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渔光曲】词作者安娥:曾是红色特工,与田汉几度分离,终获圆满

2024-02-07历史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渔光曲】创作于1934年,一经推出,便红遍大江南北。歌曲中朴素而生动的语言将大海中摇船撒网的情境描绘的淋漓尽致。

虽然这首歌传唱度非常高,但背后的词作者却很少有人知道。而她,就是被誉为「红色女特工」的安娥。

安娥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曲作者,还是一位戏剧家。经她填词的歌曲至今依然家喻户晓。 很多人将安娥称为田汉背后的女性。但首先,安娥是她自己。

她的成就并不比田汉低,她的一生也更富传奇色彩,是一位胸怀天下、为国家、为人民幸福生活而努力的伟大女性。

那么,她的一生究竟有哪些让人铭记的故事?人们为何将她称为田汉背后的女人?两人之间又有哪些情感纠葛?

神秘「红色」女郎

在人们眼中,安娥是神秘的,她在一天之内就能游刃有余的变换几个身份。有时她是身着朴素蓝布大褂的进步学生,有时是衣着华丽的摩登女郎。

然而人们并不知道,安娥的真实身份其实是一名红色特工。她受陈赓指派到杨登瀛做秘书,负责情报的分析与整理,安娥是她的化名。

在陈赓准备的办事处内,安娥认真地将杨登瀛收集的情报进行研读并分类。仔细判断情报的价值,将筛选后的情报抄送给陈赓,再由陈赓交给周恩来。

在这里,安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地下党员的工作多次化险为夷都离不开安娥的付出,在她的参与下,任弼时等多位共产党高级领导人被及时营救出来。

安娥早年间被周恩来委派到苏联学习,学成归国后就投入到情报工作中。她沉稳、机敏的性格多次参与党内同志的营救。

安娥出生于一个开明而富裕的家庭,父亲十分重视教育,还曾在保定开办女子师范学校。安娥在父亲的影响下,思想一直前卫而开明。

她从小喜欢听父亲讲故事,更是对民间歌谣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父亲不仅与安娥谈论诗文,有时也会教她几句京剧。

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娥对文学和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也为她日后在文学和音乐上的成就埋下了伏笔。

安娥嫁给了共产党员邓鹤皋,并与其一同来到大连。邓鹤皋可以说是安娥革命道路上的领路人,在邓鹤皋的引领下,安娥早期主要是做妇女运动工作。

两人初来大连,就遇到「大罢工事件」,最终这起罢工被引导到反奴役、争人权的政治斗争轨道上来。罢工遭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持续镇压。

日本殖民者逮捕了罢工的领导人,组织将这个棘手的问题交给了邓鹤皋。邓鹤皋临危受命,他先是对罢工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调查,找到了斗争的大方向。

随后,积极寻求外界的帮助。最终,在天津总工会、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联合声援下,日方答应了工人的基本要求。双方达成了新的协议,被抓者全部释放。这场罢工也正式结束。

安娥与丈夫为了方便开展工作,两人隐姓埋名。安娥在工厂中教工友识字、唱歌,向他们渗透革命思想、讲革命道理。

工友们也愿意与这个温柔、热情的女孩聊天,在这段时间里,安娥过得充实而美好。由她改编的歌曲成为鼓舞工人士气最好的号角。

但好景不长,邓鹤皋因工作被日本人抓进了监狱,生死未卜,安娥与其失去联系。安娥误以为邓鹤皋牺牲。

虽然邓鹤皋出狱后曾找过安娥,但她此时已经和任光生活在了一起,邓鹤皋也并没有强求。安娥晚年回忆起邓鹤皋,对他充满了感激之情。

是邓鹤皋将她引领到革命的道路,在与邓鹤皋生活的时间里,安娥受益匪浅,更获得了有益的锻炼,也为她成为一名优秀的红色特工奠定了基础。

在邓鹤皋的影响下,年仅20岁的安娥就加入了共产党,在她看来,独立、平等才是人生的最大意义。

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家,安娥更是下定决心,跟随党的领导,积极探索改变国家的道路。

上个世纪30年代,安娥参加了进步文艺运动,加入了聂耳等人组织的音乐小组,此时的安娥充分展现出了艺术天分与创作才华。

安娥所创作的作品始终是人民、民族和国家,歌词的内容也都是民族的苦难和奋进。安娥作词的歌曲、配词的歌曲就达80多首。

这80多首歌曲中,以【渔光曲】、【卖报歌】最为著名,不仅给了广大群众极大的鼓舞,也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 直到今天依然有教育意义。

【渔光曲】由安娥作词、任光作曲,这首歌一出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同名电影还获得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可谓轰动一时。

不仅刻画出渔民辛勤劳作的场景,更是由自然景色引入人物遭遇,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向人们展现了渔民的生活。

安娥曾说过自己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在大连生活的日子,让她深切的了解渔民。她坦言:「没有那段生活,我就写不出来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安娥来到武汉,在这里她继续从事着抗战歌曲的创作,激励了抗日将士,对奔赴抗日前线的云南部队起到了鼓舞作用。

极富才情的安娥遇到了田汉,当时田汉所成立的南国社在上海文艺界很有名气。源于安娥的艺术天分,组织上为了争取田汉,决定派安娥接近他。

于是,安娥以文学、音乐爱好者的身份加入到田汉所参加的艺术活动中,第一次见面彼此就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在田汉的眼中,安娥是一个大气得体、不卑不亢的进步女学生。

得体的语言、开朗的性格让田汉对她更是刮目相看。随着两人不断的接触,田汉愈发觉得安娥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

她浪漫的才情吸引着田汉,田汉将她看作自己的红颜知己,安娥也会主动与田汉交流诗词文学。渐渐地,在安娥的影响下,田汉的思想也开始发生改变。

安娥的艺术天分、进步的思想都深深的吸引着田汉,一直崇尚浪漫、唯美情调的艺术家,开始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甚至开始申请入党。

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田汉发现安娥与自己的思想更加契合,安娥也对这位文艺家颇具好感。两人很快就在一起了,不久后,安娥就生下了儿子田大畏。

生下儿子没多久安娥,知道了原来田汉与别人还有婚约,田汉摇摆不定的态度,让安娥下定决心离开田汉。

由于没有时间照顾儿子,安娥就将孩子送回了老家,交由母亲看护。自己则继续前往上海参加革命活动。

除了【渔光曲】,【打回老家去】也是安娥所有作品最为著名的,这首救亡歌曲简洁明朗,反映了中国人民最强烈的愿望。成为了当时最振奋人心的一首歌曲。

除了作词,安娥开始在戏剧创作表演上大放光彩,在剧社的日子里,她改编了很多苏联的小说,将它们搬上舞台,给人以心灵的鼓舞。

安娥自己也开始上台表演,在剧社的日子非常的情况,每日甚至要为吃饱饭而发愁,但安娥从没有抱怨过,也没有退缩过。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保持着对艺术的高涨热情。

战时儿童的守护者

虽然没有时间照看自己的孩子,安娥却成为了众多战时儿童的守护者,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守候儿童的母亲。」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大肆烧杀掠夺,越来越多无辜的人民被卷入战火之中。

而沦陷区的儿童在侵略者敌机的轰炸下终身残疾,为了守护这些孩子。郭沫若、邓颖超等人联合发起了战时儿童保育会。安娥也加入到筹备工作中。

战时儿童保育会成为了无家可归孩子们的安全庇护所,在安娥等人的守护下,这些孩子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安宁,不受炮火硝烟的影响。

保育会从准备筹建到成立落实,一路走来异常艰辛,但也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然而,好景不长,很快武汉就沦陷了。保育会的孩子撤退到了重庆,安娥积极奔走,为保育会筹措经费,撰写宣传材料,创作相关歌曲。

在这期间,安娥与田汉再次相逢,此时的田汉已经与上任妻子分手。

解开心结后的两人相互扶持,结为连理。解放战争时期,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安娥和田汉进入到华北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后,安娥被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从事专业创作。为了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安娥参观了农村、工厂以及学校。在了解民众生活后,她开始着手创作作品。

【节日的天安门】、【节日的队伍】等都热情表达了人民对新生活的热爱,深切反映了各族人民新面貌。歌颂了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田汉之子田大畏提到父亲时坦言,自己很长一段之间无法理解父亲,更是没有体谅过他,还与他有过争执。但当他看过父母晚年相守的情境,往日的不理解忽然就烟消云散了。

他回忆起与父亲的第一次见面是在9岁,那个时候的他与母亲安娥来到重庆。

之后的日子与父亲联系很少。直到他翻阅父亲晚年写给母亲的信,才得知父亲的感情多么的细腻。

安娥与田汉重新在一起后,有长达5年的时间里各自过着独立的生活,并没有可以称之为家的场所,两个人都是各忙各的。

虽然后期终于有了共同的生活,但两人的工作都太忙了,还是聚少离多。在田大畏看来,母亲是为革命与理想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父亲则是因为戏剧与音乐。

所以,无论条件再艰辛、环境再恶劣,两人从未想过放弃,一生都在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

由于两人聚少离多,田汉喜欢给安娥写信分享遇到的人和事,表达他的思念。他在浙江时,曾在信中答应下次与安娥一同前来。

然而,还没有等来这一天,安娥就突发中风,半身瘫痪。为了鼓励安娥,田汉一边耐心地用语言安抚,另一边为安娥找来最好的医生。

平时两人都是各忙各的,现下却有了时间朝夕相处在一起,田汉每日都会给安娥读报、读文件,有时也会与安娥分享国际形势。

后来哪怕到各地游览、参观,田汉也选择带着安娥,一是为了怕安娥在家寂寞,二是让她不完全脱离文艺界。

1956年的一天,田汉在外创作,忽然听说安娥生气了。怀着担心、不安的心情给安娥写信: 「你回去生了气,在生谁的气,两三天后回来同你到万寿山玩玩吧。」

因为中风,安娥没办法提笔写字,但有一次还是勉强地给田汉写了一封信,田汉收到后如获至宝,非常开心,立即给安娥回信鼓励安娥。

田汉将对安娥的爱和关心都化作一封封家书,细腻的情感都融在了文字里。虽然两人前半生历经困难,但此后的日子却一直相互扶持,相伴到老。

在文艺创作上两人更是天作之合,安娥为田汉改变剧本,田汉则为安娥的诗剧作序,一时之间也成为让人艳羡的神仙眷侣。

生活中两人相互照料,工作上两人相互帮助,心灵与思想的契合让田汉在表妹去世后终于找到挚爱,并与其终老一生。

田汉一生的婚姻都背负着责任和承诺,优柔寡断的性格曾让他失去过一次安娥,当两人再次想见时,田汉终于选择遵从本心,也终于有勇气为爱情争取一次。

而安娥的一生,除了有对田汉的爱,更多的是对国家、对人民的爱。她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在追求民族的独立、人民的幸福的道路上安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斯人已逝,但她的精神、她的作品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成为激励后人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