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一九五零年的十月十九日,「朝鲜战场」上「联合国军」攻占了朝鲜首都平壤,当日黄昏,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头部队分别从安东、长甸河口、辑安等地开始秘密渡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从决定出兵到最终出兵的时间是非常之仓促,而且苏联虽然确定了要给予志愿军空军和军备,但是却要推迟两个多月才能送达,根本无法同志愿军一起上战场。
一九五零年的十月一日晚,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秘密开会,决心出兵援朝。
第二天下午三点,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北京中南海颐年堂召开正式的会议,讨论朝鲜战局和是否出兵援朝,结果其中最大的反对声音中就有林。
无奈之下,又两天后,毛泽东和周恩来只得派飞机将彭德怀临时召回,彭德怀临到开会时才知道是什么情况,会后认同一定要出兵。
十月八日,中央正式发布命令:将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十月十九日黄昏,正式出兵援朝,随后第一场战役便杀了「联合国军」一个丢盔弃甲。
综上所述,面对来势汹汹的「联合国军」,以当时新中国的实力,志愿军凭什么一上来就给「联合国军」一个当头棒喝?!
那是因为,即使短短的时间,新中国也尽力为志愿军提供了十分周到的准备。
首先当然是军队
在朝鲜战争发生的第二个月,也就是七月,我国中央领导人敏锐地察觉到了这场战争的隐患,担心战火迟早会烧到我国境内,于是决定在东北组建边防军,最初计划是以十三军团为主,大约集结近二十六万人,分别驻守在靠近边境的凤城、辽阳、丹东、通化、本溪等地。其首要任务是保卫我国的东北边防,其次就是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去往前线支援朝鲜人民军。
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中央制定的计划大多是围绕恢复生产展开,谁都没有想到又会突然来一场卫国战争。所以很多的军人要么回老家,要么转去建设岗,要么随军队就地加入生产工作。就当时从河南调往东北驻防的三个军,彼时就在大搞生产,把军用的铁锹、铁铺被当成锄头用,把战马当驮马用,以至于兵器缺少维护,许多都生了锈,甚至还有一门炮的炮筒里被麻雀做了窝。
面临着诸如什么老兵想回家,什么家属想来领儿子,什么大龄单身汉需要解决个人问题,什么指战员转去生产建设岗了,等等等等。除了把人找回来,还要进行心理疏导、作风培养,除了搞军事训练,还要搞文化教育。由于并没有真的发生战事,为了减轻当地压力,军队也要轮番去种地、打渔、放牧,还要修建水利工程、修建公路。
虽然如此,到八月上旬,最先预备的东北边防军还是全部到位了。
第二自然是搞后勤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我国自古以来便总结出来的军事要则。【孙子兵法】有云:「军尤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东北边防军也是浩浩荡荡近二十六万人,后勤建设相当重要。
所以在确立了东北边防军的同时,中央军委就决定,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和东北、中南、华东、华北等军区要为准备参战的部队补充各种物资。为了统筹和解决部队的物资供应,要在东北地区成立支前司令部,沈阳、安东等地也要组建支前委员会,在东北去往朝鲜的铁路沿线要设置物资供应站点,用以方便部队前行时可以在沿途补充物资。
到七月底,中央军委便决定重建东北军区后勤部,以方便统一组织后勤工作同时要配备大量的后勤人员,这些人员要迅速地从东北和中南两个军区抽调,共计二万五千多人,用以开展物资的储备工作,以及协助东北地区县以上各级政府设立支前机构。
随后在八月底,中央军委决定再成立三个后勤分部,共计七千八百人,让东北军区、中南军区和华北军区自行组建,然后再统一归东北军区后勤部领导。但是时间实在是紧迫,只有东北军区组建的第一分部在九月二十四日仓促建立。截至东北边防军改为志愿军的时候,整个东北军区后勤部还缺占总编制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四的干部。
但缺人也没有降低后勤工作的继续推进,人手部署后,大量的物资运输开始供给上,中央军委和东北军区先后召开边防军后勤工作会议,除了部署和检查后勤的各项准备工作外,还要求尽快为部队赶制三十万套冬装,准备可供三个月消耗的粮食和副食品,另外部队所需的马料、饲草的补充和储备工作也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到七月中旬时,为东北边防军准备的五千口行军锅便到位了。
时间到了九月份,随着「联合国军」进入朝鲜战场,朝鲜人民军摧枯拉朽般地战败,中央领导人们知道自己预料的最糟糕的局面终究还是到来了。所以东北军区后勤部马上开始部署三条兵站运输线的建设,将准备给部队的所需物资由国内至前线分三级进行梯次储备,在常备的弹药和油料之外,每一级还要储备可供一个月消耗的粮食、油盐、蔬菜和草料。于是到了「抗美援朝」上前线前夕,也就是在九月底,东北军区后勤部便已经在边境地区储备了超过三千三百万斤的粮食、八十万斤的食用油、八十六万斤的食盐、一百八十万斤的各种干菜和罐头,还有约一千九百万斤的马料和近八百万斤的饲草。
在志愿军正式行军前的八天,也就是从十月十一日开始,东北军区后勤部就已经开始组织向朝鲜战场运送各类作战物资,截至十月二十五日,也就是六十六军入朝的时候,东北军区后勤部统共向志愿军的头批入朝兵站运送了九千二百多吨的弹药,五千三百多桶的油料,近一千七百万斤的粮食,共计五十多万斤的食用油和食盐,以及三百多万斤的各类干菜和罐头食品。
只是由于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原计划的三级物资储备方案无法在志愿军参战前完成。但是,就这因为未雨绸缪所囤积的大量物资,依然是有力地支援了志愿军的第一批战士。
并且,从十月十九日到十二月二十九日,总计七十二天的时间,国内向朝鲜战场派遣的运输汽车就有一万二千四百多辆,可惜依然由于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受损率高达百分之六十。
当然,除了兵员和军备,还有十分重要的动员工作。兵员和军备的筹措是为了能够入朝顺利,动员工作的成功将决定这场战争的可持续性。因为当年中美之间的差距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任谁都不看好中国能够赢得这场战役。
在一九五零年当年,美国的工农业总值高达一千五百多亿美元,钢产量达到八千七百多万吨,这些东西让美军能够保证非常高的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反观新中国,由于内战才大体结束,国家生产还没有完全恢复,当年的工业总产值仅仅只有五百七十四亿元人民币,按照今天的汇率换算的话,中国都仅仅是美国的十六分之一。至于钢产量,当年才六十一万吨,仅仅是美国的一百四十三分之一,军备方面就更加落后了,而且解放军陆军虽然很多,空军和海军都是建国后从零开始。
所以,对于国内的战争动员,最关键的就是要克服对美国的恐怖心理。
首先,从国家层面向全中国强调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朝当年的十一月四日,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发表【联合宣言】,指出战争的重要性、必要性、正义性:那些帝国主义的野心肯定不只是朝鲜半岛,他们还要侵略中国,他们想要吞下整个亚洲,他们是要征服全世界!
第二、开展仇视、鄙视、蔑视美国的「三视」教育,树立胜利的信心。早在六月二十八日,周恩来就说「这种侵略完全是可以击败的。」十一月五日,第一次战役结束当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怎样认识美国」的宣传提纲,为正确认识美国提供了重要依据。「三视」教育的目的是:「鼓励各人自由争辩检讨,使人人从思想上对援朝这件事有着积极向上的信心,不要害怕眼前的困难,要对美帝国主义表示不共戴天,让那些亲美、恐美的情绪彻底消失!」
第三,是动员志愿军战士的士气。前文提到的六十六军复员工作时便已经提到心理疏导、作风培养,这便已经开始了动员工作。要激发广大官兵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保证在士气上压倒敌人,党中央、志愿军党委和各级领导机关做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指战员明白中央的意图,保持高昂的战斗精神,不畏艰难和困苦。
每次战役打完后都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官兵们进行正确引导。如志愿军党委在十二月二日发出了【告志愿军全体党员书】,强调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伟大而光荣任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号召大家要忍艰苦,努力奋斗。一九五一年的一月八日,志愿军党委致电各级党委,号召全军动员起来,积极做好战前具体准备,认真钻研和掌握新的作战技术,提高自身作战水平,努力歼灭更多的敌人。
著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便诞生于动员工作中,朝鲜战争爆发时,四野的炮一师还在佳木斯开荒种地,但是随着「抗美援朝」即将开始,动员工作也已广泛地开展起来。四野炮一师二十六团五连副指导员麻扶摇便在这个情况下写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最初版本。
最开始只是一首没有配曲的诗歌,却很快在部队中传诵开来。后来新华社资深记者陈伯坚在战场上采访报道时发现了这首诗,略改了几个字,在发表于【人民日报】的文章中就引用了这篇诗歌。这篇诗歌一经登报就感动全国,著名的音乐家周巍峙立刻为这首诗谱了曲,定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很快就在全国传唱了开来。
同时间,为了弥补志愿军在战场上的空中缺陷,中央也在抓紧训练自己的空军队伍。在志愿军入朝的当月底,空军党委常委召开扩大会议,专门研究组织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问题,不能等到建好了练好再打,只能是边打边建,边打边练,在战斗中锻炼成长。
十一月,中央便着手建立了志愿军空军领导机构。十二月二十六日便进行了第一次的战区航线飞行。到第二年的一月二十一日,也就是第四次战役期间便打了第一仗,取得了击伤一架美机的战绩,初战告捷!
八天后,又取得了击落击伤美机各一架的优秀战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