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年迈的老蒋秘密邀请毛主席访台湾,毛主席:让小平同志代我去
自古以来,台湾一直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70多年前,因国共内战导致两岸分裂,我国领导人为祖国的统一不懈努力。在邓小平一生中,有一个未圆的心愿,即解决台湾问题。
一、逃亡之决断1949年,随着渡江战役的失败,解放军迅速解放南部大部分地区。蒋介石意识到形势不妙,开始考虑自己的去路。在地理学家张其昀的建议下,蒋介石带着数百万人和大量财富逃至台湾。
自命不凡的蒋介石不甘心失败,一直计划反攻大陆,甚至说过「不回大陆,绝不入土」。可惜,这一预言成为现实,蒋介石病逝近五十年,他的棺椁至今仍静卧在慈湖行馆。
国民党残余势力撤至台湾后,台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蒋介石颁布戒严令,限制百姓自由,并切断与大陆的一切联系,拉开了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长达数十年的分离时光。
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台湾问题就成为焦点。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苏期间曾提到迅速解决台湾问题。次年5月,解放军解放海南岛后,解放台湾工作紧锣密鼓展开。
新中国初创时期,局势不明朗,国际社会观望。
1950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承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并表示不会武装干预中国局势。
当时,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只有残余败将40余万人,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然而,就在人们期待解放台湾、实现国家统一的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了。为了制衡解放军的军事实力,美国派遣军舰进入台湾海峡,并宣称中国共产党占领台湾将对太平洋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美国以维护和平为名,干预我国内政,激起我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在这种情势下,我国领导人制定了「支援朝鲜人民,推迟解放台湾」的重大战略,为蒋介石提供了喘息的机会。
二、两岸初次接触我国领导人一直坚守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的目标。
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国内正面临重建任务,中国共产党治国方针逐渐转向经济建设,武力解放台湾计划逐步调整为争取和平解放。
1955年5月,周恩来在人大会议上提出:
解放军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通过战争或通过和平方式。在可能的条件下,中国人民愿意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
这是中国首次提出和平解决两岸问题的主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胸怀和实现统一的期望。而此时的蒋介石正面临内忧外患,美国密谋支持陈诚替代蒋介石。
在这个时刻,中国共产党的立场促使蒋介石考虑与大陆进行接触。
为了表明我党和平解放台湾的诚意,毛泽东亲自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并请知名爱国人士章士钊从香港带至台湾。
在致信蒋介石时,毛泽东以「老朋友」称呼蒋介石,强调了了解老蒋是个孝子的事实,并表达了对奉化之墓和溪口之花的问候。
毛泽东在信中明确告知蒋介石,一旦两岸统一,台湾可由蒋介石管理,居民可以按照他们的意愿生活,中央政府将提供财政支持用于台湾的经济建设。
对于疑心重的蒋介石而言,为了核实毛泽东信中的真实性,他特地派遣宋宜山前往大陆进行实地了解。
宋宜山以探亲为名前往大陆,得到了周恩来的接见,并与李维汉进行了多次深入的会谈。
在会谈中,李维汉明确阐述了我党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只要美国军队撤离台湾海峡,不干涉中国内政,对双方的问题可以进行开放性谈判。
宋宜山此次回到大陆后,彻底改变了他对共产党的看法,将与共产党会谈的内容以及在大陆见闻的一切整理成一份报告,交给了蒋介石。报告生动描绘了在共产党领导下大陆发生的巨变,赞美之辞不胜枚举。
众所周知,蒋介石是个极为谨慎的人,看到宋宜山的报告后,他断定这是我党收买了宋宜山,因此对他进行了严厉斥责,并说:「不必回台湾来见我。」
尽管蒋介石一直未表态参与谈判,但我党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呼吁蒋介石当局,希望尽早进行两岸间的对话。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通过缅甸总理吴努向蒋介石传达了我们和平解放台湾的诚意。
周恩来再次强调:「在统一的前提下,我们愿意与蒋介石进行一切开放性的谈判。」
1956年7月,新加坡【南洋商报】的记者曹聚仁赴北京采访,意外地成为协调两岸关系的关键人物。曹聚仁是浙江兰溪人,曾是国民党派遣的战地记者,与蒋介石半是老乡,与蒋经国有密切关系。多年来,曹聚仁为祖国统一奔走呼号,通过自身努力极力促进国共两党的谈判。
曹聚仁对祖国充满赤诚,身为记者坚持中立立场,与蒋家关系密切,因此被我党选为国共沟通的中间人。
周恩来在颐和园宴请曹聚仁,邀请邵力子、张治中、陈毅等人陪同。在宴会上,大家讨论台湾问题,曹聚仁直截了当地问:「你们许下的和平解放政策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
周恩来诚挚回答:「承诺的都是真实的,国共以前曾同仇敌忾,合作过两次,为什么不能有第三次呢?」
周恩来继续说:「台湾问题是我国内部问题,我们之间可以商量着解决,统一决非投降,而是双方的合作。只要政权统一,一切都可以商谈。」
这时,曹聚仁的恩师邵力子接过话:「你是记者,有特殊便利,与蒋家父子都有交情,希望你在这方面多做工作。」
曹聚仁感受到我党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上的真诚态度。在这次宴会后,他将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和决心写成文章,在多家报纸上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
1956年7月,新加坡【南洋商报】的记者曹聚仁访问北京,未料成为协调两岸关系的关键人物。
曹聚仁,浙江兰溪人,曾是国民党派遣的战地记者,与蒋介石半是老乡,与蒋经国关系密切。多年来,曹聚仁为祖国统一奔走呼号,通过自身努力促进国共两党谈判。
回到香港后,曹聚仁将在北京与周恩来的谈话详细内容告知蒋经国,后者再向蒋介石汇报。
不到一个月,曹聚仁再次赴北京,这次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
当时,印尼总统访华,中央领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欢迎仪式,唯独毛泽东缺席。毛泽东与曹聚仁在中南海进行会谈,专门推掉国际活动,令曹聚仁备感感动。
在谈话中,毛泽东表示,只要国民党同意谈判,不派特务来,我方也不派特务去。曹聚仁直截问道:「若两岸统一,中央如何安排蒋介石及国民党高层?」
毛泽东回答:「蒋介石可以到中央来,台湾继续由他管理,蒋经国也可以到中央来,陈诚如果来,他的位置绝对不会低于傅作义。」
曹聚仁感受到了我党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上的真诚态度。宴会后,他将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台湾的倡导写成文章,在多家报纸上发表,引起国内外震动。
另一位为祖国统一奔波终身,生命最后努力促成和平谈判的是著名民主爱国人士章士钊。
章士钊与毛泽东有不解之缘,曾是毛泽东的救命恩人。1945年,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章士钊提醒毛泽东「走」,成为共产党真正的朋友。
章士钊与国共双方高官交情深厚,为国共和谈牵线搭桥。1973年5月,92岁高龄的章士钊乘坐专机抵达香港,为台湾问题再次奔波。
章士钊为祖国的统一尽最后一份力量,然而,尽管与蒋介石的人联系上,却因病倒而未能沟通。党中央派医疗团队赴香港时,章士钊已带着未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遗憾辞世。
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怀念故土,雄心已磨灭,国民党在台陷入内外困境。与此同时,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逐渐崛起,毛泽东在尼克松访华时称蒋介石为「老朋友」。
共产党毫无前嫌之态,使蒋介石再次产生与大陆沟通的念头。他找到陈立夫,希望透过香港的秘密渠道向共产党传递信息:希望毛主席能访问台湾。
然而,毛泽东身体欠佳,周恩来病情不乐观,毛泽东只得说:「让小平同志代我去吧!」这简单的一句话令人感慨,一代伟人,也已接近人生尽头。
遗憾的是,国共两党未能会面,蒋介石于当年4月5日逝世,沟通再次中断。
随着毛泽东、周恩来两位伟人的辞世,实现祖国统一的责任落在邓小平肩上。
邓小平全力以赴,1979年金门炮战正式停止后指出,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邓小平与蒋经国曾在莫斯科同窗,他透过他人向小蒋传达:「我们都是70多岁的人,如果我们这一代解决了这个问题,历史必定会记住我们。任何想法我们都可以商讨。」
1984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的治国方针,虽未完成统一大业,但为祖国指明了一条道路。
进入八十年代,海峡两岸的沟通迈入新阶段,和平统一的趋势下,蒋经国对台湾人民实施了开明政策,海峡两岸实现了「三通」。
海峡两岸人民本是一脉相承,在被人为隔离40多年后,终于迎来曙光。
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我们将继续为之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