东其他国家和赵国联合或者其他国家有进攻秦国的意图,秦国则有迅速撤兵的打算。

此时,赵国犯了第一个致命错误:外交上的错误。赵国本应一心一意对抗秦国,拿出敢于对抗秦国的勇气和实力,联合和团结其他国家,共同抵抗或进攻秦国,如此则秦国必败。然赵国却不够坚定,心存幻想,在两军长平对峙期间,却派使者去秦国议和,秦国范睢则抓住该机会,大肆宣传赵国议和之事,其他国家看到赵国意志不坚定,均不敢与秦国为敌,故使秦军主力在长平对峙时,其他国家也没有攻击秦国,甚至后期赵国粮草紧张之时,向齐国借粮,齐国因不愿得罪秦国而不借。此秦国外交之胜而赵国外交之败,为长平之战的结果奠定基础。

不久之后,赵国犯下第二个严重错误:赵王因心急而换主帅。秦见赵军固守不战,便派间混入赵国都城邯郸,大肆散播谣言说,廉颇屡战屡败,秦军根本不怕廉颇,秦军真正害怕的是赵括,只要赵括领兵出战,秦军必败无疑,而这个赵括,便是赵国一代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十年前赵奢曾率军大破秦军,但此时赵奢已死。谣言很快传入赵王耳中,赵王本就对廉颇畏惧秦军久拖不决颇为不满,曾几次派人到前线责备廉颇,现在又有赵奢之子赵括让秦军忌惮,何乐而不用呢?赵王决定更换主帅,当时李牧还年轻,尚未出头,病重的相国蔺相如和赵括的母亲都劝说赵王,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远不如他的父亲赵奢,请不要重用赵括。赵王不听劝,命赵括带20万大军到长平接替廉颇,与此同时,秦王得知赵军主帅换成赵括,心中大喜,暗地里派武安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同时下令军中严守换帅秘密。此双方分别换帅,高下立判,直接决定这次战争的结果。

赵括到达战场之后,立刻改变廉颇防御为主的策略,渡过丹水主动出击,正中白起下怀,白起命令秦军假装战败溃退,而此时的赵括并不知道,秦军已经暗地里改任白起为主帅,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营垒。白起命令一支25000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后方,截断赵军后路,又命令一支5000人的骑兵,插入赵军和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一分为二,同时切断赵军的粮草,赵军就这样被围困46天,因为粮草断绝,赵军为了抢夺食物开始相互残杀,甚至出现杀害同伴分食的现象,这期间赵括多次指挥突围,均以失败告终,赵括在突围中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括死后,赵军剩下的士兵全部投降,原本秦军是打算接受投降的,但是白起认为,赵国士兵战力凶悍,如果把他们放回去,恐怕三年后会卷土重来,于是白起命令秦军将赵国投降士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幼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

此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大型歼灭战,秦国军队前后共斩杀、坑埋赵军士兵45万,赵国上下一片震惊,经此一战,赵国元气大伤,再无力和秦国争夺天下。对于这场战争,后世把它称为秦赵两国之间的国运之战,客观上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点,至此秦国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长平之战虽是秦赵两国的国运之战,但其绝不是简单的军事战斗,更是秦赵两国君臣团结、内政用人、外交、粮草后勤等综合能力的对抗。如果秦国之前未先统一巴蜀以作为粮食基地;如果赵国能够说服魏国或楚国同时进攻秦国;如果齐国能够支持赵国借粮;如果赵国不进行换帅,其结果犹未可知。

最后,还是赵王心着急了。临大事而更应有静气,心急更会坏事,自古皆如此,你我当借鉴!

创作不易,绝非Ai,平予以关注,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