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千秋仰止(一)

2024-01-10历史

随便写的,凑合看吧,准备写大明一圣人,一太保,一帝师,最了解的还是圣人

「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成化八年,王守仁出生了,他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状元,累任南京吏部尚书。彼时,没有人会料到,这个小孩子,会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颗璀璨的明星,当时,是明宪宗朱见深在位,大明的八股取士制度已经根深蒂固,八股文的内卷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们为了考取功名,费尽心机,加之八股制度的僵化,学子们只会死读四书五经,自以为读了「圣贤书」便知晓了天下所有的公理,可以安安心心治国平天下了。当然,那不过是一厢情愿,事实是,因为八股制度,导致明朝的儒学也走入了死胡同,只知道摇头晃脑读背朱子和二程的注解,对于孔圣人的一言一行没有一个自己的思考

不仅儒学如此,成化年间,宪宗皇帝宠幸万贵妃,任用万通等一系列外戚,内阁也被万安,刘吉等一群素尸餐位的「摸鱼党」占据(万安,人称万岁阁老,刘吉,人称棉花宰相,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很讽刺),时人称「成化朝,十年熊」,家国尚且如此,何况地方?

幸好,有王阳明(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谥号文成,封新建伯),他没有一味地秉承程朱理学「存天理,去人欲」的说法,而是提倡知行合一,这在当时,是离经叛道的,因为孔夫子只说过「格物致知」,况且,知,静也,行,动也,安可动静合一?其实,这也不怪他人,实在是王伯安的这个理念太惊世骇俗了,但是,他也说「致良知」,和解?大学语:致知在格物,王守仁认为,所谓致知,指的就是良知,人的良知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与至圣先师所言「礼治」不谋而合

他还认为,心即理(有点唯心主义那样),良知即天理,人应该从内心洞察天理,知晓良知,这便是阳明心学,此一学,不但总结了千年骚人的心学大成(包括陆九机,陈献章,湛若水),还开创了千古未有之新学,只此一功,千秋仰止!

正德元年,王阳明在龙场,完成了从人到圣的那一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一刻,他真正意识到了何为圣人之道,他明白了,其实所谓大道,天理,终不过人之良知也,每个人都有良知,所以为什么又要探究圣人之道与事物中?岂不是浪费时间吗,格物致知,应当是洞察内心也,从此,王守仁不仅开创了自己的学派,也让大明儒学破而后立

阳明心学影响极大,传入朝鲜,日本等地。王守仁弟子极众,遍布天下,称「姚江学派」,王守仁不仅在哲学上有如此成就,在政治,军事上也是罕有的全才,先生曾任南赣巡抚,两广总督,政绩斐然,治下之民,皆安居乐业,而且先生也平定了两广盗乱,宁王之乱,因此,还成为了大明三位因军官封爵的文官之一(封新建伯)。并有王阳明全集遗世

嘉靖七年十一月,抱病出征的王守仁与前往宁波的一叶扁舟中与世长辞,终年五十七岁,临终前,弟子问及遗言,他笑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万历十二年,,先生被祀于孔庙,和仲尼,孟珂,朱熹并称四圣,不仅如此,先生还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

台上有立功,其次有立德,其次有立言,这便是王守仁,后人对他也是推崇备至,张岱言「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连日本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也说「一生低首拜阳明」,由此,足见先生之于后世,可称圣人也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先生真千古也,供千秋仰止!

后记(写在这里,有点奇怪来着):王守仁真的是个很厉害的人,尤其是阳明心学,说是影响了后世五百年不为过,他不仅是大明唯一一个圣人,也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兼唯一一个完人,也是中国(儒家)最后一个圣人,他的致良知完美的切合了儒家理念,又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不仅在当时很有意义,放到现在,也是意义很大的,他主张「存天理,存人欲」,认为圣人之道,良知也。其实现在也是一样的,我们应该明白,无论在什么时候,良知都是最重要的,失去良知是最可怕的(罗老师就说过,毁灭人类的,就包括没有良知的技术),无论学习也好,科研也罢,最最重要的还是良知,也许在现在很多人看来,很圣母,可是我认为,良知恰恰是人最不应该失去的东西,也是人用以区别于兽的东西(之前就这个问题和人讨论过,被骂圣母了),无论怎么样,良知才是天理,天理就是良知,君须谨记「仁者无敌」,仁自然也是良知的一部分,说的中二些,正义必胜!良知必胜,总之,人是万万不能失去良知的

最后,谨希望王阳明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