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最后的决战,平津战役(1风雨来)

2024-07-27历史

整个国家统筹协调,如同一个棋局

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那是中央从全局出发考虑的,所有决策安排一环接着一环。辽沈战役结束的时候,中野和华野就已经在琢磨在徐州周边开展淮海战役了。在徐州附近把黄百韬解决掉,中野拿下宿县让徐州的国军彻底孤立起来的时候。中央已经想着把华北那几十万国军一块儿收拾了。

当下华北这边还有 50 万国军呢,在局部战场对解放军多少还有些优势。说实话,华北解放军的战斗力比不上东北和华东的部队。1947 年底,蒋介石让傅作义当华北剿总司令,把华北的 50 万国军都交给傅作义指挥。这几年跟解放军打仗也是互有胜负。特别是解放区的首府张家口都被傅作义给打下了,华北的部队一直想着要报仇呢。

虽说华北那 50 万国军可不是能小看的力量。但它和国军国府的构成差不多,里头各种势力胡乱凑一块儿,乱七八糟的。傅作义是 30 年代冒头的新军阀,早先跟着阎锡山,到抗战后期崛起,有了蒋介石支持立马就自成一派,他的老窝在如今内蒙的绥远。傅作义手底下 42 个师,其中 17 个师是他的亲信,其他好多是国民党中央军,只听召唤不听调遣。傅作义只能协调,不一定能指挥得动。并且华北的国军兵力分布是沿着张家口、北平、天津、唐山弄成一字长蛇阵,各部之间很容易就被攻打。

傅作义这个新军阀的「新」,不只是他崛起得晚。他的部队有一些先进性,在抗日战争后期,小范围搞了土地改革。傅作义部队的作风比国军其他部队强多了,甚至被叫做「七路半」。解放战争到 48 年底,傅作义作为军阀的想法开始左右他的决定了。蒋介石让他带部队南下,他特别不愿意,还用古诗「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劝蒋介石。实际上,根本原因是他离开华北去江南,他的部队就没根了,下场会跟败退入关的东北军一样。对一个军阀来说,没了枪那可绝对不行。

傅作义肯定是没信心打赢解放军的。不过他手里有几十万军队,就想拿这个当筹码,给自己以后的政治地位争取个好条件,再加上北平、天津这两座坚固的城。能搞出一个华北自治政府,甚至保留住自己的部队,那是再好不过了。傅作义觉得就算投共,带着这几十万部队当筹码,共产党肯定得给出高价。

48 年年底的时候,东北已经解放了,华东和中原还在激烈打仗,形势对国府是越来越糟糕。可这时候傅作义却有种好像超脱在外、啥都看清的感觉。这种错误的感觉是因为东北刚打完大仗,国军从上到下都认为东野至少得休整 3 个月。到了 49 年打仗开始,国际局势说不定会有新变化。而且傅作义还等着看谁出价高,积极联系美国人,盼着美国人能给他一些军事援助。

由于辽沈战役失利,美国人对蒋介石彻底失望了,想着另换个代理人。在多方之间周旋,让傅作义觉得自己可抢手了。却不知道一场大战马上就要来了。

中央肯定清楚傅作义的华北联合自治政府是咋回事。这时候,东北和中原的敌人都被收拾了,华北这边只是考虑咋把它拿下还不出岔子,哪能让傅作义自己瞎显摆。而且就在前不久,傅作义还调了好几万人,像 94 军、新骑 4 师还有骑 12 旅,打算对西柏坡中央驻地搞斩首行动。多亏地下党赶紧传了消息,再加上沿路的民兵群众和各支部队的拦截,这才让斩首行动黄了。这个大麻烦不能不解决。

傅作义心里的那点盘算

在平津战役打响前,傅作义的华北剿总那几十万大军,从张家口到唐山一溜儿排开。随时都打算开溜。为啥这么讲呢?西边的张家口离他自己的大本营绥远近,蒋系中央军放在东边的出海口唐山、天津。这种阵型就是为了能从东西两边跑。

傅作义心里明白着呢:他知道,自己留在华北不是要「死扛」,而是「等着有转机」。打是肯定打不赢的,一旦东北野战军进了关,自己咋布阵都没用。既然晓得打不过,那就拖时间,万一国际局势变了,跟解放军或许还有得商量。不过辽沈战役这种百万人的大战打完,按国军的经验,解放军肯定得休整好久。这时候能慢慢跟解放军谈。就算谈崩了,自己带人去绥远,中央军能从海陆往南跑。跑就完了,国军别的不行,跑路还是在行的。

就当时那个时候来看,这么安排没啥大问题。国府都快不行了,各派系军阀都打算找新靠山,不管是美国人还是解放军,都能谈。

这就能看出军阀的本性啦。只要自家核心利益没受威胁,这种小团体才不会管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呢,一有机会就跟帝国主义还有各种反动势力勾结。所以民国那时候,全国为啥乱成一锅粥,连帝国主义国家里最弱的日本都能在咱中国耀武扬威。就是因为日本是个整体,力量远远超过中国那些杂七杂八团体的联合。也就只有抗战刚开始,日本摆出要灭了中国、让中国人亡国灭种的架势时,各路势力才联合起来。到了中期,跟日本的形势缓和点了,国府又开始跟日本人眉来眼去。

所以解放战争的一大意义在于把旧中国的那些小团体统统给打破了。傅作义肯定想不到这一点,这时候针对华北国军的平津战役正在进行着呢。

一场大战马上就要开打。

中央想到了华北的国军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再者,北平是千年古都,得考虑重火力攻城可能造成重大损失,能不打仗就让这座城市投降那是再好不过了。

辽沈战役完了以后,中央就给林彪发电,对东野接下来的安排给出了建议。

中央提了俩意见,一是赶紧结束休整,让南下入关的和华北部队一块儿把平津一带的敌人解决掉。另一个意见是先留在东北修整,等来年再入关,不过那时入关可能就没大仗可打了。

这份建议挺有意思的,虽说提了两条建议,可明眼人都能瞧出来,中央是想马上南下作战的。

东野很快就要南下入关了。与此同时,东野的情报伪装工作也有序开展起来。这段时间,报纸上大量报道东野领导人在东北各地接见群众、发表讲话。部队在休整,还搞了各种娱乐活动和联欢。到处都呈现出东野在东北高高兴兴准备过年的样子。

实际上东野的主力纵队早就准备南下了,而且还有十几万随军民工呢。总共 83 万人的东野大军就像一股巨大的洪流,即将席卷全国。

11 月 18 号,毛泽东正式给东北野战军下达了提前入关的命令。

对于毛泽东的这个命令,林彪等人展现出了很强的大局观和服从意识。11 月 19 日,林彪等人给军委回电,这封电报特别简单,正文连同标点一共才三十来个字:「十八日十八时来电已知道。我们一定按来电于二十二日出发,详细安排另外发电告知。」

东北野战军入关有 80 万人,先头部队没走山海关那条道,是绕着从喜峰口、冷口线路行进的,就这样躲开了国军的侦察。不光是绕路,东北野战军的行军办法和不久后的抗美援朝战争差不多,都是白天藏着休整,大部队尽可能在夜里行军。

老虎冲下山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