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列宁格勒不能动,因此苏芬边界必须变!苏芬战争,苏联的梦魇

2024-01-25历史

芬兰和苏联的恩怨,可以追溯到芬兰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的历史。自中世纪以来,瑞典一直是波罗的海的霸主,但俄罗斯,一个对西方出海口充满野心的国家,却对邻近的富饶土地——芬兰有着深深的眼馋。

征服强大的瑞典,夺取芬兰,一直是历任沙皇的梦想。然而,尽管沙皇俄国多次发动俄瑞战争,但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胜利。

亚历山大一世,一位历史上著名的「双面人」。他的乱伦之恋备受世人诟病,然而他的开疆拓土、夺取芬兰之功却不可磨灭。

在他的领导下,国内的内政改革为夺取芬兰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而国际形势也对俄国大有裨益。西欧各国在拿破仑的铁骑下颤抖不已,俄国的邻居自然不会插手此事。

这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俄国在俄瑞战争中的败绩得以扭转。1809年,瑞典这位海上霸主黯然退场,放弃了它的东方行省芬兰。

瑞典承认芬兰以大公国的身份并入俄罗斯,保留了原有的民主宪政。自此,沙皇俄国开始了在芬兰长达100余年的统治。

芬兰的并入使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并且很快超越了俄罗斯。这一切都得益于强大的俄罗斯军队,他们结束了芬兰数百年来受欺压的局面,芬兰人民生活在有「千湖之国」之称的富饶土地上,加上勤劳的人民,各种工业体系很快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来,芬兰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一片大好。

尼古拉二世在处理芬兰事务上的举措,无疑让芬兰人对他的专制统治深感不满。他继位后就严格限制了民主言论,以加强自己对舆论的控制。

沙皇尼古拉二世更是为了参加一战,在芬兰境内征兵,还征收苛捐杂税,让芬兰人开始萌生独立意识。然而,芬兰人苦于没有合适的时机来追求独立。

直到一战爆发,芬兰人看到了希望。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倒行逆施和国内的民族矛盾,让芬兰人有机会反抗他的统治。

他的军事失败,更是严重削弱了他的威信。此外,1915年,尼古拉二世竟然被欺骗,离开大本营前往前线督战,只留下皇后亚历山德拉和妖僧拉斯普金处理政府事务。

这使得沙俄国内形势更加动荡,也给了芬兰人更多的机会。

新的文案: 全球范围内的反抗运动如火如荼,沙皇尼古拉二世试图维护自己的权力,但已无法抵挡这股浪潮。最终,他在反对浪潮中黯然下台,苏维埃政权得以建立。

然而,这个新生政权并未得到全国大部分省份的支持,国际社会也对其充满了敌意。内外的敌对势力联手攻击,从四面八方夹击这个新生的政权。

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布尔什维克忙于应对自己的国内问题,无暇顾及附属国芬兰。 芬兰这个小国,长期以来一直处在瑞典和沙俄的控制之下,对周围的强大邻国充满了恐惧和仇恨。

独立后的芬兰,面临着德国和苏联的两面夹击,必须要在这两个强大的国家之间寻求平衡。因此,芬兰被迫采取中立的外交政策,与前苏联保持和平,同时也尽力讨好西方国家,深化与西方的经济往来,以确保国内的和平与稳定。

在芬兰独立后的国内战争中,苏维埃政权与芬兰同样面临了国家实力的下降和与邻国关系的紧张。为了建设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双方最终选择了和平共处,并在1920年和1932年签署了一系列平等互利的条约。

然而,二战爆发后,苏联对领土的野心再次膨胀,为了保护列宁格勒,苏联向芬兰提出了租借汉科半岛和芬兰湾的请求,这导致了双方的紧张关系再次升级。

斯大林曾经坦率地说过:"列宁格勒不能被侵犯,因此我们必须在苏芬边境上采取行动!"这不仅公然损害了芬兰的主权,更是将芬兰作为苏联对欧战争的战场。

可想而知,坚持中立政策的芬兰政府是不会同意的。苏联公然撕毁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并派出了23个师,共45万军队,以及1300辆坦克,1800门火炮和约800架飞机的精良武器进攻芬兰。

几乎全世界的人都认为芬兰肯定会被大军摧毁并迅速求饶,苏联领导人和军队也同样这样认为。然而,事实证明,苏联的乐观太早了,他们忽视了芬兰人民为保卫家园,誓死战斗的不怕死精神。

曼纳海姆元帅以其独特的兵法在芬兰抵抗侵略的战争中表现出色。他深入了解敌我双方的态势,充分利用芬兰恶劣的地理环境,让森林和群山成为芬兰人民抵抗侵略的武器。

芬兰士兵发挥出滑雪、射击和熟悉地形的优势,成功阻止了苏军的进攻,同时等待英法的援助。 然而,当时的二战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德国的战争刀锋指向了英法,他们自身难保,无法对芬兰伸出援手。

芬兰期望英法能伸出援手,但现实情况并不理想。芬兰在没有外部援助的情况下陷入了困境,苏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最终攻破了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苏芬战争以芬兰的屈辱求和告终。

两国签订停战协议,芬兰割让了国土中的10%给苏联。苏联得到了一个位于列宁格勒附近的缓冲地带,成功构建了梦寐以求的东方防线。

然而,这场斯大林曾认为会轻易获胜的战争,最终造成了苏联700,000人员伤亡,丧失了国际舆论支持,并为希特勒发动对苏战争增加了信心。

更令苏联始料未及的是,他们自己培养了一个本不该存在的敌人,连精心设计的东方防线也在顷刻间崩塌。真是咎由自取,不可救药。

在德国人在西方战场取得胜利后,又把目标转向了东方的苏联。

德国代表团在希特勒的领导下,试图邀请芬兰参加反对苏联的战争,承诺芬兰的要求将会得到满足。然而,芬兰领导人曼纳海姆元帅保持清醒,表示芬兰无意卷入苏德战争,也不会提出任何要求,但若得到援助,收复1940年苏芬战争被占领的领土,芬兰将感激不尽。

然而,当德国发动对苏联的大规模进攻时,希特勒却在电台讲话中宣称德国军人与芬兰结盟,共同战斗在北冰洋沿岸。

虽然芬兰政府立即否认了这一说法并宣布中立立场,但斯大林却坚信德国与芬兰已经秘密结盟,并派苏联空军轰炸芬兰军事基地。

这使芬兰民族的复仇情绪更加高涨,最终在民众的鼓动下,芬兰政府向苏联宣战。

在德军的协助下,芬兰军队发起了全面攻势,苏联北极熊的噩梦成真。不到三周的时间,芬兰军队就收复了1939年失去的全部领土,实现了收复领土的愿望。

然而,曼纳海姆元帅及时阻止了芬兰进一步的战争,以避免长期与德国捆绑在一起。在他的领导下,芬兰军队立即由进攻转为防御,任凭德国的威胁和劝说都无法改变他们的决定。

到了1944年,德国败局已定,芬兰的外交诉求转向了脱离德国。然而,由于与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三巨头之一斯大林的矛盾,芬兰政府只能求助于英美。

英美可能出于阻止法西斯阵营扩大或遏制苏联的原因,共同向斯大林施压,调解了苏芬矛盾。最终,双方各退一步。

芬兰除承认1940年的苏芬边界外,还把贝柴摩省割让给苏联,将赫尔辛基附近的波卡拉半岛以五十年的期限租借给苏联,作为收回汉科半岛的代价,还要付出三亿美元的赔款。

此外,芬兰还需将驻扎在芬兰的德军全部驱逐出境,苏联则承认芬兰的民族独立。虽然这些和约的要求对芬兰来说十分苛刻,也给芬兰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使芬兰在战争中所有的收获化为乌有,但芬兰总算是得以全身而退,保全了国家的独立。

芬兰在战后坚决执行国际法,主动承担责任,通过与苏联重订条约,解散国内的法西斯组织,并且履行对苏联的赔款义务,展示了其对国际秩序的尊重和负责任的态度。

同时,芬兰从中立政策出发,将与苏联的友好关系作为政策的基石,同时与其他大国保持友好关系。在马歇尔计划和【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中,芬兰坚持中立立场,履行维护苏联国界安全和不参加反苏联盟的义务。

这种「对苏和睦友好,与其他北欧国家保持传统合作,与所有国家保持友好关系,不介入大国纠纷」的和平中立政策,得到了苏联和西方国家的承认和默许,证明了芬兰政府中立政策的成功。

在冷战时期,芬兰虽然处于两大强国的夹缝中,但仍然能够在国际社会中保持自己的地位,甚至获得一些小利。

由国际认可到维护国家主权的过程 芬兰的外交政策一直以来都是以中立为原则,通过实施和平中立政策,芬兰成功地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了认可,同时也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国家主权。

1955年到1956年,苏联租借波卡拉半岛50年后,为了争取芬兰的支持,苏军从芬兰波卡拉半岛撤军。

这表明苏联承认了芬兰的中立国地位,也表明芬兰和平的愿望得以实现。 当时,北约和华约对峙,华约的军力全部部署在欧洲,没有在苏芬边境。

这再次证明了苏联对芬兰中立国地位的承认。 在此期间,美国也给予了芬兰经济上的援助,进一步证明了中立政策的优秀之处。

1991年底,苏联解体后,芬兰的外交空间变得空前宽广,但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社会中,芬兰仍然坚持睦邻友好政策,这是因为睦邻友好政策总比以邻为敌政策强千百倍。

对于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芬兰虽然有时可能受到美国对其制裁的影响,但基本上保持了与俄罗斯的友好关系。

芬兰的中立政策不仅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而且还在美苏之间维护了国家主权。这说明,芬兰的中立政策是基于国家利益,也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有效途径。

芬兰中立的成功范例,为现今被大国夹缝所困的小国提供了优秀的参考。与其期待一方大国的援助来对抗另一方,不如学会左右逢源,积极维护与邻国的友好关系。

中国古语有云:「远亲不如近邻」,这个质朴的哲理,正是芬兰人一直努力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