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鄱人口诵新门记,已作雷门振大声」,浅谈宋代流动人口管理法律

2024-06-02历史

引言

宋代在流动人口管理法律制度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造就了无比璀璨的大宋王朝。 宋代的流动人口管理法律制度对于维护政权、社会稳定,提高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经济科技文化的高度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对宋代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由于政治经济环境战争等原因,这些往往会带来大量的人口流动,对社会秩序带来大量的影响。既影响政府赋税的征纳, 又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为了避免百姓逃亡导致的人口流动出现失控状态,统治者清醒地认识必须加强管理。宋代政府制定和出台了各项流动人口管理法律制度政策,确保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因为内乱而遭灭亡的朝代。这正是得益于宋代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制度。 宋代的保甲制度,加强了政府对基层的控制,对于维护政权的巩固、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此外宋代的户籍制度并没有像前代王朝那样严厉,禁锢百姓的自由迁移,反而具有很强开放性,法律制度上保障人民的自由迁移, 没有造成更大的社会矛盾。同时面对大规模的受灾流动人口时,宋代往往采取积极的处理救助措施,朝廷和社会上的力量能够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妥善安置流民。

积极进行救济,比如无偿发米赈灾,免费提供住宿。此外设立保障机构对流动人口的权益进行保障。 有时减少甚至是免除流动人口的税赋,对他们就籍附地等。这些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法律制度,将流动人口带来的社会秩序的冲击降到最低,从而维护了社会安定。

【宋史】记载:「诏赦两河、京西流民为盗者,仍给复一年。」

在特殊情况下,流民为盗,宋政府还会给予减刑,不让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比如为了安抚流民, 徽宗曾下诏大赦因盗窃而入狱的流民,给他们一年机会不作恶,便可无罪。这些管理措施对于宋代的政权稳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积极作用,实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提升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今夫十家之聚,必有米盐之市。」

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国家富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繁荣。 宋代工商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通过制度改革,加强了对城市和乡村流动人口的税收管理,大大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为了方便征税和征兵,宋政府摒弃了传统的「租庸调」和人头税,以财产为根据,对人口进行户籍划分, 根据每户的贫富实际情况,实行财产税。在这种税制体制下,上等户缴纳税款多,下等户缴纳税款少。

政府不再以每户的人口来派发徭役,而是对每户进行贫富等级划分的基础上,实行以钱代役的模式。 这样一方面百姓就可以不用因为徭役而被限制外出,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同时宋朝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放宽对流动人口的种种限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被打破, 很多农民热衷于从事商业活动,比如南宋时期,岳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大半在外」,社会存在「贫富无定势」的价值理念。这使得宋朝政府税收除了农业税外,还能收取大量商业税,而且商业税收的总量大大超过农业税收。

对流动人口管理极大的推动了宋朝市场经济发展、税收的提高。据史料记载,宋朝建国初期财政收入为1600万贯, 是唐朝的2倍;到了绍熙元年,政府财政收入为6800万贯,是唐朝的8.5倍。这与宋代对流动人口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法律制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

在宋代以前,国家对城市管理实行的是坊市制度,即限制商业交易区域和时间。这种管理制度使得国家的商业发展 、手工业发展都会受到严重制约,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就无从谈起了。对于流动人口而言,城市失去了吸引力,阻碍了城乡人口的深入交融。

为了满足市场发展需要,以及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都市,就要求必须改革旧有的坊市分离体制。为了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 ,宋代对传统的坊市制度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突破了旧的坊市制度,买卖商品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再也没有空间、时间上的限制。促使了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工商业更加繁荣,为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同时随着宋朝社会制度的深入变革,国家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法律制度的开放性,商人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甚至一度呈现出「全民从商」的态势。 这些流动人口无论是从事经商,还是成为手工技艺者甚至是成为一般的雇工,不仅自身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还能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这极大的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对后世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是后世沿袭了宋代相关法律管理措施。宋代在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为了确保社会稳定, 宋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百姓回乡,如免除徭役、税赋等。

【宋史】记载:「日数之多寡,人给两月粮,令归治本业。」

史料记载隆兴二年,为了实现绍兴城乡均衡发展,知州赵令良根据百姓返乡的时间,施行免费发粮的政策。 另一方面宋代还会对那些流动人口就地附籍,也就是说只要在一个地方生活一年,就能拥有所在地的户籍。

宋代的这些管理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借鉴作用,明代就沿用了,据【明史】记载,对于逃跑的百姓, 政府下令「还本籍复业,赐复一年」,到明正统元年,政府采用就地附籍的方式安置流民。

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社会体系黑暗,百姓生活拮据,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大,政府无法将他们全部遣送回乡, 只能采用流民附籍的方式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从此以后,流民附籍等法律治理措施,也逐渐成为明朝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制度。

其次是后世农商并重观念的逐渐形成。在宋代,政府推崇农商并重原则,对农业和工商业同等重视。 士、农、工、商「同是一等齐民」,工商业不再受到政府政策的歧视,相反得到政府的支持与鼓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手工业、商业,大大促进了宋代经济的快速发展。

宋政府摒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确保商人能够和其它坊郭户一样获得编户齐民的资格。随着宋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很多商人不再局限于谋取财富,将目光转向政治舞台。比如,宋朝有工商之子不受社会偏见,可以正常参加科举考试,实现入朝为官的夙愿,这表明宋朝商人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从宋朝开始,历代统治者逐渐意识到工商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推动国家经济、政治发展, 他们摒弃了传统重农轻商的封建思想,施行「扶商以裕国」的政策方针,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确保市场经济平稳发展,实现社会快速进步。

此外,当局者为了保证商品经济的规范运行,一方面出台一系列扶助商业的措施,鼓励百姓从事商品交易, 实现政治清明、市场有序的交易环境;另一方面政府积极推动社会意识形态转变,鼓励百姓从事工商业,弱化传统农耕生活模式。

正是得益于宋代对商人这些流动人口管理的重视,形成了重商氛围,大大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对后世的农商并重观念的形成,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结语

为了对流动人口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宋代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人口管理法律及政策,这些法律管理措施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人口的自由流动和迁徙,而且还给当时的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效果。不仅巩固了国家政权,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而且还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史】

[2]【续资治通鉴长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