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段悲惨篇章,充满着兄弟之间的悲剧。这场战争不仅是兄弟之间的严重对抗,也将越南推向了「白眼狼」的名号。其根源在于越南第二代领导人黎笋全面倾向于苏联,并且滋生了对中国领土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这场战争中,黎笋至少要承担80%的责任,这是不言而喻的。那么,黎笋到底是何方神圣,是如何一步步成为越南最高领导人的呢?
曾经也是革命者
1907年,黎笋诞生于越南广治省兆丰县一个平凡的农家,其出身并无与众不同之处。他最初名为黎文润,早年间担任过铁路工人,工作期间饱受法国人的压迫。正是这段职业经历让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1928年,作为一名铁路工人,黎文润加入了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又称为越南青年党,这个组织是由胡志明于1925年在广州建立的。后来,该组织在黄埔军校组织了几届训练班,但这些活动与黎文润关系不大。
为了不牵连家人,黎文润做出了改变,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黎笋,从此,这个名字伴随着他的一生。与胡志明不同,黎笋早年的革命历程主要发生在越南国内,他没有像大多数同志那样选择逃往广州。
1930年,黎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他被任命为北圻党委员会宣传委员会委员,但在同年4月因被法属印支当局逮捕而被判处二十年有期徒刑。
黎笋之所以未在那个激动人心的时代留下过多印记,乃因自1930年始,便长期身处牢狱之中。不仅如此,他还在河内、昆仑岛和山萝的牢狱中来回流转,即便有人欲救,亦无从下手。
直到1936年,法国发生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件——法国人民阵线的诞生。这个阵线是由法国社会党、法国激进社会党和法共联合组建的,竟然赢得了1936年的法国大选。法国社会党这一偏左翼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独自执政,尽管法共并未参与内阁,但却对政府有一定影响力。
由于胡志明早年曾是法共的成员,因此在1936年,他通过法共的渠道解救出了大批被法属殖民当局关押的人,其中包括黎笋。1936年被释放后,黎笋重返中圻从事工作。到了1937年,黎笋已当选为越共中央委员和中圻党委书记,而1939年,他更成为了中央常务委员。
近年来,黎笋的事业蒸蒸日上,可谓一路高飞。然而,像他这样资历深厚、能力出众的党员,当时受到重用并非意料之外的事。直到1940年,法国被纳粹德国占领,为了迎合日本人,法属印度支那当局再次大举逮捕反抗者,黎笋再次落入囹圄。
这次判决将黎笋关押了整整十年,将他放逐到昆仑岛。对于黎笋而言,或许这反倒是一桩幸事。因为这样,他得以避开了越共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当时,越共在北越组建了大量游击队,许多越共的老兵在那场抗战中壮烈牺牲。
黎笋在过去的五年里一直被囚禁在监狱中,因此他能够幸运地幸存下来。1945年,越共发动了八月革命,旨在推翻被日本人扶植的越南皇室政权。胡志明在27日被选为北越的主席。黎笋作为当时党内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之下,也得以在昆仑岛的监狱中被释放。
出狱后,黎笋即刻被委任为越南南方局书记,负责筹组第七联区事务,该区域涵盖了南越除西贡外的所有地区。这一任命使得黎笋一时成为权势熏天的人物。
你被谁出卖
然而,在短暂辉煌的八月革命之后,越共即将迎来漫长的抗法战争。与此同时,黎笋这一生几乎只专注于与法国人的抗争,其他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建树。因此,可以说黎笋是当时越共中最坚定的反法派之一。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黎笋一直致力于在越南南部持续抗击法军。
在这个时期,越南人民的反法抗争得到了中苏两国的坚定支持,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两国的支持,越南人根本无法取得胜利。1954年5月,在奠边府战役取得胜利后,法国人宣布放弃,直接撤离越南。
越南的反法战争已经转变成了北方政权与南方保大政权之间的强大对抗,南方政权岌岌可危,越南统一的希望近在眼前。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美国却插手其中。而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主张避免与美国直接对抗,因此退缩了一步。
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了「三和平原则」,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和平过渡。在这一框架下,越共的武装斗争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因此,苏联极力希望各地的紧张局势得以缓解。赫鲁晓夫避开了与中国和越南的直接接触,而是与艾森豪威尔进行了谈判。
1954年,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在柏林外长会议上就恢复印度支那地区和平进行了协商,中越两国未参与(包括南北越均未参与)。随后,于同年5月至8月,在日内瓦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磋商,最终达成了【日内瓦会谈最后宣言】和【越南停止敌对行动协议】。
对于赫鲁晓夫和艾森豪威尔来说,那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和平。然而,对于黎笋而言,他是那个被出卖的人。黎笋和他的南方解放阵线被迫放下武器,走出丛林。当时,越共当局为了避免黎笋主张武力斗争而破坏和谈,特意在1953年将他调回了北越。
1964年,黎笋在见到毛主席时表达了对赫鲁晓夫拿他们做交易的不满,强调了中国对越南的援助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并坦言毛主席是唯一真心支持他们的人。黎笋的这番话揭示了他对问题的深刻洞察,同时也展现了他善于伪装的一面。
1956年,黎笋曾短暂返回南方局继续工作。当时,我国和越共当局均认为南越的吴庭艳政权不太可能轻易组织大选,因此需要黎笋在南方驻守。果然,吴庭艳在1956年拒绝移交权力,导致越南战争的爆发。
分道扬镳
回到北越中央工作的黎笋于1957年,即刻跻身权力核心。接下来的1958年,他荣升为北越总书记,成为除了胡志明外权力熠熠生辉的人物。然而,实际上,自五十年代末起,黎笋已经是北越的真正领导者。
日内瓦协议的崩溃使胡志明的声誉大受影响,尽管当时他坚持谈判,但黎笋坚持武装斗争的立场赢得党员们的认可,成为他们心中的合格领袖。胡志明在那个时期在许多事务上失去了自主权,比如在1958年,他曾希望与林依兰成婚。
我党成员林依兰,曾获得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大力支持,然而,不幸的是,情况转坏,因为当时黎笋已经担任第一书记。黎笋不愿意主席与一名中共党员结婚,因此以胡志明早先声明的「越南一日不解放,绝不结婚」的原则予以拒绝。
黎笋的拒绝使得胡志明与林依兰无法成婚。1967年,林依兰病逝,随后一年,胡志明也离世,两人以独身度过了一生。关于胡志明晚年是否怀恨于黎笋,这一疑问无从得知。然而,可以确定的是,黎笋必然篡改了胡志明的遗嘱。
1979年,黄文欢赴柏林治病途中,突发契机转赴北京,随后揭露了黎笋篡改胡志明遗嘱的行径。据黄文欢称,黎笋主要篡改了数个要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涉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部分。
黎笋在胡志明去世后成为越南的最高领导人,他通过篡改历史赋予了「印支联邦」和仇华行动合法性,这一事实不容否认。越南的统一解放正是在黎笋的领导下完成的,这是他不可磨灭的功绩。
然而,自从越南统一以后,黎笋几乎没有再做出一件正确的选择。尽管赫鲁晓夫曾出卖过越南,但黎笋仍然愿意将越南出卖给勃列日涅夫,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黎笋那个不切实际的「印支联邦大梦」。
然而,黎笋的雄心与勃列日涅夫的亚集安计划不谋而合,这成为他们勾结的关键因素。客观而言,虽然从个人角度来看,黎笋可能对苏联并不感兴趣,但他却是一个极为务实的人。这也是他后来继续支持苏联的主要动因。
黎笋所赌上的,是他心中的野心,那片被称为越南「失去的十年」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