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弱小又不甘寂寞的蒙古国,人口仅有300余万,为何频频发动战争

2024-07-23历史

引言: 弱小又不甘寂寞的蒙古国,人口仅有300余万,为何频频发动战争?

在亚欧大陆的腹心地带,有这么一个国家——蒙古国。这里地广人稀,国土辽阔,面积高达156万平方公里,却只有区区300万人口。相比之下,我国最小的省份海南省,面积仅有3.5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却达900余万。作为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内陆国,蒙古国为何总是不甘寂寞,频频对外发动战争?成吉思汗横扫亚欧,开疆拓土;忽必烈统一中国版图,奠定帝国基础;再到后世,蒙古骑兵更是深入欧洲腹地,引发黑死病这场世界性浩劫。这个人口稀少的蒙古民族,究竟从哪里来的如此勇猛精神和战斗力?蒙古国为何总是咄咄逼人,不安于现状?让我们拭目以待,揭开这个历史之谜的神秘面纱。

一. 蒙古国地理环境恶劣,生存困难重重

蒙古高原呈现一片黄沙漫漫,贫瘠荒凉。这里地处亚欧内陆腹地,大陆性干旱气候主导,年降水量微乎其微,土地贫瘠,植被稀疏。终年酷暑酷寒,冬季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0摄氏度,寒冷彻骨。不仅如此,这里还常年遭受着干旱和沙尘暴的双重侵袭,生存环境极为恶劣。

蒙古国北部虽有杭爱山、肯特山这些雪山冰川滋润的绿洲,但这里气候骤然转变,往往会伴随着大风、暴雪天气,对当地的人畜和建筑造成严重破坏。就连蒙古国最大的淡水湖库苏古尔湖,也常年被冰雪覆盖,无法利用。

面对如此艰难的自然环境,蒙古游牧民族只能靠着千辛万苦才得以勉强维系生存。他们世世代代过着放牧的游牧生活,终年在草原上无家可归,寒来暑往,披荆斩棘。就连温饱都无法得到基本保障,食物和居所常年处于缺乏状态,生存困难重重。

就在这种生死攸关的环境下,蒙古民族逐渐磨练出了过人的韧劲和毅力。他们生来就具有强大的战斗意志和暴虐习性,对外族人和其他种族心存戒备,防范意识极强。一旦遇到外敌入侵或者争夺生存资源,他们就会立即挥戈相向,发动疯狂的反攻。

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蒙古人从未低头。相反,正是这种逆境磨炼,让他们锻造出了坚韧不拔的斗志和英勇顽强的战斗力,为后来的征服者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人口稀少的蒙古国,正是这种生死存亡的残酷自然环境,造就了它们日后那种咄咄逼人、不甘寂寞的野心和气魄。

二. 盛极一时的帝国梦,激发民族自信心

曾几何时,那是一代枭雄,一位横扫亚欧大陆的雄主。他就是成吉思汗。

起初,成吉思汗只不过是游牧民族之一的一员。但他凭借过人的智谋和无畏的勇气,最终一统蒙古各部,统一了这片游牧大草原。接着,他挥师远征,连年打下重重战役,最终横扫亚欧,疆域一度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创下了人类史上最大陆地帝国的纪录。

成吉思汗的征服不仅仅是武力的胜利,更是战略谋略的巅峰。他以游牧民族一贯的机动作战为根基,创下了诸多先进的兵书策略,如绞索炮和石弩的装甲骑兵队等,都是当时其他民族远远无法企及的。凭此,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铁骑所向披靡,攻无不克,令四方震惊。

成吉思汗的功勋,绵延到了他的子孙后代。其孙忽必烈不仅成为了蒙古大汗,更一统中原,成为了元朝皇帝,结束了三百年动荡分裂的局面,让中国版图超过了汉唐盛世。

作为征服者,忽必烈却没有压制汉文化,反而十分推崇儒学,促进了各族文化交流,为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在其统治下,中国确立了现今的基本疆域。此后的元朝,更是成为了世界第一强国。

3.引发欧洲黑死病的侵略扩张

就在建立起辽阔疆土的同时,蒙古人的野心还在持续膨胀。他们逐渐将目光投向了西方的欧洲大陆。借助草原骑射术以及精锐的军队,蒙古军队长驱直入,一路横扫到了奥地利和波兰。

虽然蒙古人最终在这里停下了征服脚步,但他们在中途却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灾难。那就是著名的"黑死病"瘟疫的爆发。根源就在于蒙古人为了取得克里米亚半岛而引发的一场战争。这场流行病最终蔓延至整个欧洲大陆,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影响极其深远。

三. 发掘地理得天独厚的战略要地

为了摆脱贫瘠环境的桎梏,蒙古族人将目光投向了一处沃土——有"塞上江南"之称的河套平原。这里位于蒙古高原和关中之间,是黄河最上游的腹心之地,也是蒙古人南下的必经之路。

河套平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罕见的草原良田。这里不仅有大面积的天然牧场,更有丰厚的农业资源,被视为蒙古人理想的家园和根据地。一旦占据河套,就能解决蒙古人长期以来的温饱问题。

因此,争夺河套平原就成了蒙古人对抗中原王朝的必争之地。从成吉思汗到元朝,再到后金,无数蒙古军队南下打仗,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占领河套。一旦掌控了这里,蒙古人就拥有了长期驻扎中原的立足之地。

除了河套平原,蒙古人还将目光投向了另一处绿洲——敖伦布力虎沙漠中的库布其绿洲。这里地处蒙古南部,由于靠近黄河流域,得到了更多水资源的滋养,因而形成了一处罕见的绿色沙漠。

库布其绿洲不仅资源丰富,更是蒙古人占领河套的天然屏障。从这里一直向西,就是阿拉善高原和贺兰山,绵延数千里,堪称天然要塞。

在难以攻克的地形屏障下,蒙古人得以安全占据了库布其绿洲。借助这里的资源,他们就可以进一步南下,直捣河套平原的富庶之地。正是得益于库布其的掩护,蒙古军队才能长驱直入,对中原王朝形成有力威胁。

除了河套和库布其之外,在蒙古国北部,还有另一片宝地引起了蒙古人的觊觎。这就是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和黑龙江流域。

这里终年被北冰洋的寒流环绕,雨雪充沛,草木青翠,被称作"黄金家园"。不仅如此,沿着色楞格河一路南下,还可通往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最终进入北冰洋,再绕至太平洋。这条水路,对于内陆的蒙古国来说,别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正是看中了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蒙古人长期占据并守护着这片领土。作为游牧民族,他们也将这里视为理想的牧场和家园所在,是生存发展的命脉所系。从成吉思汗到后世,无数蒙古人在这里扎根和繁衍。正是借助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要塞,蒙古人才能坐拥如此广袤的版图。

四. 玩命突围挣脱牢笼,追求自由生存权

长期生活在苛刻环境中,蒙古人养成了一种暴虐且好战的个性。在贫瘠不毛的高原上,他们时常为了一点点生存资源而你死我活,生存便成了一场没完没了的斗争。

就连同胞都未必手下留情。每当牲畜和粮食短缺,蒙古人就会对异族和手下败将无情痛打,甚至诛杀以儆效尤。正是由于长期处于如此残酷环境,他们才会养成好斗和暴虐的本性,对外族人更是防范心切。

面对来自周边强国的压力,蒙古人也曾屡屡吃尽苦头。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间,他们长期遭到了中原王朝的重重打击。

当时的鲜卑、北魏等游牧民族先后在中原一带建立政权,与北方蒙古部落形成冲突。汉唐两朝更是多次出兵北击,将蒙古人赶出了河套平原和黄河流域,迫使他们只能西迁到阿尔泰山一带艰苦求存。

在长期战乱中,蒙古人损失惨重。他们被迫放弃了肥沃的河套,只能退守到崇山峻岭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正是在这种冲突和战火中,他们磨练出了浩然正气和顽强不屈的性格。

在被迫西迁并占领伏尔加河流域后,蒙古人并未就此止步,他们的野心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克里米亚半岛及其腹地。

14世纪初,蒙古人为了占领克里米亚半岛,围攻了当地的一座要塞城市卡法。由于防御工事坚固,蒙古军队无法顺利攻陷,于是决定发动人体炮弹攻击。他们将患有鼠疫的尸体投掷城内,意图散播疫病。

结果,一场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黑死病"瘟疫由此爆发。数以百万计的欧洲人在这场全球性浩劫中死亡,影响持续了数百年之久。蒙古人为了一己之私利,不惜引发如此惨剧,可见他们的野心和无所顾忌程度。

在绝境中求存,必须以残暴回应残酷。正是这种刻薄心理和生存环境,造就了蒙古人那种狭隘却顽强地维护自身权益的做法。为了一丝生存空间,他们无所不用其极。

五. 独树一帜的游牧文化习俗

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游牧民族之一,蒙古人在漂泊于广阔的大草原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行军哲学。

他们依靠游牧为生,终年在草原上披挂南征北伐。因此,无论是在打猎、战争还是日常生活,轻装上阵都是他们的常态。蒙古军队更是将轻便快捷这一行军之道发扬光大。

他们骑射技艺高超,身轻如燕。一旦开拔,便如同鬼魅般疾行百里。即便在山川沙漠地带,也能凭借超乎寻常的体力和敏捷,长驱直入。正是这种高度机动性,让蒙古武力长期如同遁世魔影般无处不在,让四方震惊。

与其他民族一样,蒙古人也十分看重血缘宗亲。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生活,这种观念都根深蒂固。

在蒙古人看来,宗亲是最亲密无间的关系。在平时,同宗同族的人彼此以手相连,代表着自己与对方是命脉相通的亲人。在出征远征时,他们也会排着整齐的亲缘阵列而行。这样一来,即便遇到紧急情况,只要看清战友的排列顺序,就能立即判断出彼此的血源渊源。

在政治军事体系中,蒙古帝国也建立了严格的亲缘制度。从国家元首、贵族到普通平民,每个人都会按照祖先的血缘亲疏,获得既定的社会地位和军阶。在他们看来,血浓于水,唯有亲缘才是最牢不可破的羁绊。

无疑,骑射是蒙古人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武艺了。从孩童时代起,他们就开始接受严格的骑射训练,将马术和射箭融为一体。

骑射训练之艰苦程度,可以用"人马一体"来形容。蒙古孩子从3岁开始就要学习骑马,几乎和会走路一样早。到了6岁时,他们便要开始学习在马上射箭了。骑射训练异常严格,射击姿势和力度一丝不苟,稍有疏漏就会受到严惩。

通过数年如一日的磨练,蒙古武士终能熟练掌握这门艺术。他们在马上能施展绝活,可以百步穿杨、九环穿花、飞跃飘矢等。正是靠着如此精湛的骑射术,才使得蒙古军队在战场上赫赫有名,所向披靡。

这种草原文化和武艺,正是蒙古帝国崛起和维系统治的根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