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抗战胜利,蒋介石为何决定研发原子弹?这要从李宗仁一份密电说起

2024-05-20历史

1945年8月6日及8日,美国用刚刚研制好的原子弹轰击了日本广岛、长崎两个城市,给日本帝国主义造成了巨大的威慑。从此,原子弹成为二战结束后举世瞩目的「新式武器」。

1、关于原子弹的消息

日本投降尚不满两个月,重庆国民政府驻瑞典大使何凤山,从斯德哥尔摩给蒋介石发来密电,报告了苏联也在研制原子弹的消息:

「据瑞典新闻社称:莫斯科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自一九三四年,在卡普甲教授督导之下,已完成分离原子之试验。据苏联发言人称,用苏联制造爆炸性原子之方法,制造原子弹,其成本较美国所制者为廉。」

十天后,军事委员会军令部第二厅厅长郑介民也呈来一份【情报辑要】,报告军统局驻伊朗德黑兰的情报官黄于安密电,声称:

「据伊朗参谋本部密息,德国流亡科学家在喀尔巴阡山,造成新原子弹,较美国者简单,力大,成本亦低,英苏两方正力图罗致,确否待证。」

这两通电报叙述内容,当时只是属于一般的情况汇报,并未引起蒋介石的关注。但是不久之后桂系领袖李宗仁的提议,却使蒋介石开始真正动心,积极计划着手研制原子弹的大事了。而在这当中,军统局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蒋介石对原子弹的态度

1946年1月间,军委会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得到了一项极为秘密的情报,指出:

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曾由陆军省秘密派遣了一支技术队伍,到中国张家口地区采掘放射性原料准备用来开发原子武器。日本投降后,这个工作小组有三十余人被中共军队逮捕,其余全都隐姓埋名藏匿在北平。

李宗仁于是下令寻觅这些躲藏在北平的日本原子弹研究者,并希望这些日本专家能协助中国研发原子弹,与美、苏两国一争。

1946年2月1日,李宗仁密电重庆蒋介石,报告:

「渝委员长蒋:9965密。据报,敌‘华北交通会社’日人西田称:

(一)日陆军省曾派来我国张家口地区技术人员七十余,端事采取原子原料,于日军投降后,有三十余人投入奸党,其余人员均散居北平。如我政府愿予留用,西田决能招集彼辈在中国研究,并将原子能设计成功报告,尽量使其早日成功,否则均不愿予以发表。

(二)该项技术人员曾在张家口取得一部原子弹原料,空运回国,对察绥各地矿产,探查甚详,两地原子铀之出产,仅百灵庙一处,年产铀可达六吨。

(三)在日本投降前,日本已装有五部机器,开始研究原子弹,后以美国发现,致将该项机器全部破坏。

但此项技术人员,均在日本内地,并详悉其姓名住址等情,关于是项研究工作,我国尚无人主持,似应由中央指派专家商讨研究,如何之处,谨电呈核。」

李宗仁的来电给了蒋介石极大的启发,即可以利用日本的原子专家来为中国研制原子弹。但蒋介石转念一想,也存有许多的疑虑。

第一,日本的原子技术是明显落后于美国的;第二,研制原子弹的科技,应该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而不应该依赖日本人。因此,最重要的还是要培植中国的原子专家;再者,蒋介石的性格是多疑的,他和桂系及李之间,一直存在矛盾,他一贯对李宗仁不敢轻信。

3、军统的原子弹任务

由于蒋介石不放心李宗仁,转而私下交付给军统局戴笠一项任务:查明抗战时期日本在中国境内研制原子弹的详细经过。

不久后,戴笠接连呈报给蒋介石几份密电和报告,由国民政府军务局上校参谋陈廷缜转呈给蒋介石,证实了李宗仁密电的内容。

戴笠的调查进一步证实,日本早在战前,就由东京大学和大阪帝国大学,以学术研究为名义,自美国进口了一部原子分解器,专供一名叫西野的原子物理学家研制原子弹之用,并在东京设置了「理化研究院」,配备了专用研究室。

日本战败之后,美军占领日本,这部原子分解器和西野研制原子弹的初步成果,全部被盟军统帅麦克阿瑟下令抛入海中,一切均已化为乌有。

戴笠向蒋介石报告,假如李宗仁之前提及的西田正是西野本人的话,应该赶紧派人把他控制起来,以免他落入其他国家手中。据戴笠查证,西野的实验室已提炼铀元素二十二磅,如果能把他争取到手,这二十二磅的精炼铀就能掌握在中国人手中,要进一步开展原子弹的研究,显然要事半功倍得多了。

戴笠还建议,希望仿照美国最初研制原子弹的成例,成立一个「顾问委员会」,由专事制造武器枪炮的兵工署来督导有关研制的工作。

既然仅百灵庙一地蕴藏的铀矿一年就可以挖掘六吨,原材料供给不成问题,而专业人才又有日本留在中国的原子专家,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均已初步具备,这激发了蒋介石对制造原子弹的浓厚兴趣。他在看过报告全文之后,批示「如拟」加以批准。

4、蒋介石对原子弹的兴趣

虽然蒋介石对李宗仁的报告未予理睬,而是派军统接手了有关的调查工作,但李出于军人的本能,对原子弹研究及原子弹在战略和战术上的重要价值仍持着高度兴趣。在给蒋介石发出密电后不久,李宗仁又发去第二封密电,报告了西田草拟的全新研究计划。当时按程序这些电文交由军政部核办,军政部长陈诚因战后接收及军队调动事务繁多,无暇顾及这没影的原子弹计划。

1946年6月1日,第十一战区司令部参谋长兼北平前进指挥所主任吕文贞电呈蒋介石,称战区司令部秘密留置了一个名为石原茂光的日本人,据称是日本研究原子弹专家之一。他在接受审讯时交代,日本方面已在中国采集了将近五公斤的铀原料,这批铀原料储存在日华北驻屯军的军备库中,第十一战区目前正在秘密追查这批铀原料的下落。

石原茂光还声称,以储存在中国的现有材料,即足够试造出「酸化铁原子弹」,这种原子弹的威力估计为铀原子弹的四分之一,破坏范围可达六十四平方公里。

吕文贞在电文中最后向蒋介石献计:

「查原子弹为国防潜力所关至巨,除已照实验计划准备各项材料外,拟请指定地点准予秘密试验,俾获成果,以资利用。」

7月24日,军政部长陈诚综合各方面信息,给蒋介石上了一份比较完整的报告:

「1.日人西田已返国,未能晤及其所拟计划。可注意之部分,仅为日人调查我国北部铀矿之结果,所拟‘提炼’及‘化学’部分俱无具体计划。该日人既已离华,其调查结果现亦无法取得。

2.日侨石原茂光等所拟之计划及图样等,多属谬误,显未受物理与化学基本训练,无考虑之价值。

3.拟定办法俟吕参谋长与北大郑教授洽复后再行呈核。」

其结论是关于日本人在华研制原子弹「确有此事,但是查无实据」。

5、研发原子弹的班底

此时,蒋介石对研制原子弹一事,已把注意力从寻求日本专家转移到由国人自行研制的途径上来了。他根据陈诚报告中提到的北大教授吴大猷、郑华炽等有关专家的线索,准备任命他们来组织班底研制原子弹。

负责执行此一计划的,便是后来成为蒋介石儿女亲家的兵工署副署长俞大维。俞大维向蒋保荐了当时还在西南联合大学任物理系教授的吴大猷,并建议由吴担任研制原子弹计划的首席专家。

蒋介石随即在重庆召见了吴大猷,他向吴表示,已下令拨给经费十万元法币,开始这项秘密的研制计划,并且指示兵工署腾出一间大礼堂,供作原子弹研究室之用。

吴大猷听完蒋介石的意图后说,发展原子弹,钱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人才,有了专门人才,才能克服研制工作中的困难。蒋介石当即向吴大猷承诺,有关人才的罗致,请吴大猷选拔组织,并可以拨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作为奖助人才赴美国深造的经费。

于是,在吴大猷带领下,包括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在内的这批物理学的年轻学子,踏上了留学美国的旅途,只是蒋介石万万想不到,三四年后,国民党即从大陆全面溃败,撤退台湾。而学成回国的朱光亚等人在新中国的号召下,于1964年10月为新中国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原子弹。

蒋介石召见过了吴大猷以后,吩咐俞大维要继续延聘人才,积极展开原子弹研发工作。

除了吴大猷教授之外,其时担任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主任的郑华炽,知名化学家曾昭抡(曾氏为曾国藩曾孙),西南联大教授、数学家华罗庚等,因此都成为兵工署研发原子弹的核心专家。

1946年6月,一个以研制原子弹为核心任务的「原子能研究委员会」正式成立,它是在「军事委员会」改组为国防部之后,成立的第一个国防科技研究单位。但因事涉机密,这个单位始终只是处在秘密运作状态下,其核心人物包括俞大维、曾昭抡等十一人。他们按照计划,与早先成立的「国防科学委员会」密切配合,着手开展了原子弹的研发工作。

6、蒋介石研发原子弹计划的搁浅

然而,国内局势的发展,并不遂蒋介石之意。随着国共两军辽沈决战的开始,国民党政府军费渐呈捉襟见肘之势。除在美国深造的学者仍然供给有限的经费而外,「原子能研究委员会」因无钱,只能维持着一个空架子,研制原子弹的单位不仅不能再发展,且还有逐步缩减的打算。

「请设立原子物理研究所」。该文称:「本部对于原子能研究问题,曾报奉钧座批准成立原子能研究委员会,聘请俞大维、曾昭抡等十一人为委员,因无的款,仅能做策动及建议诸工作。关于实施研究方面,前军政部已派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等三教授,赴美国考察原子物理研究。

顷据该员等拟呈国立物理科学所设备计划及预算,应需开办费约一百四十余万美元,第一年补充设备费一百万美元,共为二百四十余万美元,至建筑所需之国币数字尚不在内。」

这份呈文发出后,有如石沉大海没有下文。一个多月后,由蒋介石兼任院长的行政院,终于把这份公文递送到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的办公室。

蒋在这份公文上批示:

「目前国库支应浩繁,外汇亦须节用,所请设立原子物理研究所一案,似应缓办。」这意味着本来计划大张旗鼓的「原子物理研究所」,最后终因内战军费支出过于庞大而被迫中止,国民党政府在大陆时期的原子弹研制工作,即如昙花一现而结束了。

后来到蒋介石二度准备研制原子弹,已是在他退踞台湾四五年后的事。

戴笠和军统局在蒋介石政府准备研制原子弹一事上,充当了某种的角色,他们的作用,还是在搜集有关日本的情报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蒋介石对军统局的信任重用和他们的工作。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