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碾庄之战,华野损失6万多人,粟裕:如果一对一,我不是他的对手

2024-07-19历史

1949年9月底,济南战役已经进入尾声,粟裕开始将目光投向淮海地区。当月,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希望立即发起淮海战役,将徐州的刘峙集团歼灭在长江以北地区。

中央军委随后复电表示同意,并且对粟裕提出的战役计划做了一些修改。中央军委和毛主席认为,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目标应该是将黄百韬兵团歼灭在新安镇一带,阻止其与徐州之敌合流,然后集中力量解决徐蚌线的其他兵团之敌。

对于粟裕来讲,驻守新安镇的黄百韬可谓是他的老对手了,两人自皖南事变起就互为敌手,在苏中七战中又再次交手。黄百韬兵团不算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他本人也不是黄埔出身,但黄兵团的战斗力依旧不可小觑。对此,粟裕有着清醒的认识,中央军委和毛主席也有着充足的思想准备。

在淮海战役开始之前,蒋介石从纸面兵力对比出发,认为自己占尽优势,而毛主席则做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他把这场决战比作是一锅夹生饭,并命令粟裕要坚决把它吃下去!

毛主席预测淮海战役要打两个月左右,伤亡人数会超过十万人,后来的战役发展确实如毛主席预料的那样。在整个淮海战役期间,人民解放军付出了13.4万人伤亡的惨烈代价,而黄百韬一个兵团就给粟裕造成了6万人的伤亡,几乎占了整个战役伤亡比例的一半。

黄百韬兵团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是一锅名副其实的夹生饭,他一介杂牌兵团缘何能够打出王牌主力的战绩,黄百韬兵团又是怎样给华东野战军造成如此重大伤亡的呢?

数次改弦易帜,生生将杂牌军练成王牌主力

1900年,黄百韬生于天津,他祖籍广东梅州,本人却在北方出生,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他才错过了考入黄埔军校的机会。黄百韬少年时期就给直系军阀李纯当传令兵,因为他做事勤快,又善于逢迎上级,李纯对他很是赏识,甚至把自己心爱的婢女许配给黄百韬为妻。黄百韬凭借妻子的这层关系,很快得到了去南京深造的机会。

毕业以后,黄百韬在江苏的旧式军队中任职,1920年,长江三督之首的军阀李纯自杀,黄百韬失去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靠山。可他的郁闷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奉系军阀张宗昌攻占了江苏。

张宗昌长期盘踞山东,其人穷奢极欲,喜好贪图享乐,搜刮百姓的手段十分酷烈,曾制造过震惊中外的青岛惨案。出于早年任职的经历,张宗昌跟黄百韬算是有同门之谊,因此黄百韬果断投到了张宗昌麾下并获得了重用,一路升到了旅长的高位。1928年,北伐军攻占京津地区,张宗昌不得不流亡日本。黄百韬跟随上级寻找出路,转而投靠了蒋介石。

蒋介石用人标准奇特,不是浙江人不重用,不是自己培养的学生不重用,黄百韬二者都不沾边,本人还曾在声名狼藉的军阀手底下任职,因此他刚进蒋介石集团就坐上了冷板凳。

蒋介石把他送进陆军大学学习,其目的就是为了解除他的兵权。黄百韬一边学习,一边积极筹谋复出,他凭借一篇获奖的军事论文获得了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的赏识。经过何应钦的推荐,黄百韬得到了去往顾祝同麾下任参谋长的宝贵机会。

为了报答上司的提携,更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能,以便继续荣升高位。黄百韬积极协助顾祝同策划了皖南事变,充当了反共的急先锋。他丝毫不顾民族大义,为了自己的前程毅然献计破坏抗日统一战线。此事之后,黄百韬得到了外放的机会,开始成为一名军事主官,掌握了一定的军事力量。

1944年,黄百韬获批出任新编25军军长一职。这支刚组建的部队成分复杂,官兵背景来源不一,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曾参与过围剿新四军,可以说手上沾满了新四军战士们的鲜血。而这份仇怨,粟裕将在几年后的淮海战役中将其彻底终结。黄百韬不甘心作一介杂牌军的军长,他野心勃勃,渴望练就一支强军,从而获得蒋介石的重用。

当时的国军内部贪污腐败极其严重,部队纪律松弛,欺软怕硬,中看不中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黄百韬狠抓25军的军纪,大力整治各种不良风气,同时增强部队训练力度,对薄弱环节进行了针对性训练。

黄百韬在练兵之余,时常深入基层中间,以军长之尊同士兵们同甘共苦,大大拉拢了人心。经过一段时间的练兵之后,25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几乎超过了其他杂牌军,向着蒋介石的嫡系王牌军看齐。

黄百韬虽然有能力,但可惜却不是黄埔出身,这让他极难进入国民党主要派系的核心圈层之内。为了保住官位,他每战必然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其悍勇的表现跟其他贪生怕死的国军将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蒋介石开始对他委以重任。

担任反共急先锋,在内战中快速崛起

国民党中有很多才能平平的将领,他们虽然没有什么亮眼表现,但因为占着出身好的优势,所以能得到蒋介石的青睐,在军队中平步青云,官至高位。黄百韬没有外部助力,他杂牌军出身,只能凭借战功博取高官厚禄,因此在解放战争爆发后,他就迫不及待充当反共的急先锋。

在华东战场上,黄百韬同粟裕几度交手,他率部进入苏中,在邵伯战役中,给粟裕制造一点麻烦,这一战也是粟裕苏中七战中收获最少的一战。为了表现自己的忠诚和勇猛,黄百韬疯狂进攻苏北解放区,先后攻占了数座城市,其进攻势头之强劲,远超其他派系的国民党军。

扫荡苏北之后,黄百韬率领由原25军改编成的整编25师进入山东。在孟良崮战役中,黄百韬积极增援张灵甫,可最终却没能冲破阻击网,救下这支老蒋的嫡系王牌整编74师。黄百韬本人因为救援不力遭到撤职留任的处分,幸亏有顾祝同的力保才避免被打落谷底。

黄百韬本以为自己只能止步于此了,可没想到机会再一次降临在他眼前。在胶东地区,黄百韬凭借优势兵力和精良武器装备,给胶东解放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豫东会战更是黄百韬军事生涯的巅峰,他在国民党军即将全线崩盘之际,突然带着强大机动兵团奇袭增援豫东战场。

粟裕当时的兵力极度紧张,在遭到黄百韬和邱清泉的前后夹击之后,粟裕被迫后撤,放过了国军第七兵团的残部。胶东扫荡和豫东战役让黄百韬成功翻身,凭此战功,他被提升为中将军衔,并受命组建第七兵团。

国民党向来以嫡系主力为重,不管是装备还是兵员,都要优先补充给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随着解放战争的逐步推进,特别是国民党遭遇一系列惨败之后,像黄百韬这种非嫡系出身的将领也开始被赶鸭子上架了。

时任参谋总长的顾祝同向蒋介石力荐黄百韬,希望由他整合有广东背景的25军、63军和64军,将其组建成第七兵团,由黄百韬出任兵团司令。从一个杂牌军的师长一跃成为中将兵团司令长官,黄百韬可谓是苦尽甘来,他自以为人生即将到达巅峰,殊不知却是他败亡的开始。

七兵团的各个军都是杂牌军出身,而且部队内部人心不齐,不少高级将领跟黄百韬根本不是一条心。比如后来加入的100军属于国军嫡系,从骨子里看不起杂牌军组成的七兵团,加上黄百韬本人作战过于凶悍,常常让整支部队置身险境。100军不愿意陪他血战,因此他们时刻谋求脱离七兵团的控制。

在手下高级将领的人事举荐方面,黄百韬同样没有话语权,这样后果就是他的麾下充斥着目空一切的25军军长陈士章、狂妄自大的64军军长刘镇湘以及只想独善其身的100军军长周志道等人。

上下级不和,将领之间各怀鬼胎,军队不能如臂使指,这就为黄百韬兵团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不过不管怎么说,黄百韬出任第七兵团司令,的确算得上是大权在握。在最风光的时候,他的麾下共有5个军,兵力达到了12万人之众,在整个徐州地区都是首屈一指的重兵集团。黄百韬感动于蒋介石的信任,他暗下决心要与粟裕决一死战,以报答蒋总统的信赖和栽培。

黄百韬殊死抵抗,华东野战军损失惨重

黄百韬的覆灭,至少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因小失大,以一个兵团掩护一个军撤退,白白浪费了两天的宝贵时间。

其二、在新安镇毫无作为,架设浮桥这样的基础工作都抛诸脑后,这也致使部队撤退时进度缓慢。

七兵团初建的时候,黄百韬下辖三个军,后来嫡系的100军和九绥区的44军先后划归他指挥。这个44军暗地里帮着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做私盐生意,他们在撤退时还带着许多政府官员、辎重和商人货物,这大大拖累了44军的行军速度。

短短几天时间里,黄百韬兵团增加了两个军,兵力几乎翻了一倍,他一方面暗自窃喜,一方面又有些忐忑不安,因为他必须在新安镇等待44军到来后才能一起撤退。以一个兵团掩护一个军撤退,无疑是舍本逐末,蒋介石这是典型的因小失大。

黄百韬在新安镇苦苦等了44军两天时间,在这期间他竟然没有想到在运河上架设浮桥。十几万人靠着一条铁路桥过河,不仅进展缓慢,还容易造成恐慌混乱。事实上,因为解放军大军逼近,黄兵团的许多官兵争先恐后想要过桥,他们互不相让,因此造成了严重的踩踏和溺水事故,仅仅是渡河撤退,黄兵团就非战斗减员一万余人。

在此期间,贾汪起义的消息传来,严重打击了徐州地区的国军士气,华野顺利通过张克侠和何基沣的运河防线,争分夺秒追赶黄兵团。

黄百韬恳请李弥延缓回撤,期望他能掩护自己,然而他的这个请求也遭到了拒绝。李弥不等黄兵团全员过河,就先行收缩兵力至徐州附近,至此黄百韬失去了侧面掩护,华东野战军迅速南下切断了陇海线。曹八集战斗之后,黄百韬与徐州主力之间彻底失去了联系,他被孤立在碾庄地区,身陷华野的重重包围之下。

黄百韬坐困愁城,那么他又是如何给粟裕造成重大伤亡呢?

早在七兵团组建之前,25军就已经更换了全新美式装备,部队的火力提升了一个档次。黄兵团进驻碾庄 圩以后,接手的是李弥构建的完善防御工事,碾庄周围有两条宽阔的水道,四周筑有厚厚的土墙,这些工事和水道大大提高了碾庄的防御能力。

十万人龟缩在方圆十里的村庄中,战场狭小,地形复杂,解放军难以发挥穿插分割的战术,只能正面强攻,争夺每一栋房屋的控制权。敌人的火力凶猛 ,解放军 独有的运动战优势发挥不出来,因此战斗打得异常惨烈,每一次冲锋都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黄百韬有着顽固的愚忠思想,他早已抱着玉石俱焚的决心。他命令部队依托隐蔽的防御工事进行殊死抵抗,同时召集空中支援,对华野阵地进行饱和炮火攻击,前线顿时陷入一片火海。

前线的进攻势头受挫,粟裕比谁都着急,他命令各纵队实行土工作业,挖掘交通壕逼近敌人阵地,缩小攻击距离,并将仅有的几辆坦克投入战场,用最猛烈的炮火摧毁黄百韬坚固的防御工事。

在长达十多天的血战中,黄百韬麾下各军先后被歼灭,高级军官或死或俘。他本人坚决顽抗,最终兵败自杀,年仅49岁。战后粟裕曾说 :「如果一对一,我不是他的对手」……

碾庄之战打响时,蒋介石严令邱清泉和李弥兵团东进增援,只是他们的增援部队均被粟裕阻击,激战多日却未能寸进,最终坐看黄兵团灰飞烟灭。

这一战,黄百韬5个军被全歼,极大程度削弱了刘峙集团的力量,为接下来几个阶段作战铺平的道路。粟裕所部付出了6万人伤亡的代价,好几个纵队都被打烂了,好在最后的胜利属于解放军,属于人民。黄百韬成也杂牌,败也杂牌,也许「黄埔」两个字便是他终生的痛。

国民党树大根深,但根系早已溃烂,看似威风凛凛,实则是一碰就倒。黄百韬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国民党集团的注定的结局,他们选择与人民背道而驰,那就要做好被人民碾成齑粉的思想准备。

在淮海战役期间,后方的五百多万民工用独轮车汇成了一条支援前线的滚滚洪流,国民党身陷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又怎么能不败?

正如开篇所讲, 粟裕和毛泽东都知道黄百韬并不是那么好吃下去的,才有了「夹生饭」一说 ,它不好吃,还容易磕着牙,但人民解放军最终还是把它吃下去了,消灭了这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