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46年,解放军被敌军包围,有位地主站出来:我能退去数万敌军

2024-01-24历史

1946年7月,鄂东独立旅为掩护中原军区司令部撤离,来到了岳西冶溪镇。旅长吴诚忠决定为革命献身,但就在大战一触即发的紧要关头,一名大地主挺身而出,声称可以令三万敌军退兵。

这位地主到底是谁?他为何有如此的胆量和自信?他是否真的有能力帮助解放军摆脱危险境地?

1945年10月30日,按照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正式成立。当时,中原地区是军事和政治的重要战略基地,且中原解放区与国统区相邻,成为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主要目标。

蒋介石得知中原局成立后,惊慌不已,将它视为自己的心头之痛,并扬言要在一个月内「肃清」中原解放军。然而,抗日战争刚刚胜利,蒋介石就邀请中共领袖毛主席参加重庆的「和平」谈判,最终在43天的谈判中,国共两党于1945年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

然而,仅仅几天后,也就是10月15日,蒋介石就秘密指令心腹大将刘峙,要他派大军围剿中原地区李先念部。

李先念,一个勇敢的军事家,在敌人的大军突袭下,他带领部队向桐柏地区移动,并在中央的指示下发起了桐柏战役。

这场战役中,我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不仅占领了桐柏县城,还拿下了平氏和固县两个要塞。紧接着,中原军区6万大军兵分两路,向枣阳、新野等地进攻,成功攻占了3个县城和2个重镇,并重新占领了百兆山地区和大别山地区。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反击战中,中原解放军不仅成功粉碎了敌人的阴谋,而且还开辟了以桐柏为中心的根据地,扩大了解放区的范围。

然而,气急败坏的蒋介石并未因此而罢休。1945年12月,他在中原解放区附近安插了11个军24个师的兵力,以及8个游击纵队,企图消灭我军。

但是,李先念并未被吓倒。他果断地作出了撤离平汉铁路以东地区的指令,成功地粉碎了敌人的阴谋,而且开辟了大别山解放区。

1946年1月,国民党代表和中原军区司令李先念达成【临时停战协议】,然而,谈判期间,蒋介石却在背地里继续调兵遣将,占领了光山、息县、大红山等地,形成对我军的包围之势。

随着根据地的不断缩小,以及国民党的物资封锁,中原解放军的生存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为了全军的利益,李先念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官兵们克服困难,做好重大牺牲的准备,以换取全国的解放。

1946年6月,中原军区被压缩在不足100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毛主席指示全面内战不可避免,必须提前做好分路突围的准备。

面对这种严峻的局面,李先念没有退缩,他坚定地表示,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和敌人战斗到底。他和他的士兵们,用自己的生命,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赞歌。

中原突围是一次惊险刺激的战斗,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不顾停战协议,派遣4路大军共计30万人向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即将在大别山爆发。

我军虽然只有6万人,装备也落后于敌人,但是我们必须进行突围,保存有生力量。但是,突围的方向成了一个难题。

向东突围,虽然可以进入豫皖苏解放区,但是30万大军紧追其后,会给豫皖苏根据地带来极大的压力,只能选择向西突围。

为了让主力部队顺利突围,李先念决定由皮定军的第一旅负责殿后。 在突围过程中,皮定均展现出了超高的军事素养和才能,他灵活运用多种计谋,从敌人的包围圈中冲破重围。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皮旅将全军覆没,但是,在皮定均的指挥下,全军2000多人成功抵达豫皖苏解放区,这个战绩让毛主席都对其大为赞赏。

1955年授衔时,按照授衔标准,皮定均应该被授予少将衔,但是毛主席亲自指示「皮有功,少晋中」。 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鄂东独立第二旅在中原突围战中的贡献。

他们的付出和努力也是我们不能忘记的。

皮定均将军在大突围前,为分担皮旅压力、牵制敌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组建了中原军区独立第二旅,由吴诚忠任旅长、张体学任政委。

李先念多次强调要坚守佛塔山,把好军区南大门,并且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完成掩护任务。为了迷惑敌人,吴诚忠和张体学决定伪装成军区司令部,以方便主力部队突围。

在6月26日晚,张体学还邀请了负责监视中原军区的美、蒋代表观看文艺演出。美蒋代表并未发现李先念将军率领主力部队悄悄撤离宣化店。

直到6月28日,李先念率部秘密向平汉铁路转移,美蒋代表才意识到中原军区首脑机关可能已经不在宣化店。吴诚忠和张体学意识到这一点后,便向美方代表说明了李先念将军因身体欠佳,改日再见。

张体学为了向敌人证明中共谈判代表任士舜的诚意,将李先念签名的明信片转交给美方代表。国民党特务通过对比笔迹确认这是李先念的亲笔字,这才放下心来。

然而,为了增加敌人对中共的信任度,吴诚忠还组织了6团1营从大悟县连夜赶往宣化店,增加执勤岗哨,营造军区司令部热闹繁忙的景象,为主力部队转移争取时间。

同年6月29日下午,得知李先念的大军已经成功突破敌军封锁线,吴诚忠和张体学举办宴会,邀请美蒋代表参加。

在酒宴上,张体学宣布:「李先念将军已经率领中原军区顺利突围!」听到这个消息,美蒋代表震惊不已,手中的酒杯滑落摔得粉碎。

然而,此时国民党军队已经逼近宣化店,如果不立即突围,将会被敌人全歼。于是,吴诚忠连夜率领6000余兵力进行突围。

然而,不明情况的国军误将鄂东独二旅当作中原解放军主力,看到我军火力增强,立即调集大批人马,将独二旅层层包围。

吴诚忠立即组织前卫团,让他们在重火力的掩护下杀出血路,而后卫部队则每人手持10颗手榴弹,准备在敌人合围时全部投掷出去,暂时阻止敌人的进攻,从而帮助独二旅成功突围。

吴诚忠,一位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18岁加入红军,经历了二、三、四次反「围剿」战争,从班长、排长一路晋升为9军25师师政委。

在川陕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强渡嘉陵江等战役中表现出色,备受上级认可。1936年7月,吴诚忠率部在甘孜一带和红2、红6军团胜利会师。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团长。1938年3月31日,他在响堂铺地区全歼200余人日军,并烧毁180辆日本军车,得到刘邓首长的称赞和表扬。

在面对刘峙兵团的紧追不舍、穷追猛打时,他临危不惧,始终保持高昂的革命士气,采取迂回、分散、集中、迎击、袭击等战术,打退敌人的一次次野蛮进攻,并始终牵着敌人鼻子转,迫使敌军疲于应付,晕头转向,分不出兵力追击中原军区主力。

为了摆脱追兵,他率部持续多日强行军,每天只睡2个小时,因太过疲惫,不少战士走着都能睡着。每到此时,他都会让人空投手榴弹,以震醒熟睡的士兵们。

正是他的英勇指挥和艰苦奋斗,使得独二旅成功摆脱尾大不掉的敌军,并于7月18日顺利突围至岳西冶溪镇一带,全军仅剩5500余人。

由于战士们已经连续作战20多天,身心疲惫,吴诚忠和张体学商量让战士们休息一天,恢复体力,同时借机筹备粮食等物资。

当部队来到镇上时,附近的百姓害怕解放军和国民党军一样,会强行掠夺财物、欺压群众。然而,很快,百姓们发现这支部队的战士们尽管面色苍白、衣衫褴褛,但他们并不骚扰百姓,也不抢夺财物,购买粮食等物资都按照市场价格付钱。

冶溪镇的大地主胡之杰早已经听说了解放军的事迹,又亲眼目睹了解放军的善意之举,因此他相信解放军,并主动邀请独二旅在他的家中居住。

考虑到战士们已经20多天没有好好休息,吴诚忠欣然接受了胡之杰的邀请,并将临时指挥部设立在胡家。吴诚忠原本计划第二天就离开,但当他得知许多战士因水土不服而发烧,情况堪忧时,他决定再待一两天,给战士们治病。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不知从哪里泄露了消息,7月20日凌晨4点半,站岗的战士突然来报告,说大量敌军已经向我军包围,预计有3万敌军。

吴诚忠心中忐忑不安,我军士气低落,敌人有所准备,且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占据优势,这场战争恐怕凶多吉少。经过调查,包围我军的是国民党整编72师,至于为何能这么快抵达冶溪镇,是因为72师并非中央军,而是驻扎附近的地方杂牌军。

但是,别小看这支杂牌军,他们拥有雄厚的兵力和优质的武器装备,仅靠三万大军层层包围,我军就难以突破。面对这种情况,吴诚忠做好了以身殉职的准备。

他首先安排镇上的百姓转移,然后决定将机密文件烧毁。因为我知道我军在胡之杰家住了两天,敌人可能会报复胡之杰和其家人,所以我给胡之杰写了一封信,信中表明一旦胡宅被焚烧、胡家遭到报复,凭借这封信日后可以获得赔偿金。

同时,我还调出一个班掩护胡之杰和其家属撤离。在做了一切准备后,我率领战士们退守到村落附近荒山之上,以减少敌人对村落的损坏。

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名士兵前来报告:「胡大地主前来,说有要事相谈。」我不解,我不是派人将胡之杰及其家属转移出去了吗?

他怎么又冒险来到前线?胡之杰来到前线指挥部后,见到我就连忙说道:「或许我可以退下数万敌军,不过你需要告诉我敌军番号和敌首长情况。」

旧社会地主吴诚忠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到十分惊讶。他了解胡之杰宅心仁厚,思想开明,经常帮助贫困的人,是当地德高望重、备受百姓尊敬的人。

但是,他怎么也想不到,胡之杰居然能和国民党军扯上关系。胡之杰坦然地说:「对方是国民党军72师,师长是傅翼……」吴诚忠更加疑惑,胡之杰和这支部队的关系是什么?

胡之杰解释说:「这支部队的师长傅翼和副师长祝顺鲲,过去都是我的老部下,让我去劝说,应该可以让他们撤兵。」

吴诚忠瞪大了眼睛,仿佛不认识胡之杰。他怎么也想不到,胡之杰这个大地主,竟然和国民党军有关系。但是,他很快明白了,胡之杰的身世并非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胡之杰是安徽岳西县冶溪人,出生于富贵人家。他的父母都是学识渊博的人,从小就受到他们的熏陶,酷爱学习,饱读诗书。

长大后,他除了继承家里百亩良田外,还开设了私塾,当上了私塾老师,过上了舒适自得的生活。

旧社会的地主家族在列强和军阀的欺压下,给中国大地带来了混乱和苦难,而普通百姓也跟着受苦,生活困难。作为一名现代知识的熏陶的年轻人,他无法忍受这种生活,决定弃文从武,走上参军的道路,加入了川军。

川军的纪律散漫,士兵们大多没有接受过教育,而且不少士兵沉迷于鸦片,因此在其他军阀看来,川军是一支「双枪军」,没有被重视。

然而,胡之杰是少有的知识分子,对兵法十分精通,得到了川军领导的赏识,他曾参加武昌起义、护国运动、北伐战争,军职也一路高升,很快成为了川军21军3师师长。

虽然在内战中,川军的表现不佳,但在抗日战场上,川军却展现出了无比的毅力和勇气,让日军听闻「川军」二字就感到恐惧。

比如在台儿庄战役中,川军222师师长王铭章率领部队驻守藤县,为了抵抗日军,川军用自己的生命击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

当全军只剩下几十人的时候,师长王铭章不愿被日军俘虏,开枪自杀,其他的战士也纷纷拉响手雷,与日军同归于尽。

在抗日战争中,350万川军英勇出川,与日军进行了数十次的大小会战,他们的坚韧和英勇使得日军始终未能踏入四川半步。

其中,川军第1师的胡之杰就是这样的英雄,他们用「铁血之师」的称号,狠狠地打击了日军,赢得了荣誉。然而,川军的英勇表现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反而在国民党军内部的派系斗争中被频频打压。

作为蒋介石的黄埔军出身的将领,他更倾向于重用自己人,对于川军这样的杂牌军,他不仅不会重用,还会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打压。

胡之杰也不例外,被调到南京参谋总部任职,看似升职,实则被明升暗降,失去了实权。这使得胡之杰十分愤怒,他对国民党的腐败行为早已失望至极,一气之下主动提出辞职,回到岳西老家生活。

胡之杰,一位曾在军中服役多年的将领,凭借积攒的军饷回到家乡,成为了一个大地主,并且还建立了一所学校,收留贫困学生读书。

尽管他已经离开了川军,但他过去的部下仍然对他非常尊重,并且他们之间经常通信。在胡之杰担任师长时,傅翼和祝顺鲲还只是连长和排长,但因为胡之杰的提拔和重用,他们才得以升职。

一次,傅翼因为克扣军饷和私售鸦片被同事揭发,按照军法应该被处决。但胡之杰不忍心对他施以重罚,只关了他几天禁闭就放他出来了。

因此,傅翼对胡之杰非常感激,并且他们之间一直保持通信。正是由于胡之杰与傅翼和祝顺鲲的关系,他觉得自己应该能够说服这支部队离开。

吴诚忠在得知胡之杰的背景后,对他更加尊敬。但是,他仍然阻止胡之杰前往,因为战场上无情,两军势同水火,傅翼等人真的能听胡之杰的劝说吗?

胡之杰摆摆手,表示川军内部非常重视上下级情谊,即使傅翼不答应,也不会对他怎么样。听了胡之杰的话,吴诚忠才放心下来。

之后,胡之杰大步走向国军整编72师驻地,傅翼和祝顺鲲得知老首长来了,便亲自前来迎接,并将他奉为座上客。

双方寒暄过后,胡之杰直接道出了他的看法:「我听说你们这次是来围剿解放军独二旅的,但是我要说,兄弟阋墙只会让蒋介石得利,我们自己打自己同胞,实在是不可取。」

傅翼和祝顺鲲被胡之杰的话惊呆了,他们知道蒋介石一直在排挤和打压川军,从红军时期就开始了。胡之杰继续说:「你们知道解放军的实力,就算6000大军不是你们的对手,但要歼灭他们,你们的实力也会大大受损。到时候,蒋介石不仅不会补充兵力,反而会趁机夺权或砍掉72师的番号。」

胡之杰的话让傅翼和祝顺鲲开始动摇,他们知道自己不是蒋介石的亲信,一直被排挤和打压。

胡之杰又说:「蒋介石的大军不得民心,一定会失败,你们这次放过解放军,到时候也可以向解放军投诚,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经过胡之杰的劝导,傅翼和祝顺鲲最终决定放过独二旅,这样也可以保存自己的实力。他们约定,在冶溪镇东面留下一个缺口,作战打响后,双方放空枪,假装战况激烈,到时候解放军可以顺着缺口撤离。

在激烈的战斗中,整编72师巧妙地留下一个通道,吴诚忠将军抓住时机,率领5500余名士兵顺利逃脱。虽然无法亲自向胡之杰道谢,但他对着冶溪镇方向深深鞠躬,以表达对胡之杰的感激之情。

虽然接到上级命令停止东进,留在大别山区进行游击战,但吴、张二人毫不犹豫,坚决执行命令。在为期一个月的游击战中,他们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周旋,成功牵制了国民党六个旅,对鄂豫陕、鄂西北根据地的斗争起到了重要的支援作用。

然而,一个月后,在敌人的围堵下,独二旅被打散,只有少数人成功突围,其他人英勇牺牲。吴诚忠被迫回到老家躲避追击,后来在华北解放区回到了组织的怀抱。

在1948年11月的淮海战役中,吴诚忠率领中原军区2纵4旅,成功指挥爆破任务,为全歼黄维兵团扫清了障碍。

在攻打李延年兵团时,他率领4旅与敌人激战了2个多月,圆满完成了作战任务。随后,吴诚忠又率领部下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的战斗,再次取得了许多战功。

吴诚忠将军在晚年时刻仍牢记为独二旅立下大功的乡绅胡之杰,他经常在众人面前感叹:「若不是胡先生主动挺身而出,救解放军于危难之中,独二旅的前景就难以预料了。」

胡之杰的行动充分体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正因为我党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为解放全中国而奋斗,因此获得了许多爱国志士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