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新四军猛将被错杀,叶挺宣布4条罪状,第一条是「拥兵自重」

2024-06-09历史

1939年6月20日,蒋氏在重庆收到了新四军将领叶挺与项英的紧急电报。电报中明确指出:「高敬亭似有叛变投敌之嫌,为大局计,建议立即执行枪决。」

蒋氏览毕,心中大喜过望,不禁高声喝彩。他毫不迟疑地回电表示赞同,毅然决然地写下了「同意处决!」的字样,彰显出他果断决绝的态度。

6月24日,肥东县白龙镇青龙场新四军驻地,审判会落下帷幕。高敬亭眼眶湿润,他深吸了一口气,向叶挺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敬意与深情。

叶挺微笑着还礼,并诚恳地表示:「你的风采,无疑证明了你是一位真正的军人,你的坚韧与忠诚,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对你充满了敬意。」

接着,高敬亭毫无惧色地表达了他的决心:「对于革命者来说,死亡并不可怕。但我希望,当我走向生命的终点时,能是踩在象征荣耀的红地毯之上。」

请向我的爱人史玉清同志传达我的意愿,将我们珍爱的孩子托付给伟大的人民抚养,让他们的爱与关怀伴随他成长,这是我深切的期望与信任。

紧接着,年仅32岁的高敬亭在刑场上,振臂高呼口号,悲壮而坚定。最终,他英勇就义,被冷酷的枪声终结了生命,他的英勇事迹永载史册。

高敬亭是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既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也有着坚定的革命信仰。他的事迹不仅彰显了英雄本色,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身为新四军的高级指战员,当年的职务甚至高于粟裕。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韧的领导精神,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新四军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谈及新四军,陈毅、粟裕、叶挺、项英等名将的名字自然跃然心头。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当时还有一位与陈毅同级的重要干部,他的贡献同样值得铭记。

徐海东继任者于1955年荣膺大将军衔,显耀一时。昔日他身边的警卫员万海峰,日后亦崭露头角,出任成都军区政委,并在1988年荣升上将军衔,成就非凡。

在新四军的多路队伍中,他所率领的兵力堪称最为雄厚,同时也在战斗中斩获了最多的日伪敌军。他的英勇与智慧,为新四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以雷霆万钧之势,令日伪势力胆战心惊,闻风丧胆。蒋氏政权亦因他而日夜不安,寝食难宁。他的英勇事迹,成为时代的传奇,永载史册。

蒋军曾以十万赏金悬赏其首级,企图除之而后快。然而,这位英勇之士最终并未落入敌手,反而在新四军驻地被正义之剑斩落。其英勇事迹,传颂千古,激励后人。

因他的误杀,引发严重后果。新四军支队万余人中,流失逾两千人。大别山根据地民众对新四军一度失去信心,信任危机笼罩。此事件,影响深远,令人痛惜。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初,群众对其行动并不理解,因此遭遇了诸多挑战。然而,尽管困难重重,但军队仍坚定前行,逐步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得知高敬亭被处决的消息,主席在延安闻讯后震怒不已,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少奇同志同样感到疑惑,他质问:「为何对高敬亭处以极刑?此举究竟有何缘由?」

高敬亭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竟落得被新四军处决的下场?又是谁下达了这样的命令?这其中,必然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与故事,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一)悬赏十万捉拿的「游击专家」】

高敬亭,1907年生于河南光山的贫困之家,年纪较叶挺轻11载,较陈毅小6岁,与林彪、粟裕同龄。虽身处困顿,却心怀壮志,矢志不渝,为革命事业拼搏终身。

1927年深秋,正值青春年华的高敬亭,与英勇的徐海东并肩,投身黄麻起义的烽火之中,毅然决然地加入了革命的队伍,踏上了光荣的征程。

1934年末,徐海东领导红25军踏上长征征途;与此同时,高敬亭在大别山地区重组红28军,并肩负起政委的重任,继续坚守革命阵地。

他凭借超凡的胆识与杰出的军事智慧,在敌军的重重包围下,率领部队顽强抗争,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展现了非凡的领导才能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敌人仗着兵力雄厚、武器先进,屡次对大别山根据地发起猛攻,企图一举剿灭。然而,我军英勇抵抗,坚守阵地,使敌人多次围剿均告失败。

三载光阴,他统领数千游击队众,面对十六万蒋军正规军的围追堵截,始终从容不迫。他以坚定的信念与智慧,引领队伍在战火中稳步前行,展现出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领导力。

蒋氏特派得力助手、「百战名将」卫立煌出征,除部署十余万精锐部队,更组织三十余县保安团。建造碉堡逾八万五千座,封锁线四十四条,对红军实施「驻守剿灭」、「全面围剿」及「追击剿灭」之战略。

然而,结果却令卫立煌深感绝望。红军士气高昂,屡战屡胜,而敌军则节节败退,毫无还手之力。愤怒之下,他竟悬赏十万大洋,誓要取高敬亭性命。

综上所述,历经三年的艰苦围剿,大别山的革命火焰不仅未曾熄灭,反而愈演愈烈,焕发出更为旺盛的生命力。这场革命斗争,不仅坚定了人们的信念,更铸就了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随着队伍的壮大,原先的2000人已经扩展至近万名英勇战士。在大别山的广袤土地上,红旗高高飘扬,象征着革命精神的熊熊燃烧,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卫立煌不得不承认,高敬亭这位以游击战术闻名的「专家」,确实是个难以应对的劲敌。他的狡猾与机敏,使得卫立煌倍感压力。

【(二)新四军中的一把利剑】

1937年抗战烽火燃起,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合作旗帜下挺进战场。新四军初建时,下辖四支劲旅,尤以高敬亭所率四支队实力最为雄厚,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

陈毅、傅秋涛等人领导的第一支队,汇聚了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安徽、浙江等省边区的精锐游击队力量,汇聚成一支实力雄厚的队伍,总兵力超过两千三百人。

张鼎丞、粟裕等领导的第二支队,汇聚了福建、江西、广东交界及浙南地区的游击队精锐,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总兵力达到2100余人,展现出了坚定的革命意志。

张云逸、谭震林、叶飞等人率领的第三支队,由闽北、闽东游击队精锐组成,总计兵力达2200余人,汇集了一支强大的抗日力量,以坚定的决心投入到抗日斗争的洪流中。

高敬亭领导的第四支队,系由鄂豫边游击队壮大而来,人数多达3100余人,汇聚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他们英勇善战,凭借丰富的游击经验,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四军中,四支队人马最为庞大。其脱胎于红28军精锐,士兵训练有素,装备先进,战斗力堪称翘楚。这支部队犹如新四军中的锋利宝剑,所向披靡。

在高敬亭的领导下,四支队展现出非凡的战斗力。自1938年3月与日军交锋以来,他们英勇奋战,屡获胜利,充分展现了四支队的实力与决心,为抗日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仅当年七月,我军于皖中地区与日军交锋十三次,每战皆捷,无一败绩。我方英勇善战,以雷霆之势屡次击败敌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抵抗精神。

新四军初战告捷,其首战即为1938年6月17日的韦岗伏击战,此战由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精心策划。此役不仅展示了新四军的英勇,更彰显了粟裕的卓越指挥才能。

此役发生在镇江以南的韦岗地区,我军伏击行动中,日军少佐土井与大尉梅泽武四郎等十余人毙命,另有若干日军负伤。此战展现了我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取得显著战果。

尽管歼敌数目有限,但此举重创日军嚣张气焰,打破了其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振奋了中国军民士气。延安方面亦对此予以高度赞誉,表彰英勇战绩。

1938年5月12日,高敬亭领导的第四支队二营,巧妙地在蒋家河口布下陷阱,成功围歼了日军巢县守备队共计25人,整场战斗结束,我方二营指战员竟无一伤亡,堪称战斗奇迹。

此次战斗成果显著,远胜于韦岗伏击战,且发生时间更早。此次胜利不仅彰显新四军的英勇,更成为新四军抗日征程中的首场辉煌战绩,堪称一次漂亮仗。

从上述表现来看,四支队在战斗中的出色表现实至名归。他们具备过硬的战斗素质和丰富的实战经验,无论是面对何种挑战,都能以坚定的意志和高效的行动赢得胜利。

据统计,新四军四支队在高敬亭领导下,自组建至1939年6月,与日伪军交战逾两百次,歼敌逾两千人,清除叛徒民团与土匪近四千人,彰显其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与卓越战绩。

江南百姓视高敬亭为传奇英雄,四支队被誉为「天兵天将」。此消息传开,众多热血男儿心潮澎湃,纷纷慕名而来,争相投身这支英勇的队伍,共赴国难。

经过一年的时间,四支队如同滚雪球般迅速壮大,人数从最初的寥寥数人迅速增长到近万人,其力量之强大,令人瞩目。

在此之际,高敬亭因其卓越的表现和坚定的立场,不仅成为了日伪的眼中钉,更成为了蒋氏心中的大患,令其心忧如焚,难以安宁。

日军悬重金捉拿我军将士,顽固派亦设重重阻碍,对四支队施加压力,企图阻挠其行动。四支队面临重重困境,但仍旧坚守初心,勇往直前。

这位英勇的将军,曾经令日伪胆寒,为何最终却在新四军的枪火中倒下?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他的离世,又究竟是如何酿成的悲剧?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在新四军高层眼中,那些抗命者如同脱缰的野马,难以驾驭。他们虽拥有坚定的信仰与热情,但时常忽略军纪,行事莽撞,令高层颇为头疼,需要细心引导与规训。

高敬亭之所以遭受严厉制裁,其关键原因在于他表现出对上级领导的严重不服从态度,公然违背命令,这种对组织纪律的漠视和挑衅,最终导致其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1939年4月末,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应运而生,旨在统一行动。该指挥部肩负起指挥江北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及江北游击纵队的重任,确保力量协同,共御外侮。

张云逸被任命为指挥,罗炳辉担任副指挥一职,而赖传珠则肩负起参谋长的重任。同时,邓子恢也受命担任政治部主任,共同为战斗的胜利贡献力量。

新四军中的佼佼者,战绩显赫的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却意外未列入指挥人员之列。这一事实令人费解,毕竟高敬亭的军事才能与辉煌战绩均为人所共知。

指挥部一经成立,即令四支队火速驰援合肥、定远、全椒一带,务必于该区域稳固建立抗日根据地,以构筑坚实的防线,确保人民安宁,捍卫国家尊严。

1939年5月,四支队遭遇了重大变故。当时,第七团团长杨克志和副团长曹玉福竟然选择背离革命,转而投靠蒋军,这一举动在队伍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和愤慨。

叶挺与项英对此深感愤怒,遂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之名,向四支队第七、九团下达指令,命令其继续东进,至合肥青龙场、埠子里一带集结,等候新的命令。

此刻,高敬亭无奈之下,只得率领支队前往青龙场。尽管心有不甘,但形势所迫,他只能顺应时局,带着队伍踏上了前往青龙场的道路,期望在那里能够寻找到新的出路。

5月10日,叶挺亲临舒城县,召集军事会议。会上,他敦促高敬亭做出抉择,必须遵循指挥部指令,使四支队东进,以确保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

高敬亭回应道,四支队携有医院及后方机构,行动步伐略显迟缓,难以立即撤离。他解释说,由于诸多因素,我们目前难以迅速行动,「尚需一些时间方能整装待发」。

叶挺愤怒至极,发出严厉的最后通牒:四支队必须在两周内整装待发,否则后果自负!

经过深思熟虑,高敬亭最终选择妥协,点头表示同意展开行动。他明白当前的形势不容犹豫,必须迅速作出决策,以确保任务的顺利进行。

然而,在叶挺撤离后,部队本应继续东进,但高敬亭却背道而驰,下达了截然相反的指令。他命令第7、9团停止前进,这无疑给整个行动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和阻碍。

他与叶挺、项英之间的分歧突然加剧,矛盾迅速升级。

6月23日,叶挺在青龙场四支队指战员会议上,庄严宣布高敬亭四项重大罪行:其一是贪污腐化,挪用公款;其二是纵兵殃民,肆意破坏;其三是违背命令,拒不执行;其四是擅离职守,逃避责任。

一、军队统帅们以拥兵自重为手段,置军部指挥于不顾,自行其是,无视统一指挥,严重破坏了军队的纪律和战斗力,对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对于上级派遣的干部,存在明显的排挤现象。这些干部往往被视为外来者,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冷遇,无法融入团队或得到应有的支持,导致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三、存在宗派主义倾向,倾向于任用亲信人员,对部下的违纪行为持纵容态度,无视组织纪律,严重损害了团队的整体利益和形象,应予以严肃处理。

四、严重存在山头主义现象,过分强调个人权威,形成家长作风。在用人方面,不注重能力和素质,而是凭借个人喜好和关系进行选拔,导致用人不当。

对于这四条指控,高敬亭坚决否认,并逐条进行反驳。他坚称自己无罪,对每一条罪状都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辩驳,展现出强烈的自我辩护意识。

谈及情感深处,高敬亭的话语一度哽咽,他努力压抑着内心的激动,却难以掩饰眼中的泪光。他的声音颤抖,充满了真挚与深情,让人感受到了他内心深深的情感波动。

他坦言:「红28军于困境中独自奋战三载,成功护持革命火种,我何错之有?在断绝与中央联络的困境中,我们顶住数十倍敌军的围攻,实属不易。」

高敬亭对错误视而不见,坚称自己无过,导致矛盾日益尖锐。危险如影随形,悄然逼近,他却浑然不觉,依旧固执己见,不愿回头。

会议前夕,项英与叶挺紧急行动,同时向延安与重庆发出紧急电报,言简意赅地指出:「高敬亭或有叛变之嫌,为保大局,建议执行枪决。」此电报传递出对局势的严峻判断与果断决策。

蒋氏阅罢电报,喜形于色,迅速回复批准之令。他深知此举对于局势的重要性,故毫不迟疑地给予肯定,展现出果断的决策力,令众人倍感欣慰。

项英与叶挺在接到蒋氏的回电后,尚未等待延安方面的回复,便匆忙采取行动。于6月24日,两人果断决定处决高敬亭,展现了坚决果断的决策风格。

高敬亭被枪决后,指挥部方接获延安的电令。这一消息突如其来,令众人惊愕不已。尽管电令内容未明,但已足以引起指挥部的深思与警觉。

当时新四军军部与延安的联系受阻,需经长江局中转至皖南军部,再传达至江北指挥部,中间环节众多,导致信息传递耗时较长,延误了重要时机。

得知高敬亭遭遇不幸,主席震怒不已,随即发出紧急电报给叶挺、项英及邓子恢等人,言辞严肃地指示:「务必迅速查明此事的真实原因,不容有失。」

事后,核心涉事者叶挺、张云逸及邓子恢均对自身所负之责进行了深刻反思。他们严肃地审视了事件经过,对自己的失误和疏忽进行了坦诚的检讨,展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自省精神。

周副主席与少奇同志皆认为,高要回大别山实为明智之举。毕竟,拥有根据地总比敌人肆意占领更为有利。我们仍需坚守阵地,方能在战斗中取得优势。

1975年11月30日,高敬亭之女高风英致信主席,恳请查明其父被误杀之真相,以正名节。期盼公正之论断,还父亲以清白,解家人之心结。

主席郑重指示相关部门进行全面调查,并在高敬亭的相关材料上写下批示:「我深感此案处理有失妥当。」他要求确保查明真相,以维护公正与公平。

高敬亭长眠地下已三十八载,如今终于可以安息了。他的付出与坚守,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愿他在天之灵得以慰藉,历史将铭记这位英勇无畏的战士。

高敬亭被处决,原因错综复杂,难以一言以蔽之。然而,从总体上看,这一决策无疑是失当的。尽管历史背景纷繁复杂,但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错误,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新四军四支队司令员、十大将之一的徐海东曾深刻指出:我们必须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紧密团结,方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最终胜利。这番话,言简意赅,十分中肯。

诛杀高敬亭实乃大不智之举。他历经三年游击战,成功守护了鄂豫皖苏区的红旗,功绩显著。他所犯的错误,主要源于思想偏差和认识不足,而非原则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