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八路军帽子上的两粒扣,有啥用处吗?了解后直呼太高明了

2024-01-29历史

八路军帽子上的两粒扣,有啥用处吗?了解后直呼太高明了

「这帽子上的钮扣有何作用呢?」

参观一些战役展览馆后,人们可能会对八路军在战斗中所戴的帽子上的钮扣产生疑问。

在战役展览馆内,军服展示中经常包括士兵们的军帽。虽然由于战争年代的不同,八路军的军服在款式和颜色上有所变化,但他们的帽子外观大致相似,大多数都在前额的中心上下排列着两颗钮扣,成为我军军服的一个标志性特征。

那么这两颗钮扣究竟有何作用?对于八路军来说,它们是否还有其他特殊的象征意义?

军装的设计牵涉到多个方面,是一项精细的任务。士兵们身上的每一件物品都具有实际意义,即使是一颗钮扣,也经历过实际作战的检验,才能在长期使用中得以保留。

军帽的设计源远流长,八路军军帽的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势力的入侵,清政府的衰败导致了统治的崩溃,在各方势力的压迫下,百姓苦不堪言。

1912年,在中国资产阶级先进代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曾提出「三民主义」的同盟会联合其他四个政党,共同合并为国民党。

孙中山先生以整顿党务为切入点,旨在清除思想污染,拯救革命。国民党军队最初并没有强烈的统一军服观念,军装上也缺乏标准。直至北伐战争结束后,南京的部队相继改良了部队军装,更新了军帽的设计。

在那个时期,军帽上虽然已经出现了纽扣,但与后来八路军军帽上位于额前的纽扣位置设计有着明显的不同。

随着北伐战争的结束,为了确保军人在严寒的冬季能够保持温暖,需要设计一款既能够保护头部又能保护颈部的军帽。

这时,通用的军帽设计将帽围置于帽顶,通过解开扣子可以将帽围拉下,延伸到颈部,以便夜间作战时提供额外保暖。

这种军帽的设计灵感也来自于其他国家军队的帽子,并经过了优化。

在北伐之后,国军与德国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这种带有保暖帽围、实用性强的军帽设计就是受到德国山地帽的启发而传承下来的。

然而,在国共合作态度发生变化后,特别是在蒋介石和汪精卫领导下,反革命政变爆发,以「剿共」为名,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1927年,由我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点燃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火种,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自己的军队。

各地党组织成立了多支工农革命军和游击队,到1928年,中共中央将各地工农革命军整合为「红军」,两年后正式定名为「中国工农红军」。

红军成立初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物资匮乏。战士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吃饱穿暖的问题,因此服装的配置非常难以统一。

1928年1月,我军在苏州地区迎战了一支国民党地方部队,他们奉命进入苏区进行「剿匪」行动,最终我军获得了数十担的敌军布匹。

这批缴获的物资为红军在江西宁岗县建立了第一个自己的服装厂提供了重要支持。

然而,由于物资匮乏,能够制造出来的军服有限,只有极少数红军战士有机会佩戴军帽。

当时确定的帽型是一种大八角帽,按照列宁帽的设计制作,并在上面添加了一颗红星。

然而,初版的大八角帽帽型太大,与中国人的脸型不太契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长征初期,红军开始佩戴帽型缩小后的小八角帽。

1931年,九一八事变震惊中外,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东北领土,其野心昭然可见。

在这个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时刻,国共第二次合作势在必行。然而,由于蒋介石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执意围剿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展开万里长征。在风刀霜剑的严寒中,红军大多穿着破旧的衣服,但每个人的头上都戴着一顶小八角帽,上面闪耀着一颗红星。

这些小八角帽如同鲜艳的火把,为每个红军提供了前进的力量。

长征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和危险,然而,这些小八角帽大多是当地民众和队伍中的同志自己动手制作的。

1937年,当日军进攻上海并威胁三个月内消灭中国时,中华民族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在国难当头之际,中国亟需共同抗敌,于是共产党与国民党再度携手,决心共同抵御外侮,保卫祖国。

抗战序幕于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爆发,中华民族迎来了全面的抗战时期。在这空前的危机下,国共两党再次联合,中国工农红军自发改编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同时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也应运而生,即我们熟知的八路军与新四军。

国共两党统一后,由于人数众多、地域复杂,八路军的军装颜色依然呈现相当混乱。大多数军装的色调仍为草木灰色或蓝色,而少数士兵得到了国军供给,穿着仿德国风格的灰色军装。为解决军装颜色的混乱,国民党颁布了统一的军帽规定。

国民政府颁发的军帽样式为直筒圆顶帽,带有标志性的青天白日十二角星帽徽,前方搭配两颗扣子。在紧急形势下,蒋介石承诺公开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并保证不歧视纳入政府军队的共产党军队,后勤补给标准与其他部队一致。

然而,工农红军对于放弃红星,戴上「敌人」的青天白日十二角星表示强烈反感,视之为一种「叛变」。部分刚刚合并到国民党的红军战士不服气,甚至有人产生离开的念头。在国共合作早期的照片中,可以发现一小部分红军战士的帽子上没有青天白日帽徽,他们对这一标志并不认同,故自行摘除。

这种明显的抵抗情绪让中央领导感到头疼不已。在九月份的120师誓师大会上,贺龙发表了一场公开讲话:「红军的改编与更衣并非轻率之举!我们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共同对抗日本帝国主义!」他强调,「取下红星并非要舍弃红星!红星将永远镶嵌在大家的心中!」

在各级领导干部推心置腹的动员讲话中,士兵们逐渐领悟了「改编」的真正内涵,消解了内心的抵触情绪。为了捍卫家国,他们戴上了没有青天白日帽徽的帽子,义无反顾地冲向前线。

然而,由于战争地域的扩大,青天白日帽徽所需的专用珐琅材质变得越来越难以获取。同时,八路军远离国民党统治地区,物资供给逐渐减少。蒋介石示意国民政府对八路军采取消极态度,给予空头支票,未按照原先的承诺定期提供粮饷。

于是,八路军的军帽上渐渐消失了青天白日帽徽,仅剩下两个纽扣。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在蒋介石的命令下,新四军的9千余人奔赴黄河以北,但在抵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后,却突然遭到国军约8万人的突袭。

新四军奋力抵抗,经过七天七夜的激战,大半人员牺牲。然而,随后新四军被蒋介石诬陷为「叛变」,导致新四军战士与蒋介石完全决裂。

一些战士率先采用摘下帽子徽章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立场,接着大家纷纷摘下帽子上的青天白日帽徽。

在皖南事变的影响下,八路军看清了国民党的真实嘴脸,开始依靠自身能力扩充军力,设立独立部队和游击武装。与此同时,国民党全面停发八路军的军费和后勤补给。到了1946年,蒋介石完全放弃「和平建国」,国民党采取武力手段解决问题,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

八路军总部发布正式通告,全军摘下青天白日帽徽。帽子上的「两粒纽扣」正式成为红军的标志。

在这之后,类似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就是八路军扩军后的产物。因此,他们的军帽上没有青天白日帽徽,只有简单的两颗扣子。

在那个充满战火的时期,资源匮乏,国内生产水平相对滞后。军需品如军帽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重要,而其设计需考虑实用性,尤其是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无论是寒冷的冬季还是炎热的夏季。

当时抗日战争初爆发,北方面临更大的压力,八路军据点多分布在崎岖的农村地区,适应游击战的需要。夜间作战频繁,因此军帽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夜晚的特殊条件。

在极端气温和深山作战的背景下,军帽必须耐用且保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红军设计了一款独特的帽耳,可以灵活翻动。在寒冷的冬季,帽耳可以放下以保暖,而在炎热的夏季,则可以上翻以便行动。这一设计考虑到了不同季节的需求,同时减少了帽子的不必要磨损。

在战场上,尤其是炮火纷飞的环境中,这种军帽还能有效保护战士的耳朵,防止飞沙进入,同时对于炮火的轰鸣提供一定的防护。这款军帽的设计完美满足了当时军队的需求。

两颗纽扣成为了八路军的象征,同时也见证了那段沉重的历史。如今,中国人民已经享受到了平安富足的生活,解放军的军装设计也有所变革。然而,当年的那两颗纽扣却一直在中国人民的记忆中留存,如启蒙星一般照亮着我们今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