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杜聿明绝望仰叹:主力围困三面,此战恐难逃覆灭命运

2024-07-18历史

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在1948年11月22日在双堆集被全歼,这使得李延年和刘汝明两位将军领导的两个兵团为了避免被我军全歼,选择了拖延北进。这导致了黄维的兵团呈现出突出的态势,从而引发了淮海战役的第二个阶段。为了彻底歼灭以黄维兵团为主的国民党军,淮海战役总前委将指挥部迁至宿县以北的小李家村。尽管这里每天都有国民党军飞机来回侦察,但他们始终没有意识到,我军的指挥中枢就设在这里。

粟裕作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面临的压力自然更大。事实上,整个淮海战役的策划是在战前由他全面构思的。自从1948年1月起,他一直拒绝了党中央要求他率领三个纵队渡江南下的指示,目的是为了集中主力进行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此外,自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之后,国民党军在中原和山东战场上已经失去了战略上的优势。

在黄百韬兵团被覆灭后,粟裕开始思考如何应对徐州的国民党军主力。尽管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该地区仍然驻扎着六个兵团共计六十余万国民党军兵力。当第二阶段确定主要目标是歼灭黄维兵团时,粟裕下意识地感到一丝忧虑:中野能否顺利攻击黄维兵团,以及杜聿明在徐州接下来的行动方向。

双堆集战役打响后,很明显中野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毕竟,此前他们进行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中野也因此损失了不少兵力和武器装备。原定计划是三天内结束战斗,然而黄维兵团作为国民党军的主要兵团之一,绝对不容忽视。战场局势变化莫测,蒋介石也紧急调动兵力,宋希濂的第14兵团已抵达浦口,正准备向蚌埠方向挺进,而杜聿明还建议从各地抽调几个军增援淮海战场。

事情总是要一步一步来。

按照党中央的指示,除了在战前派出5个纵队牵制国民党军南北两线外,粟裕还派遣陈士渠率领3个纵队前往双堆集支援。在这场战斗中,粟裕还指示陈士渠:缴获的武器装备,全部交给中野。

根据粟裕的判断,身在徐州的杜聿明等人不会等到双堆集之战结束,便会采取新的行动。他认为,杜聿明不具备据城坚守的能力,因此最有可能的选择就是弃城而逃。

然而,关于杜聿明最终会从哪个方向逃走,粟裕经过深思熟虑后得出结论。要么选择从陇海铁路向东撤退到连云港,再通过海运撤退,这样可以避开我军一路的追击。然而,国民党军并未准备足够的船只来运输大量兵力,因此这个方向被排除了;另一个选择是奔向东南,经苏中地区渡江,然后转向南京和上海方向撤退。当然,这条路会经过新四军曾经发展根据地,很容易受到围追堵截,而且江南地区河港众多,不利于大兵团行动。或许唯一的选项就是沿津浦铁路西侧绕过山区,向西南方向撤退。这样做的好处是道路宽敞平坦,有利于大军行进,还能与黄维、李延年、刘汝明的兵团会合。

杜聿明内心深处还怀有另一种打算,即故意放弃徐州,并将其作为诱饵吸引华野。这种策略与豫东战役中华野的策略相似,以开封为诱饵吸引邱清泉部,然后大军趁机歼灭区寿年兵团。然而,邱清泉并非如华野所料的那样上钩,而是选择坚守开封,导致华野未能及时赶到并错失战机。与邱清泉不同,粟裕迅速调动华野7个纵队总计30万人马,展开追击拦截行动,这表明杜聿明最初的计划彻底落空了。

华野将面临一个全新的挑战,即兵力不足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粟裕确信杜聿明集团会向西南方向撤离,但党中央当时却认为杜聿明可能会撤往两淮或连云港,这使粟裕感到极度焦虑。华野当前的兵力不足以从多个方向对杜聿明集团实施围堵,如果仅仅守住西南方向,而杜聿明从东南或其他方向突围,粟裕将难以免责。

然而,粟裕另寻出路,提出沿徐州以南的津浦铁路东西两侧布置兵力,这样既可兼顾西南方向,又可同时防范两淮及连云港的方向。

从布局来看,华野实际上只在西南方向设下了陷阱,而在其他三个方向留下了缺口。然而,杜聿明最终面对其他方向可能出现的情况,还是选择了投向华野的包围圈。此外,蒋介石暗中施加助力,命令杜聿明转向东南方向,与黄维兵团会合。面对这种情况,杜聿明无奈地感叹道:这一举动必将导致全军覆没。

杜聿明失去了改变突围计划的机会,于12月3日被华野成功包围。几十年后,粟裕回想起这场战役,仍然心有余悸。尽管他战前准确预测了杜聿明突围的方向,但杜聿明的行进速度依然非常快。如果没有蒋介石坚持要求杜聿明拖着黄维兵团的话,要消灭杜聿明部队恐怕会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