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蒋介石:能够取代我的只有两人,一个是毛泽东,一个已经被我杀了

2024-01-08历史

「委员长百年之后,谁能够替代你?」

1933年,蒋介石约了几名国民党将军在庐山上聊天,大谈「美好未来」。聊着聊着,陆军上将 刘建绪 突然问了这么一个没头没尾的问题。

虽然这句话有些许冒犯之意,蒋介石倒是不怎么在意,反而得意洋洋的说道:「 能取代我的那个人,已经被我枪毙了。

想了了,他又补充了一句:「不对,能取代我的人还有一个正活在世上。」

在场所有人都知道,「活着」的那个,应该是他们正准备对付的红军领导者毛泽东。而蒋介石说被他枪毙了的那个,也是大有来头。早在「西安事变」爆发十年之前,就给蒋介石发动了一次「兵谏」……

一代英豪,庐山兵谏

这个人,就是国民党元老邓演达。

邓演达是广东惠阳人,小时候在毗邻香港的淡水读书,听说了不少关于孙中山的神话,对孙中山很是崇拜。

1909年,14岁的邓演达考上了黄埔陆军小学,并通过学长邓铿秘密加入了同盟会,两年后还参加了黄花岗起义。

后来,邓演达还参加过「二次革命」。1920年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公开叛变时,邓演达亲自跑去联络滇军、粤军、桂军组成西路讨贼军,自己担任前敌总指挥,从陈炯明手里夺回了广州。

也正因此,虽然邓演达年纪小,却深受孙中山信任,在国民党那边也有着极高的威望。

孙中山的第一支武装部队粤军第一师的师长李济深,曾做过这么一番评价:

「没有邓仲元(邓铿)师长的伟大、毅力,就不可能有革命的粤军第一师;没有择生(邓演达)的忠贞和热诚,也没有巩固的第一师,并坚定地为革命事业效命。」

1924年,孙中山决定创办黄埔军校,邓演达拒绝了孙中山的好意,推荐李济深当教练部主任,自己当副主任兼学生总队队长,孙中山逝世后,升任黄埔军校教育长,成为了军校的三号人物。

最开始,邓演达和蒋介石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但多年相处下来邓演达发现,他们两人的革命理念有着很大差异。蒋介石的「革命理念」掺杂着许多的个人欲望。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人逐渐渐行渐远。

1926年7月12日,广东国民革命军兵分三路北伐,准备歼灭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北洋军阀,最终统一全国。

因为北洋政府不得民心,北伐军第一、二路很快就分别占领了武昌、南昌,接下来就要准备突破长江方向,继续向北挺进。

谁曾想,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到了南昌之后,突然决定不走了。

蒋介石之所以停在南昌,是因为广州国民政府搬去了武汉,他想让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搬到南昌来,以实现「以军制党、以军制政」的目的。也正因此,蒋介石不但自己不走,还把随行的大批国民党要员统统扣下,不让他们去武汉。

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主动给蒋介石发电报,邀请他来武汉「详谈」,结果蒋介石却将这电报当成废纸一般毫不在意。

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对蒋介石这一断送北伐大业的行为很是看不惯。当年孙中山当年曾明确提出:「 军队只是完成民国大业的一项工具,政府才是政权的唯一象征。 」身为孙中山信徒的邓演达,也主张应该「党指挥军事」。而不是「军事指挥党」。

因此,他专门给老同学唐生智写信,详细讲了蒋介石图谋拥兵自重的打算。

唐生智接到信后立即报告了汪精卫,汪精卫觉得必须把江西夺回来,以孤立蒋介石。为此,退第一时间决定让朱培德担任江西省政府主席,另派遣李宗仁出兵占领赣北、九江。

蒋介石闻讯后也做出了反应,任命李烈钧为赣府主席。

天无二日,一个省政府出现了两个主席,北伐军内讧的事,算是彻底摆在了明面上。

苏联军事顾问鲍罗廷打算居中调停,为此专门邀请蒋介石和汪精卫一起来庐山,大家心平气和的聊一聊,不要作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汪、蒋都担心对方会下黑手,因此专门约定,大家只带几名高级将领和一个营的兵力做警卫。

蒋介石这边带的是邓演达,汪精卫那边带的是唐生智。

邓演达知道,以蒋介石的性格是绝对不可能和汪精卫谈出什么东西来的,因此专门找上了唐生智,劝说对方同意和他一起发动「兵谏」,劝说蒋介石继续北伐。

12月中旬的一天,邓演达、唐生智联袂来到了蒋介石下榻的仙岩客寓( 现为解放军五一疗养院 ),说有「要事」求见总司令。

卫兵不疑有他,刚打开门准备放他们进去,外面突然冲出了大量全副武装的军人,卫兵都没来得及示警就被缴了械。

当时蒋介石正在床上休息呢,突然就看到唐生智和邓演达打开卧室门冲了进来,卧室外面还有很多的北伐军官兵在四处张望。

蒋介石当然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为了展现「领袖风度」,他强装冷静的说:「大家有意见,可以慢慢谈嘛,不要做出有损北伐大业的事情来。」

北伐军将士都干这种不要命的事情了,显然不可能跟蒋介石「慢慢谈」的,性格比较耿直的,甚至直接提出要把蒋介石捆起来。

蒋介石虽然没被捆,但也被软禁了。他心里十分愤怒,认为是鲍罗廷给自己「下套」,下定决心只要自己能活下来,一定找机会把鲍罗廷给驱逐出去。

这件事他还真的冤枉了鲍罗廷。对方是真的想让国民党内部团结起来,哪知道会发生这种事。因此当鲍罗廷收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联系上了邓演达等人,并让双方达成了以下几点意见:

第一、双方在山上的武装立即分开,中间的部分为安全区。

第二立即恢复蒋总司令的自由,因为此事系部下自行发起,日后不得追究。

第三、明日一早,武汉的人从山北下山,南昌的人从山南下山。

第四、立即召开国民党中央全会,增强党性,达成党内团结。

于是,这起让汪精卫和蒋介石都大吃一惊的事件,就这么和平解决了。

以蒋介石的小心眼,显然不可能真不「追究」的,没过多久就撤掉了邓演达政治部主任的职务。

蒋介石的「心腹之患」

193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党权,并通过了【统一党领导机关案】等决议案,撤掉了蒋介石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可惜,此时蒋介石羽翼已丰,这些限制并没有什么用。

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组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

邓演达因为经常抨击蒋介石,提议应该加强和共产党合作,入了蒋介石「秘字第一号令」通缉名单。

邓演达也不甘示弱,在武汉这边力主东征,讨伐叛徒蒋介石。结果也正在此时,奉系突然派兵南下,武汉政府这边准备二次北伐进军河南,邓演达就跟着出征了。

他没想到的是,留在武汉的汪精卫在短短一个月内态度大变,跟蒋介石眉来眼去,为「清共」做准备。

邓演达听到消息后,曾专门赶回武汉劝说汪精卫继续站在革命的立场上,眼见劝说无效,只得黯然出走去了苏联。在莫斯科期间,邓演达和宋庆龄等国民党左派发表了【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痛斥蒋介石和汪精卫成为了军阀的工具、人民的公敌。

虽然邓演达已经离开了中国,蒋介石并不觉得自己「高枕无忧」了,对他仍然充满了警惕。

邓演达在黄埔生中有着极高的威望,而黄埔系是蒋介石的嫡系,如果邓演达登高一呼,蒋介石手下的人马可能会立即被分走一半。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1930年,在外国旅游了两年多的邓演达秘密回国,并于当年8月成立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第三党)。他们党的纲领是:

「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实现反帝、反封建、反蒋介石的‘平民革命’,建立以工农为基础,以农工为中心的‘平民政权’,最终实现社会主义。」

邓演达想到,蒋介石以黄埔生为他的骨干,我为什么不能利用自身的影响,让黄埔生为我所用呢?于是,他又建立了「黄埔革命同学会」。

仅仅过了半年时间,参加这个「同学会」的黄埔生就达到了五千人。这是什么概念呢?当时全国的黄埔生才一万多人。这些黄埔生中,包括蒋介石嫡系部队18军的杜聿明、宋希濂、周至柔、肖乾,甚至连黄埔教官出身的陈诚,以及非黄埔出身的罗卓英都加入了其中。

对于蒋介石而言,哪怕邓演达跑去投奔了共产党,也比在国民党内挖他的墙角好。因此,当他得知已经有一半的黄埔生加入了「黄埔革命同学会」后大为光火,直接悬赏30万通缉邓演达。

1931年年初,蒋介石邀请立法院长胡汉民到陆海空总司令部「吃晚饭」,结果胡刚到就被一群荷枪实弹的士兵给控制住了,紧接着被押赴小汤山软禁。

消息传开后,国内一片哗然,汪精卫趁机在广州另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

邓演达觉得这是起来发动革命的好机会,准备派陈铭枢前往江西,把「围剿」红军的第19路军调到广东去,在南方建立反蒋基地。邓演达自己将去策动18军起义夺取南昌,并和武汉驻军、冯玉祥、杨虎城取得联络,大事可成矣!

谁曾想,邓演达还没来得及出发,就因为叛徒告密在上海被捕了。

此时的蒋介石并没想将邓演达怎么样,因为邓在黄埔中的威望太大了,而且他也觉得邓演达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想收为己用。

为此,蒋介石曾专门安排中央组织部张陈立夫、南昌行营党务指导处处长段锡朋等人前去劝说,许诺只要邓演达愿意出面调停宁粤冲突,就让他当中央党部秘书长或参谋总长,结果都被邓演达拒绝了。

推动蒋介石下定决心要杀邓演达的契机,是「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本来,因为蒋介石扣押胡汉民、邓演达国内已经怨声载道了,现在又一枪不发放弃东北,更是民怨沸腾。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反蒋活动,要求蒋介石下台。

民怨至此,蒋介石不得不为下野做准备。问题是,他并不是真的想下野,只要手里面掌握着军队,就是下野也只是装装样子,糊弄糊弄。

邓演达的存在,对于蒋介石而言就成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他很担心,如果自己刚下野,黄埔生们直接推举邓演达上台怎么办?要知道,不久前南京教导总队的黄埔生邓克敏都已经安排人手准备劫狱了,这还是在他蒋介石的眼皮子底下!

谁敢保证他刚下台,邓演达就被放出来当新领袖呢?

也正在此时,戴季陶不失时机的进言:「 今日可怕的敌人不在汪精卫、陈济棠。能动摇根基,分散黄埔革命力量的,除邓演达之外无他人。

于是,蒋介石在正式下野之前彻底下定了决心:「杀!当然,他不敢公开杀害邓演达,只是让卫士长王世和「秘密除之」。

很明显,这种事是瞒不了多久的。当邓演达遇害的消息泄露后,宋庆龄曾专门找蒋介石质询,蒋介石躲不过去,只好承认:「他危害政府,已经被枪决了。」

悲痛无比的宋庆龄回到上海后,公开发表宣言谴责蒋介石。

紧接着,全国各大城市都出现了「打倒蒋介石!」之类的标语。甚至连陈诚都主动给蒋介石提交了辞呈,说:「 上无以对总司令,下无以对恩友。 」蒋介石不得不专门找陈诚谈话,说他和邓演达之间只有「私人友谊」,不涉及政治,劝他「继续为党国效力」。

邓演达死后,蒋介石觉得「神清气爽」,哪怕过了两年,还不忘洋洋得意的说:「 能取代我的那个人,已经被我枪毙了。」

然而,死的那个人威胁不了蒋介石,蒋介石解决不了的毛主席,却最终推翻了他的统治,实现了蒋介石自己的「预言」。

那么,同样被蒋介石视为「心腹之患」的毛主席,是如何评价邓演达烈士的呢?

主席只用了八个大字:

「以身殉志,不亦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