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26岁李太后召47岁张居正入宫,次日,张居正被封为首辅

2024-06-09历史

大明万历年间,宫廷内外政局如细蚁缠身,使人难以安寝。那一年,张居正已届47岁高龄,身为翰林院的学士,已然心怀天下。而刚刚过完26岁生辰的李太后,神色间却透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焦虑。那天深夜,她急忙派出宫女,密令张居正进宫。那么,守寡的李太后为何要紧急召见张居正入宫呢?她不怕闲言碎语吗?

这事要从10多年前说起,当时正值明朝嘉靖年间,官场风云变幻,朝堂之上暗流涌动。嘉靖皇帝年事已高,朝政逐渐落入严嵩之手。严嵩老谋深算,权倾朝野,一手遮天,排除异己,朝中大臣敢怒不敢言。

嘉靖四十年(1561年),严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罗织罪名,将正直的内阁首辅夏言赶出了内阁,并将其处死。已满68岁的严嵩,就这样高高兴兴地踩着夏言的尸体坐上了首辅之位。

然而,严嵩的贪婪和专横最终引起了众怒。年轻的张居正目睹了严嵩的种种恶行,深感痛心。他决心要为国为民,铲除严嵩这个祸害。

张居正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官宦家庭,自幼聪慧好学,14岁就考中了举人,22岁便高中进士。他博览群书,精通史学和政治,很快就崭露头角。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鞑靼进犯北京,打到了天子脚下。作为首辅的严嵩却坐视不管,只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压着兵部不出兵,任由敌人烧杀掠夺。

事后,严嵩竟无耻地把罪名安在兵部的头上,以平息嘉靖的怒火。看着无辜受害的百姓们,年轻气盛的张居正深感痛心,他终于看清了严嵩的真面目。

张居正给嘉靖皇帝上了一道奏疏,痛斥严嵩的罪行,并建议罢免严嵩的职务。然而,嘉靖皇帝昏庸无能,对严嵩言听计从,根本不理睬张居正的奏疏。

张居正失望之余,请求告假,一走就是3年。这3年,张居正并没有闲着,他走遍了大江南北,了解民情,研究治国方略。

隆庆元年(1567年),嘉靖皇帝驾崩,他的儿子裕王即位,改元隆庆。裕王年仅20岁,缺乏治国经验,朝政仍然由严嵩把持。

张居正知道,要想扳倒严嵩,就必须先取得裕王的信任。于是,他积极向裕王推荐自己,并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裕王对张居正的才华和见识十分赏识,逐渐重用他。

隆庆三年(1569年),严嵩病重,裕王趁机罢免了他的职务。严嵩倒台后,徐阶成为首辅。徐阶为了拉拢张居正,将他提拔为裕王的侍讲陪读。

张居正和裕王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讨论国事。他向裕王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得到了裕王的支持。在张居正的辅佐下,隆庆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隆庆六年(1572年),隆庆皇帝突然病逝,三子朱翊钧即位,改元万历,当时的朱翊钧年仅9岁,由慈母李太后代为听政,尽力稳定朝局。然而,内阁中的斗争与倾轧不断,阁臣之间的关系险恶复杂,使得朝政显得风雨飘摇。

在这紧张的氛围中,时任首辅的高拱,深感国家未来堪忧,他在一次会议中忍不住痛哭流涕,悲叹道:「10岁太子如何治天下。」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幼年皇帝承担重任的深切担忧。然而,这话经过宦官冯保的曲解,变成了:「十岁孩子,如何做人主。」这种误传,一时间在皇宫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当这番话传入李太后的耳中,她不禁大感惊慌,明神宗皇帝听闻后,也是脸色大变,对朝中的局势感到更加忧虑。在这种重压之下,李太后连夜急召张居正入宫。

张居正在被召至宫中时,已感到事态的严重。虽然时值夜晚,他依旧着正装,步入寒风中,思绪万千。走进寂静的宫门,张居正的心情紧绷,清楚这非同寻常的召见将可能决定他的命运。

来到李太后的寝宫,他发现李太后神色焦急,眼中不时闪过忧虑的光芒。李太后直言不讳地开门见山,「张学士,朝中现状你也看在眼里,朕的儿子年幼,权臣横行,你有何高见可助朕渡过难关?」张居正听后,心中有数,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深呼一口气,答曰:「陛下,权臣当道,确实是国之痼疾。臣有一计,首先需清除朝中奸佞,恢复朝廷清明,然后再稳步推行新政,重振朝纲。」李太后闻言,眼中闪过一抹光芒,似是找到了救星。

那夜,两人长谈至天明,详细讨论了未来的改革方向和策略。张居正展现了其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勇敢的决心,而李太后则对这位学士的才能和魄力深感欣赏。

日出时分,李太后做出了决定,她将支持张居正进入内阁,成为实权派首辅。此决定一出,张居正的命运也在那个清晨被重新书写。

随后不久,张居正以雷霆手段清洗了朝中的奸臣,他的手段果断且有效,深得民心。他不仅重整了官场秩序,还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措施,包括地方政治的整顿、经济的振兴及军事的强化。

张居正的改革带来了显著的成效,大明国力得以恢复和提升,百姓的生活也逐渐改善。这一时期,张居正的治理效果,也被后世称为「万历中兴」,其政治智慧和权力操作,成为了明朝晚期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无风却起念、小野聊国学、汽车学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