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民国名媛林徽因的儿子回忆母亲林徽因是个美丽的女子

2024-02-06历史

在我们所有人眼中,林徽因是一位堂堂的民国名媛,是一位动荡时代的建筑师,更是一位优雅灵动的才貌佳人。 她被我们铭记为一位才女、著名女诗人、建筑师、国徽的主要设计者。 在我怀里。

但回过头来,她却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一个女儿,一个妻子,两个孩子的母亲。 在儿子梁从诫的眼里,他看到的不是母亲光鲜亮丽的外表,而是母亲林徽因的学术研究和在追求建筑事业的同时与病魔作斗争的样子。

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回忆起母亲林徽因时,曾说:「大家都说林徽因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对我来说,我的母亲是一个长期卧床不起的病人,有时脾气很暴躁。」 」。

梁从诫出生于1932年,但在他出生前一年,林徽因就已经患有肺病,以至于在他的记忆中,母亲一直是一个「病人」。

1931年2月,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刚刚两岁,但年仅27岁的林徽因突然病倒了。 她不仅体重减轻了很多,而且还经常感到浑身无力。

林徽因从东北大学辞职。 林徽因在丈夫的陪同下来到北京,住进协和医院。 到医院详细检查后,确诊她患有肺结核,需要休息。

这种病在现代不算什么,但在那个时代,这种病却是不治之症。 虽然当时已经发现了控制病情的药物,但肺结核患者最终还是会死于咯血,有点类似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病。

从国内的萧红、郁达夫、翟秋白,到国外的肖邦、雪莱、济慈,这些创造美和艺术的名人都因肺结核致残。

无奈之下,林徽因只好听从医生的建议,放下手头的工作,前往香山休养。 尽管他的病情有所缓解,但仍无法治愈。

1940年,梁从诫才八岁。 当年年底,林徽因带着两个孩子和母亲,乘车离开昆明,前往素有长江第一古镇之称的李庄。

李庄恶劣的环境和烦躁的情绪,让林徽因病情复发卧床不起。 林徽因在这里住了五年,其中四年只是在床上养病。 四川的寒冷天气,让林徽因一直患有的肺病越来越严重。 严肃的。

在梁从诫的心里,母亲总是一副病重的样子,痛苦似乎从未离开过她。 梁从诫曾说:「我的妈妈很朴素,并不像照片上那样光鲜亮丽、精心打扮。」

在李庄期间,林慧患有严重的肺部疾病,每天只能卧床不起。 不过,她依然没有闲着。 为了帮助梁思成完成【中国建筑史】的编撰,她向梁思成借了很多历史书,这样她即使躺在床上也能安心地躺着。 躺在床上还可以查阅历史资料。

由于病重,林徽因只能躺在床上,经常咳血。 她最常用的姿势就是半靠在床上靠着被子,这样既可以读书也可以写字。

由于病魔的折磨,林徽因美丽的容颜一下子变成了憔悴的老妇人。 梁从诫每次看到母亲这个样子,心里就痛,就像塞满了冰块。

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病重时,不少国外友人要求她和梁思成出国定居,享受高薪和先进的医疗,但都遭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拒绝。 林徽因拖着病痛选择留下来。 在祖国,我坚持为建筑行业工作。

1946年,经历了战争的苦难后,林徽因从战火纷飞的西南回到了和平安逸的北平。 然而,尽管她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她的身体却被贫穷和贫困彻底摧毁,她没有办法自救。

不过,林徽因并不关心这些。 她很高兴回到北京后可以继续自己热爱的建筑事业。

回到北平后,还没站稳脚跟,梁思成就受邀访问美国。 因此,身患疾病的林徽因不得不成为家庭的顶梁柱,带领一家人搬进清华园的新公寓。

长期的病痛和营养不良已经让她的身体不堪重负,但此时的她仍然拖着病痛踏上了一项重大工程,那就是建立清华大学建筑系。

这期间,林徽因一直卧床不起,但尽管如此,她单薄的身体却不断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在这么大的建筑系,从教师的招聘、教务的安排,到桌椅板凳、设备设施的购置,一切事务都需要林徽因亲自关注、考虑和安排,着实令人疲惫不堪。

建筑系终于成立。 第一阶段仅录取15名学生。 林徽因满怀期待,想给学生们上第一堂课。 但他身体虚弱,下不了床,只好派儿子梁从诫作为代表。 出席。

虽然这15名学生毕业时仅剩8人,但这8名学生都已成为新中国最优秀的建筑师,他们将永远记住为建筑系辛勤耕耘的林徽因教授。

尽管北平的环境适宜,但疾病仍在无情地侵蚀着林徽因的生命,她的身体正一步步衰败着她的精神。

这迫使林徽因过着双重生活:白天,她与同事、朋友和学生见面,谈论工作、建筑和文学。 有时她高兴得手舞足蹈,以至于她和其他人都忘记了她是一个重症患者。

然而,到了晚上,林徽因经常整夜咳嗽、气喘,半夜一次又一次地吃药、喝水……

虽然林徽因因长期患病而显得难以形容的「凄惨」,但她骨子里的「魅力」却从未消失,甚至让见过林徽因的人惊叹不已。 他们都称赞:「林徽因的气质和魅力没有减退,依然不凡。」

1947年夏天,林徽因病倒了。 医生表示,她的病情紧急,需要立即进行手术,切除一颗被结核菌感染的肾脏。

得知林徽因病情的梁思成立即结束在美国的工作,回到林徽因身边。 然而此时的林徽因经常发低烧,以至于无法接受手术。

直到1947年12月,林徽因正式接受了摘除一颗肾脏的手术。 许多朋友来看望她,包括金岳霖、沉从文、张奚若等,大家都不断地安慰她。

摘除结核感染的肾脏后,林徽因的身体状况大为改善。 有时晚上她可以连续睡四个小时。 睡眠改善后,她的精神状态也明显恢复。 住院期间,林徽因还写下了许多诗歌,并发表在当时北平的各大刊物上。

1950年,林徽因参与国徽设计。 对于林徽因来说,设计国徽是一件神圣而光荣的事情。 即使生病了,她仍然拖着病痛,默默忍受。

然而,并非所有的成功都是一帆风顺的。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清华大学送审的第一份提案没有通过。 紧接着,她带领清华大学建筑系成立设计团队,不断修改、提出建议。 ,然后返回修改...

在梁从诫的印象中,当母亲参与国徽设计时,家就成了设计的第一个「战场」。 地板上堆满了材料和图纸,还有每次小组讨论后留下的草图,几乎没有任何细节。

林徽因拖着虚弱的身体,在满地的创意和图画中翻来覆去。 当他累得坚持不下去时,他就回到床上休息,然后起身继续画画。

此时,大家都忘记了林徽因是一个病人,但对于林徽因来说,她已经忙得忘记了自己的病。

经过三个多月的日夜奋战,蓝白团队的设计终于以庄重、独特而获胜。 消息传来时,林徽因已经卧床好几天了。 这样的荣誉对于她来说实在是太大了。 很珍贵。

1951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偶然得知景泰蓝工艺现状堪忧,面临灭绝的危机。 对此,林徽因立即启动了拯救景泰蓝工艺的计划。

当时,林徽因的肺部已经充满了空洞,一侧肾脏也被切除。 细菌从肺部转移到肾脏和肠道,让她处于生死边缘。

林徽因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但她还是强忍着疼痛,每天只睡不到四五个小时。 她多次走访条件较差的景泰蓝手工作坊,亲自参与景泰蓝图案的设计。

林徽因完成景泰蓝抢救工作后,她的身体彻底崩溃了,生命能量仿佛彻底耗尽。 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药物已经不起作用,只能维持房间的温度。

庆幸的是,景泰蓝这一延续了数百年、几近失传的传统工艺,正是因为林徽因,才得以重获辉煌。

当前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收到林徽因设计的景泰蓝礼物时,高兴地说:「这是代表新中国的新礼物,太漂亮了!」

那一刻,林徽因所受的痛苦和疲惫,在她心里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

1952年,林徽因在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时,不得不以养病为任务。 当时,她的气管很不舒服。 她曾在给梁思成的信中写道:

「气管影响痰和呼吸,也影响心跳,非常复杂。气管可以进步,一切进步都是最确定的。一旦气管受损,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此时,林徽因主要负责纪念碑须弥底座浮雕的设计。 她病得太重,无法下床,干脆在客厅摆了两张画桌,方便工作。

亲友劝林徽因放下工作,安息养病。 然而,林徽因的脑海里却充满了「草图什么时候能画出来、定下来?对于碑顶的设计方案,还存在着不同意见……」

至于自己的生命和身体,早已被挤到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她很清楚自己的病情,但她不愿意提及,也不愿询问。 就连体检报告也是「怕结果不完整」。 我不喜欢问!」

但该来的还是会来。

1954年秋冬,林徽因再次病倒,但这一次她真的起不来了。 她咳嗽了一整夜,连片刻的睡眠都是奢侈的。 肺部疾病连起身的力气都耗尽了。 一定要干净。

这时,林徽因再也不敢照镜子了。 她害怕在明亮的玻璃上看到自己瘦削的脸。 虽然床头放着一本书,但只看了几行,她就感到头晕,只能靠在上面。 床上什么也不做。

此时,梁思成从妻子那里患上的肺结核也复发,不得不住院治疗。 梁思成和林徽因都住进了同仁医院。

1955年春节,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医院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 梁在丙和梁从诫放学回来过节。 他们向母亲讲述了学校的趣事以及在母亲病房的经历。 这是林徽因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看着孩子们离去的背影,她苍白憔悴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病床上的林徽因没有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 在她看来,她在十年前就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 对于她来说,她无怨无悔。 她努力工作,每一天都不浪费。 如今,爱人在身边,孩子也长大了,事业也圆满了,她拥有了一切,不再后悔。

但梁思成的心情却截然相反。 看着妻子林徽因一天天衰落,他心痛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他害怕林徽因真的离开他,离开。

1955年4月1日早上六点,林徽因结束了她51岁的生命。 才女的一生,被季节封印在四月。 疾病从未离开过她,但她的生活却仿佛从未生病过。

林徽因的追悼会上,众多挽联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终生好友金岳霖所写的那幅:

诗情画意的千寻瀑布,犹如人间四月天。

这是对林徽因一生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