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民国船王卢作孚(10)发电供水 合川嬗变

2024-02-28历史

卢作孚发展航运事业,除了对自身进行深刻变革之外,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航运事业营造一个优良的外部环境。

民生公司创立的时候,四川依旧是军阀割据,大大小小的军阀为了争夺利益时不时爆发各种冲突。

在混战中打打杀杀的军人认为自己流过血杀过人,面对普通百姓时往往就横行霸道,蛮不讲理,为所欲为。

他们乘船时,以不买票乘船为荣,登了船还要以寻衅滋事、阻挠航船正常开航为乐。这样的行为给航运带来极大的不便,许多轮船公司都因为惧怕他们手中的枪,而不得不妥协,任由他们胡作非为却不敢阻拦。

对于这个问题,卢作孚却是要坚决制止,他绝对不允许这些恶霸流氓一样的人来滋扰正常的航运秩序。

随后,他亲自找到合川的驻军长官陈书农,把士兵乘船必须买票这件事确定了下来。之后,对于那些肆意妄为的兵痞,卢作孚严厉打击,为公司的轮船配备了护航队,维护轮船正常的运营秩序,保障乘客的安全。

尽管卢作孚有改革公司管理制度、改造外部营运环境的能力,但是,对于大自然他却无能为力。

1926年年底,嘉陵江进入枯水期,此时「民生号」无法继续航行。这样的现实对于事业正在蒸蒸日上的卢作孚而言,简直就是当头一棒。

因为枯水期的到来,公司的航运事业就要暂停数月,直到丰水期的到来才能继续运营。如此一来,公司就要蒙受数月的损失,这对于一个刚刚组建的公司而言,是难以承受的,卢作孚必须要有新的对策。

合川到重庆的航线不能运营之后,卢作孚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决定开辟由重庆至涪陵的航线,把航运业务从嘉陵江转换到长江。

在长江航行的「民生」轮旧照

在开辟了新的航线之后,民生公司在冬季枯水期的运营收入有了保障。就这样,凭借全新的管理机制和灵活的运营策略,新生的民生公司在卢作孚的带领下顺利地度过了第一年,并且实现了盈利。

卢作孚成立民生公司的时候,并没有把航运当作民生公司唯一的业务。他要做的是一个可以为国为民的公司,航运只是民生公司众多业务中成就最辉煌、最引人注目的一项罢了。

卢作孚确定创办民生公司时,最初给公司确定的业务除了发展航运之外,还有另外一项可以造福当地百姓的业务——发电厂。

对电力的使用是第二次技术革命中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从1875年法国巴黎北火车站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火电厂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大力发展电力行业。

到1913年,全世界的年发电量达500亿千瓦时,电力工业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业部门,进入人类的生产活动领域。

然而,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始终都极其艰难。到1949年底,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只有184.86万千瓦,全年发电量43.1亿千瓦时,分别排在世界第21位和25位。

全年实际用电量34.6亿千瓦时,只相当于2002年,浙江省一个中等规模的市一年的用电水平。人均年用电量才7.94千瓦时,相当于现在我们家庭客厅里的立柜式空调开4个小时的用电量。

此外,旧中国的发电厂分布极为不均,仅有一些大城市才有少量的发电厂。当时的发电厂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辽宁、湖北等地的大中城市,其中以上海最多。

到1925年,对电力的使用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然而,对于深处西南内陆的合川县而言,「电」依然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事物。

许多当地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电」的存在,他们认识的「电」只有电闪雷鸣中的那一闪而过。

尽管当地一些上层人士对发电厂也有所耳闻,只是发电对于他们老旧的思想而言,实在有太多新奇,相比之下,他们还是更愿意使用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的油灯和蜡烛。

卢作孚在外奔波多年,经历过上海滩的繁华,见识过电力给上海滩带来的神奇。

当初,卢作孚带着筹集到的第一笔8000元股金到达上海后,他除了和造船厂商谈造船之外,还顺便考察了发电设备。

民生公司股票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在上海,他发现发电设备都是现成的,可以直接交款取货。一套能够满足合川县城用电需求的发电设备只需要5000多元。

经过一番考虑,卢作孚决定先订购发电设备。他的理由只有一个:民生公司要为民众的利益考虑。

发展航运业务固然重要,但是,发电厂却能够直接给合川的百姓带去实实在在的好处,只要可以切实服务民众的行业,都是民生公司最重要的业务。

打定主意之后,卢作孚就在上海订购了一套德国产的发电设备。交完货款,他手上只有2000多元,而他还得用这2000多元,来造一条价值3.5万元的轮船,

幸而后来得到多方帮助,卢作孚最终不仅购买了发电设备,还成功地订购到了民生公司的第一条船。

1926年1月,卢作孚在上海订购的发电设备如期送达合川,他的发电业务比他的航运业务提前8个月开始。

民生公司发电厂的厂址选在了当地药王庙的前殿,而后殿则是民生公司最初的办公场所。卢作孚把发电厂和公司办公场所选在庙里,并非是希望借助庙里神仙的保佑获得成功,而是因为当时公司拮据的财务状况让他们无力建造合适的厂房和办公场所,迫不得已所为。

民生公司一干人小心仔细地把这套价值5000多元的发电设备搬到了药王庙里,可是,摆放好机器之后,谁也不知道怎么操作这台机器。

毕竟,这些人在此之前从来都没有见过发电机。幸而卢作孚有先见之明,他事先就从成都请来了一位教授工科的老师,他希望这位老师可以给他们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

谁知,当这位老师看到发电机之后,也是一阵摇头叹息,直言不懂不懂。这下,在场的众人可就束手无策了,连教书的先生都不懂这机器,谁还能把这机器开动起来,开不了机器,这发电厂还能办起来吗?

正当民生公司为了发电机一筹莫展时,在上海学习技术的几个合川学生恰好返乡。

合川民生公司电灯部旧址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得知这个消息后,卢作孚又看到了希望,虽是学生,但总算是学过一些技术,总不至于一窍不通。

于是,他就亲自去请这几位学生来帮忙。可是,这几个学生学的技术跟发电机没有一点联系,面对这笨重的机器也是无能无力。不得已,卢作孚只好决定自己摸索。

他索性又请来了几位熟悉机械的工人,一帮完全不懂发电机的人对着这机器你一言我一语开始琢磨起来。终于,在他们不断地摸摸试试之后,发电机居然启动了。轰鸣起来的机器,让这些人欣喜若狂。

可是,正当众人庆贺终于开动了机器时,突然间,一个飞轮被甩了出去,打在正对着机器的一面墙上,墙壁当即就被打了个粉碎。

正在欢庆的人群瞬间吓呆了,庆幸的是这轮子没有伤到人,又是一次有惊无险。

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民生公司的技术人员总算是掌握了各项技术,可以确保安全发电了。这时,已经距离发电机送到合川有三个多月。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推广使用电灯。

可是,在一个封闭落后的西南小城推广全新的照明方式,其难度是非常大的。此时,虽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十余年了,但是人们的思想并没有因为皇帝的消失而变化,尤其是在封闭的内陆,人们依旧沿袭着千百年来一贯使用的方法。

在照明方面,普通人家依旧在使用传统的油灯,在灯盘里加入灯油,放上灯捻,点着灯捻,昏昏暗暗的火苗就开始冒出一缕缕黑烟,在灯下坐上一阵,整个鼻孔就会被黑烟熏得黑乎乎;富有人家则喜欢使用蜡烛,蜡烛虽然较油灯略好一些,但是价格昂贵,一般人家无力支付。

为了能够顺利推广电灯,发电厂不仅要自行铺设线路,还要为用户提供电灯。

1926年4月,民生公司电灯部正式发电营业,可供500盏16瓦灯照明。每盏灯定时供电,每月租费为1.2元。

用户只要租用了电灯,就不用考虑电费的问题。

在当时,人们还没有买电的观念,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怎么买卖?所以,卢作孚就把电当作是租用电灯的附加品,以电灯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推销他发出的电。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推销出去了500盏电灯,这些愿意用的家庭,都是之前听说过电灯的。事实上,合川县城当时有几千户人家,愿意使用电灯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大部分居民对电灯还是充满了怀疑。

虽然有人愿意用他们的电灯,可是这500盏电灯根本就难以维持发电厂的正常运营,他们的发电厂营业一天就要赔一天。

但是,卢作孚并不悲观,他很清楚,电灯之所以推销不出去,是因为民众对电灯不了解,还处在怀疑、观望阶段,一旦他们的电灯让百姓感到是真实有用的,那么,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来使用,他不需要去发现市场,而是要培养一个全新的市场。

供电的当晚,合川县城的人民震惊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简简单单一根线,一个灯泡,没有火花,没有油烟,居然可以发出这样耀眼的光芒!

这一盏电灯的亮度,让他们使用了千百年的油灯蜡烛瞬间变得毫无价值。

为了提高利用效率,电灯部的机器晚上发电供照明,白天则发电供碾米部打米机作业,有效拓宽了公司的收益来源。

通过一段时间的营运,市民逐渐认可了电灯的功效,用电用户发展到530多户。此时发电机组不敷供应,卢作孚决定扩大公司业务。

1927年11月,民生公司在上海新造民用轮,同时订购了一台英国蒸汽锅炉、一台德国西门子120匹马力蒸汽机和一台100千瓦的交流发电机。原来的厂址药王庙由于地方较小,限制公司发展。

1928年,民生公司又以400块大洋,从慧灵宫(总神庙)住持手里购得该宫全部产权,作为公司新址。10月,机器设备安装完成。11月,公司全部从药王庙搬迁到慧灵宫。新发电机可供5000 盏灯照明,但用户发展仍旧缓慢,于是减租为每月1元,出租灯额增加至2000余盏。1929年,合川驻军川军3师师长陈书农开办军事训练学校和新建营房,开始使用电灯,用户增加到3300多盏。

1928年,民生公司的业务进一步拓展,已经开始盈利的民生公司又在合川开办了水厂,开始向全城提供优质的饮用水。只要打开自家的水龙头,干净的水就哗啦啦地流了出来。

在卢作孚的努力下,当时的合川成了在整个四川都少见的能用上电并吃上自来水的县城。

合川当地的百姓因为卢作孚和民生公司,体验到了全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