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主力长征,中央谁走?谁留?三年死70万人,留下的人怎么样了?

2024-07-19历史

在人们的印象中,毛泽东胸怀宽广、豪放大气,睿智中不乏幽默风趣。

事实上,毛泽东也是个率性、爽直之人,他向来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发起脾气来也是「火光冲天、怒发冲冠」。

这里就说两则毛泽东「愤而辞职」的故事,看看毛泽东究竟为什么发怒?之后的结局又是什么样的呢?

建国后的某一天,朱德总司令和毛泽东主席一起在中南海散步。

朱老总说:「我们一路磕磕碰碰,走了那么多的弯路,今天终于‘修成正果’啦。」

「‘军事之难者,以迂为直’,革命成功确实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毛泽东说。

朱老总感慨道:「想想当年你两次大发雷霆,感触良多啊。」

毛泽东笑道:「都是陈年旧事啦,我的脾气不好,现在想想,那时候也是‘年少轻狂’。」

朱德十分认真地说:「历史证明你是对的……」

朱老总所说的「两次大发雷霆」指的就是毛泽东两次「愤而辞职」的往事,朱老总是当事人和见证人。

毛泽东第一次「愤而辞职」的故事发生在1929年春,故事的主人公有四个:毛泽东、朱德、陈毅、周恩来。

毛泽东时任前委(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时任军委(军事委员会)书记,陈毅为士兵委员会秘书长。

当时,红四军高级干部中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波及全军,惊动党中央。

有人对红四军领导机构的设置提出意见:

他们抱怨,但凡军事决策,通常要由军委会先开会商量,然后向前委汇报,前委开会形成决议后再「原路返回」。

他们认为,前委、军委机构重叠,不如取消军委,由前委统一领导军队及党的工作。

也有人不同意这个提议,认为前委的权力过于集中不一定是好事。

对这两种意见,毛泽东支持前者,朱德支持后者。

在前委之下到底要不要设军委?

数次争论之后,这个问题在红四军高层并没有形成共识。

最后,陈毅建议采取投票方式来解决纷争。

投票的结果是:总共41张有效投票中,36票表示赞成「不设军委」,5票表示赞成「要设军委」。

最终,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红四军前委作出了取消红四军军委的决定。

可是,事情并没有就此了结,红四军内部的争论更加公开和激烈。

6月8日,红四军决定在上杭白砂的严家祠堂召开前委扩大会议,毛泽东给会议交了一份书面意见书。

毛泽东的书面意见书大致有以下内容:

其一,前委下再设军委是分权现象,前委不好放手工作却要承担责任;

其次,前委、军委,人还是这些人,事还是这些事,多一层机构实无必要;

毛泽东的意见书强调,不同意见的形成主要归结于军队内部存在「三个反对」的现象,即:

反对「党管一切」,反对「一切工作归支部」,反对「党员的个人自由受限制」。

毛泽东严肃地指出:根本问题就是这三个最大的组织原则发生了动摇。

最后,率性的毛泽东表示:我不担负这种不生不死的责任,我请求辞去这个前委书记的职务。

在会议上,朱德就「红四军党内是否存在‘三个动摇’」这个问题发表了不同意见。

会议结束当晚,一直支持毛泽东意见的林彪给毛泽东送来一封信。

除了表示继续支持毛泽东之外,林彪还在信中这样写道:

「我不赞成你要离开前委的意见。党内有了错误的思想,你应该坚决纠正它,不要以不管事了事。」

就在红四军上下因为此事议论纷纷,闹得沸沸扬扬之际,国民党的「会剿」开始了。

为了必须尽快结束党内纷争,统一思想,一致御敌,前委代理书记陈毅站了起来。

在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上,陈毅不偏不倚,对毛泽东和朱德「各打五十大板」。

当然,陈毅也给了「不怕事情闹大」的刘安恭「一顿板子」。

陈毅最后对毛泽东、朱德说:「你们朱毛吵架,一个是晋国,一个是楚国,两个大国天天吵。」

「我是小国,处在你们两个大国之间,我哪边都不好得罪。」

陈毅诙谐却诚意满满地说:「天不怕,地不怕,我陈毅就怕红军闹分裂,所以,就请你们高抬贵手,尽快和解为上。」

陈毅的话引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

平心而论,大敌当前,陈毅的做法实在也是无奈之举。

而毛泽东却气得不行,他坐在那里一言不发,不停地吸烟。

会议的结果是,陈毅的发言得到了红四军多数官兵的赞同,毛泽东、朱德都落选了,陈毅被选为前委书记。

1971年,陈毅在一次讲话中谈到这次会议,他说,当时这样处理的目的就是希望红四军内部更团结,不能分裂。

陈毅表示:后来想想,那样做事实上是「无原则地团结」,难怪毛主席批我是「陈毅主义」。

不过,事情很快就有了转机。

陈毅上任后不久就去了一趟上海,这个时候,我们这个故事的第四个主人公周恩来出现了。

陈毅向周恩来、李立三等中央领导报告了红四军的工作,也谈到了存在的问题。

听取了陈毅的汇报之后,周恩来接连问了陈毅两个问题。

周恩来问:「当了一段时间前委书记,你有什么感受?」

陈毅答道:「焦头烂额,疲于奔命。」

周恩来又问:「你觉得你和毛泽东同志谁更胜任前委书记这个职务?」

陈毅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当然是毛泽东同志。」

「解铃还需系铃人」,于是,周恩来让陈毅动笔起草了【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史称中央「九月来信」。

「九月来信」充分肯定了红四军两年来的斗争经验和正确做法,明确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要求朱毛团结合作,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

带着「九月来信」,陈毅日夜兼程,首先赶至广东梅县松源与朱德会面。

陈毅向朱德表示:中央有了决定,看来老毛批评我「陈毅主义」是有道理的,我要向他作检讨,请他回红四军来。」

朱德为难地说:「我担心老毛不肯回来。」

陈毅说:「我就算是三拜九叩,也一定要把老毛请回来。」

朱德让陈毅转告毛泽东:毛不离朱,朱不离毛,朱毛不能分,也不会分。

陈毅随后快马加鞭赶到闽西,把中央「九月来信」派专人送往蛟洋,并附上自己的一封亲笔信,诚恳地促请毛泽东回到红四军前委领导岗位。

几天后,一扫内心阴霾的毛泽东离开上杭蛟洋苏家坡,在福建省委巡视员谢汉秋的陪同下赶回了长汀。

11月28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

这是自「七大」以来红四军第一次团结民主的会议,会议气氛融洽而热烈。

毛泽东和朱德统一的认识,两双手再次紧紧握在了一起。

此次事件的结果是,在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上,红四军上下明确了「党指挥枪」等一系列决定,中国革命、人民军队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此走上了一条通向胜利的康庄大道。

除了上述这次「愤而辞职」外,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不久再次「愤而辞职」!

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随后,毛泽东在著名扎西会议上被明确为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1935年3月4日,毛泽东又被任命为中央红军前敌司令部政委。

但是,不到七天,毛泽东就被撤去了中央红军前敌司令部政委的职务。

事情的缘由与进攻「打鼓新场」这件事情有关。

3月10日,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联名发来「万急」电报,建议「野战军应向打鼓新场三重堰前进,消灭西安寨、新场、三重堰之敌」,并制订了详尽的作战方案。

在苟坝会议上,毛泽东主张「不能强攻打鼓新场固守之敌,宜在运动中消灭敌人」。

毛泽东没有想到,他的建议却遭到与会者的一致否决。

毛泽东据理力争,却百口难辩。

在毛泽东看来,今天的高级军事会议就是一个「茶话会」。

遵义会议取消了李德、博古、周恩来「三人团」,改为「一切重大决策都要经过政治局讨论决定」。

如此一来,情况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就以这次的苟坝会议为例,20多人在一起开会,阵容豪华、好不热闹。

大家七嘴八舌、枝蔓横生,有时争论不休,有时议而不决。

与会者精疲力尽,最让毛泽东着急上火的是,军情紧急,如此议而不决势必贻误战机。

毛泽东认为,苟坝会议决定进攻打鼓新场国民党黔军的决议过于仓促、武断,犯了致命的「低级错误」。

毛泽东非常理解红军官兵扩大战果、渴望战斗的迫切心情。

毛泽东也认同:占领打鼓新场,红军可以得到更多的后勤补给,有利于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但是,毛泽东清楚地看到了一些致命的不利因素。

一方面,经过遵义战役之后,红军主力的「元气」虽然稍有恢复,可是依然还是一支疲惫之师,且处境孤立,缺少外援;

另一方面,国民党黔军在打鼓新场固守已久、经营多时,防守严密,还有其他国民党军队就近机动。

战端一开,如果红军不能速战速决,那么,红军即将陷入南北夹击、腹背受敌、进退两难的绝境,甚至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预判到可怕的后果,毛泽东怎能不心急如焚、忧思忡忡。

眼看与会者在「打」与「不打」这个问题争执不下,毛泽东来了脾气。

「你们硬要打,我就不当这个前敌司令部政委了!」毛泽东对主持会议的张闻天吼道。

「少数应该服从多数,不当就不当!」有位与会者被毛泽东的话激怒了,一句话硬邦邦地怼了过来,毫不客气、针锋相对。

结果,毛泽东非但没能争取到大家的支持,会议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不仅否定了毛泽东的建议,还作出了取消他刚刚就任不到7天的前敌司令部政委职务的决定。

毛泽东一气之下,甩袖而去。

作战命令即将发出,一场没有胜算的战斗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被免了职务的毛泽东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思考扭转乾坤的策略。

最后,不被理解的毛泽东决定去找周恩来,希望进行最后的说服,作最后的努力。

毛泽东心平气静地分析了敌我态势,希望周恩来「再想一下,命令晚一点发」。

从善如流的周恩来考虑再三,终于认同了毛泽东的分析,接受了他的意见。

第二天一大早,苟坝会议继续进行。

会上,周恩来对与会者摆情况、讲形势,力陈「战」与「不战」的利弊,并首先得到了朱德、张闻天等领导人的理解和支持。

于是,苟坝会议峰回路转,会议最终否决了进攻打鼓新场之敌的作战计划。

紧接着,经由张闻天提议,周恩来、朱德附议,会议恢复了毛泽东的中央红军前敌司令部政委的职务。

后来的情况果真如毛泽东分析的那样。

就在中革军委决定取消作战计划的同时,滇军孙渡所部已经从黔西、大金沙方向往打鼓新场进发。

同时,川军郭勋祺部、周浑元部、吴奇伟部也正虎视眈眈,兵锋直指打鼓新场。

得知国民党八个师正伺机对红军形成合围的消息,周恩来、张闻天等领导人都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

因为毛泽东的「愤而辞职」,由于毛泽东的锲而不舍,有赖于毛泽东的未卜先知、神机妙算,红军以静制动,躲过了一场灭顶之灾!

毛泽东在遭受孤立时的坚持,不仅挽救了红军,也彰显了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

从苟坝会议开始,毛泽东再次巩固了在红军中的威望,并正式成为新的「三人组」的主要指挥者。

有人说,是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也没有辜负历史的选择。

在此后的军事行动中,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把战争艺术演绎得出神入化,以至于军中广传-「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最终,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摆脱了国民党4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谱写了神话、奇迹一般的长征史诗。

真理有时会被阴云遮蔽,会被冷雨淹没;

坚持真理的人有时会被孤立,被责难,甚至被排挤。

真正的革命者、真正的共产党人,往往会以排除万难的弥天大勇坚持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