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王牌特工快暴露,提出申请「让我娶媳妇或许还有救」,中央:批准

2024-02-05历史

1937年到1945年,从16岁到24岁,杨应彬已经在张发奎手下蛰伏了8年,表面上他是张发奎信任的参谋,实际上他是我党打入敌人内部的红色特工。

不得不说这8年的潜伏杨应彬一直很成功,但如今的他已经明显感觉自己即将暴露,便开始琢磨怎样做才能继续潜伏,在敌特眼皮下为组织传递消息。

杨应彬提出来的请求着实大胆:「请组织批准我娶媳妇!」在生死存亡之际还惦记着结婚,杨应彬这样的请求究竟有何深意呢?

「铁将军」的「小铁磁」

说起这位大胆的红色特工杨应彬,就不得不提他的「顶头上司」张发奎。张发奎作为国军元老,凭借在北伐和抗日战争中的出色表现,获得「中国铁将军」的美誉。

「宁可战死,绝不投降」是张发奎面对敌人的态度,他在国民党的军队中也算个异类,他是真正亲上战场的将领,绝不是贪生怕死贪图富贵的人。

除了会打仗,张发奎也知人善任,实打实为我党培养了不少优秀将领,我国开国后的十大元帅中,叶剑英、陈毅、贺龙等5位元帅都曾在他麾下任职。

可惜的是他的信仰和立场始终有些偏差,先是跟了汪精卫,后又跟了蒋介石,没有和我党站在一起。

由于他在国民党中一直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张发奎的一举一动也时刻被我党关注,杨应彬这个深得他信任的「小老乡」,就我党秘密安排的情报人员。

杨应彬的家世并不显赫,他1921年在广东大埔的贫苦人家出生,读完高小就被迫辍学,直到当地民主人士资助教育,十几岁的杨应彬才再次获得读书的机会。

一直到他13岁,杨应彬才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那是1935年他陪着校长去上海访问,结识了著名民主人士、教育家陶行知。

天资聪颖的杨应彬给陶行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竟然破例收了杨应彬当自己的「入室弟子」,在陶行知的影响下,杨应彬接触到了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

在上海这样繁花似锦的十里洋场,杨应彬感到了巨大的冲击,一边是花天酒地,一边是路有冻死骨。

同胞被帝国主义压迫的至暗时刻,让13岁的杨应彬醒悟,他要为人民而奋斗,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1935年10月,他就得到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在陶行知的引荐下成为「左翼教联」儿童部负责人,这个组织是上海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杨应彬因此跟我党结缘。

杨应彬出色的工作表现让他在次年6月就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我党的安排下他跟随周恩来到中央特科工作,正是这份工作让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潜伏」起来。

周恩来带领的「中央特科」早在1927年就成立了,培养出来的情报特工人员,往往身处危险的敌后,为在一线奋斗的革命战士提供宝贵的情报,成为他们坚实的后盾。

杨应彬进入特科时虽然年轻,但他表现出不同于同龄人的沉稳内敛,做事稳重又注重细节,因此很快得到周恩来的赏识,被培养成了优秀的特工苗子。

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张发奎作为第八集团总司令,担任了淞沪战场右翼总指挥,他让郭沫若成立「战地服务队」,其中有10人就是我党暗中安排的同志。

在这10位中共党员成立了「中共特别支部」,杨应彬才刚刚16岁是最小的一个,他听从书记左洪涛的安排,默默蛰伏在张发奎身边,谁知这一待就是十载。

接受过特科培训的杨应彬知道,自己的任务就是尽可能了解张发奎相关的情报,并想方设法传递给组织,但要获取情报他必须要离张发奎够近。

十几岁的少年看上去清纯无害,杨应彬就很好利用了自身年龄优势,他年龄不大但异常上进,果然很快就吸引了张发奎的注意。

刻意接触之下,张发奎很快发现这个上进的小兵还是自己的广东老乡,这无疑又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在谨慎的考察后,张发奎决定要培养杨应彬。

他准备把杨应彬培养成国军需要的人才,特意安排他去贵州独山的国民党军校就读,杨应彬也很给张发奎长脸,在同期中一直名列前茅。

张发奎不知道的是,杨应彬在军校里学业很刻苦,他也没忘记自己的真实任务,始终都在努力获取情报。

但情报工作无比危险,杨应彬虽然机灵,工作起来也并不是一帆风顺,1940年12月的一天,他就遇到了一次「要命」的危机。

潜伏危机

那天杨应彬刚刚参加完训练,气喘吁吁刚回到宿舍,一进门就看到一脸严肃的大队长,桌上摊着的三张信件让杨应彬差点吓出冷汗。

那是党内的同志写给他的信件,上面虽然没什么情报,但内容中有几句革命寄语,比如「播下的种子萌芽了」、「巴黎公社的穷孩子善战」……

这样的话语让军校的反共分子马上怀疑杨应彬的真实身份,大队长要他马上解释信件的来历,并说出写信人的身份。

杨应彬知道自己被怀疑「通共」,这些语句虽然说不上确切的证据,但自己如果不谨慎处理,一个不小心很可能被处决,

杨应彬马上应用在「特科」学来的斗争技巧,他装的惊恐不安马上撇清自己,仗着张发奎的「偏爱」,他反倒要挟军校「谨慎处理」:

「我可是张长官保送来的,你们可不能随便冤枉我通共,我要求张长官介入调查,还我清白……」

张发奎这么一喊,反共分子们反倒不敢有明面上的动作,只能咬着杨应彬有嫌疑,暗中怂恿军校的长官处死他,但军校迫于张发奎的名号也不敢轻举妄动。

杨应彬知道自己不能被动等待调查结果,他必须主动出击才能获取一线生机,为了自救他冒险联系了书记左洪涛,告知他自己的处境危险。

好在左洪涛那时候已经深得张发奎的器重,为了拯救杨应彬,左洪涛马上在张发奎面前吹风:

「司令,你还记得你那个小老乡杨应彬么?听说他这次升学考试拿了榜首,那可是咱们四战区的骄傲啊……」

张发奎本来就「偏爱」这个小老乡,这个喜讯让张发奎更是得意,他认为杨应彬确实是个好苗子,逢人就夸赞,显摆他为党国挖掘了一个人才。

为了嘉奖杨应彬,张发奎特意让左洪涛代笔写信给军校,让他们好好表彰杨应彬,这封信件一到果然救了杨应彬一命,司令如此器重的人才自然不可能「通共」。

军校这边的反共分子不敢再说什么,杨应彬也消除了嫌疑可以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但这次的有惊无险让他深刻意识到,国军对共产党的真实态度——「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因此今后的工作必须慎之又慎,不能再露出任何马脚。

1944年,结束军校学习的杨应彬成功进入国军内部工作,他在张发奎身边担任参谋,跟随部队辗转多地,先后参与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桂柳会战等多个战役。

在张发奎这样的高级将领身边当参谋自然会接触到很多重要情报,杨应彬多次暗中传递情报,让不少我党同志免于被迫害。

这样的工作一直持续到1945年,杨应彬跟随张发奎去广州第二受降区参加了受降仪式,抗日战争结束后杨应彬一度以为自己可以回到中共队伍中,不再隐藏身份。

但当他兴致勃勃跟周恩来递交了申请后,却收到了让他再「静默等待」的回复,周恩来已经预见到蒋介石的「不死心」,国内怕是又要掀起内战。

惊险的婚礼

周恩来的预判是非常准确的,抗战结束没多久,国民党内部的反共风头又再次刮起,蒋介石的阴谋如同「司马昭之心」。

眼看国共又要处于敌对状态,我党必须时刻掌握国民党的动态,才能在接下来的斗争中占据主动。

杨应彬虽然听从周恩来的安排继续潜伏在张发奎身边,但此时的他感觉自己岌岌可危。

他已经潜伏了8年,送出了大量的情报,虽然深得张发奎的信任。但张发奎手下特务众多,他的言行很可能已经让这些特务起疑,暴露是迟早的事。

没过多久,一条内部的消息又传到杨应彬的耳朵里,他的内线打听到广东那边的特务组织已经在秘密跟踪他,就是要做实他「通共」的罪名。

如果他再无动于衷,继续秘密传递情报,那势必很快就要被敌人抓住把柄。如何堵住「悠悠之口」成为眼下杨应彬必须要解决的「致命问题」。

作为杨应彬在党内唯一的直接联系人,同样潜伏的左洪涛对杨应彬的情况也很着急,他亲眼看着杨应彬8年的成长,组织培养这么优秀的人才实属不易。

当杨应彬找到左洪涛商量对策时,俩人都是焦急万分,最后关头「胆大心细」的杨应彬突然给出了一个让左洪涛意想不到的方案:

「结婚!我申请和郑黎亚结婚,大办婚礼,让张发奎给我们证婚……」

杨应彬的做法有些铤而走险,但确实不失为一条妙计,他如果在谣言漫天的时候大办婚礼,邀请张发奎证婚,那必能堵住悠悠之口。

好在这个有些疯狂的决定得到了女友郑黎亚的支持,郑黎亚比杨应彬大2岁,也是个很有胆识的姑娘。

抗战爆发时为了支援抗日活动,在北大就读的郑黎亚放弃留学机会加入上海救亡团体,也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

两人在金华的革命活动中相识,身份无法公开只能潜伏的杨应彬和热血的进步女青年郑黎亚,在救亡活动中相知相许。

那时候担心男友安全,郑黎亚曾主动提出等抗日战争胜利了再结婚,如今杨应彬为了我党必须继续潜伏,为了消除他「通共」嫌疑,这场婚事成为最优的选择。

两人马上秘密提交申请,愿意以夫妻身份继续潜伏,他们对革命的忠诚着实让组织感动,马上批准了他们的结婚申请。

1945年12月,这场令人瞩目的婚礼在广州驻地举办,现场邀请了上百位军政要员,办的气派无比,张发奎也应邀前往,成为婚礼的证婚人。

其实张发奎来之前是听过杨应彬「通共」的传言的,收到请柬时他也拿不准这对新人的底细,还特意让他们见面一叙。

张发奎上来就劈头盖脸的问这对新人:

「你们到底是不是共党?要都不是或者都是,那都可以结婚,就怕你们其中有一个共党,那以后另一个要孤独终老的。」

这样的问题是把这对新人架在了火上,但杨应彬和郑黎亚的心理素质过硬,杨应彬马上表态,称自己八年的追随绝无儿戏,自然是一片赤胆忠心。

听到这个答案,张发奎才放下心来消除了疑虑,他在杨应彬的婚礼上当众表示了对杨应彬的器重,那些「谣言」不攻自破。

从这场婚礼后,杨应彬和郑黎亚有了张发奎的背书,终于暂时从「通共」的谣言中解放出来,但他们的任务依旧艰巨,私下默契配合为我党继续传递情报。

每每杨应彬拿到重要情报,郑黎亚就会想方设法联络组织传递,珠联璧合的夫妻档多次携手解除了我军的困境。

1946年1月,我军和国军以及美方曾一同在广东协同解决东江纵队北撤问题,那时商议我军2500多人的东江纵队会在深圳大鹏湾聚集后,撤退去烟台。

原本都是板上钉钉以及商议好的事情,杨应彬却意外发现了一封蒋介石的密令,竟然密令让张发奎在我军集合时歼灭我军。

这样的做法反而让杨应彬震怒,但此时棘手的是消息如何传给组织,毕竟我军代表已经离开广东,杨应彬赶紧找左洪涛商量对策。

好在他们联系上了【华商报】的经理萨空,他也是我党的一名地下党员,此时正在广州办事,这个消息经由香港方面才通知到周总理。

在我党的紧急安排下,东江纵队的集合做出调整,蒋介石的阴谋没有得逞还被曝光了出去,2500多位革命同志得以安全撤离。

像这样惊险的情报传递,杨应彬夫妇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国民党一支在疯狂搜查我党潜伏的特工同志,但杨应彬夫妇一直坚持到最后。

1947年夏天,他们已经是特别支部最后两名潜伏的人员,周总理指示他们找机会撤离,不要无畏的牺牲。

十年的潜伏终于到了最后的时刻,为了不让张发奎警觉,走之前杨应彬还特意以妻子怀孕回乡养胎为由跟张发奎请假回广州。

张发奎也知道杨应彬多年未曾回乡,也算情理之中的事情就同意了申请,杨应彬马上带着妻子奔赴香港,然后消失于公众视线。

直到此时张发奎才发现他相信了十年的得力助手竟然真的「通共」,他甚至一度发通缉令通缉杨应彬夫妇,好在一直没抓到人。

直到1949年10月,杨应彬终于可以「明牌」了,他光明正大的作为我军一员参与解放广州,十年卧薪尝胆后终于在看到红旗在广州升起,一切都圆满了。

杨应彬和郑黎亚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投入祖国的建设中,在艰难的岁月中他们坚持做着隐秘而伟大的事业,最终等来了真正的胜利。

这对夫妇如今已经双双离世,可他们的事迹依旧被后人铭记,感谢他们多年殚尽竭虑换来祖国的新生,让我们向这对传奇夫妻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