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被夸大的威胁:八十年代初苏联远东军队实力

2023-12-11历史

远东区辽阔疆域内的自然界,真是形形色色!稀少的植物、严寒的气候、永久的冰层、北极光、极地的冬天和短暂而寒冷的夏季——这些是远东区极北部地区的特征。滨海边区的南部地区却满布着亚热带植物,并且时常受到台风——热带地区特有的暴风——的侵袭。阿穆尔河附近地区的低低的山峦,平坦的顶巅,微斜的山坡和宽阔的山谷,酷似苏联欧洲中部地带的地形。在堪察加和千岛群岛可以看到一些与我国(苏联)其他地区不同的活火山。远东区有的地方常遭干旱,而有些地区的土壤却又非常潮湿,还有一大部分面积是永久冻土带。

在20世纪之前,远东地区对于大多数俄国人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中国人对这片土地也是不甚了解,在莫斯科繁华都市的小市民的印象里,这里寒冷、荒凉、人烟稀少,处于文明社会的边缘,是沙皇俄国的流放地,没有人愿意去这种地方长期生活。

但是进入二十世纪之后,这一地区发生的许多足以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情,人们终于开始关注这一被遗忘的边缘地带,而这一地区一直跟中国有紧密的联系,使得不少中国人也逐渐了解了这个地方。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沙皇修筑了横跨西伯利亚,直达远东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运来了几十万俄军,挡住了日本北进的步伐。1945年8月,苏联红军百万大军对日作战,从这里出击,横扫日本关东军,完成了对日寇的最后一击,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苏联对日作战

1960年中苏交恶之后,尤其是1969年珍宝岛事件之后,一直到80年代末中苏关系正常化为止,苏联在中苏边境的远东地区部署了一支相当规模军队,来应对来自中国的军事压力。

但是当我翻阅这段历史,尤其是互联网检索相关的资料时,常常发现人们对这一时期远东地区的苏军规模和人数有夸大的描述,尤其是动不动就「陈兵百万」「百万大军」,严重偏离了事实。

为此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弄清楚了八十年代初苏军在中苏边境部署的军队实力,本文旨在系统的反驳这一长期以来流传的谬论,以及简单分析一下为什么苏联中苏边境的军队规模没有人们想象中这么多。

中苏边境的苏军规模

关于苏联陆军的兵力,1980年—1981年版【军事力量对比】是这样记载的:兵力一百八十二万五千人(其中兵一百四十万人)。四十六个坦克师、一百一十九个摩托化步兵师、八个空降师。(共一百七十三个师)。

在苏联的军区区划中,与中国接壤的军区自西向东分别有中亚军区、西伯利亚军区、后贝加尔军区、远东军区,还要算上驻扎在卫星国蒙古的军队。

苏联军区划分

这样苏联在中苏边境地区部署的军队,共计四十六个师 (六个坦克师,四十个摩步师)。其中:中亚军区为一个坦克师、六个摩步师;西伯利亚军区为五个摩步师,后贝加尔军区为三个坦克师、七个摩步师;远东军区为一个坦克师,二十个摩步师;驻蒙古一个坦克师、二个摩步师。

这一看好像也不少,如果按照苏军的编制来计算,苏联摩步师满编定员约一万三千人,坦克师约一万一千人,空降师约七千二百人。如果全部满编的话,那就是五十八万六千人,将近六十万大军。可是问题就在于,苏军并不全都是满编的部队。

如前所述,苏联陆军师战备等级分三类:

一类师,满员率为百分之七十五以上,武器装备齐全,保持高度戒备,可随时出动;

二类师,战斗车辆齐全,满员率为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七十五;

三类师,满员率大致为百分之二十五,战斗车辆基本齐全(一部分为旧式装备)。也就是说,三类师只有从其他地区调来兵力或动员预备役得到补充后,才具有作战能力。

对在远东的苏联军队构成,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一种流行的说法是远东军区和后贝加尔军区的三十一个师中:

一类师占六个,即后贝加尔军区的二个坦克师、一个摩步师,远东军区的一个坦克师、二个摩步师。

二类师占六个,即后贝加尔军区的一个坦克师、一个摩步师,远东军区滨海自治州的二个摩步师、萨哈林的一个摩步师、堪察加的一个摩步师。

其余十九个师都是三类师。

【军事力量对比】一书认为有一半的师是一类师或三类师,【柯林斯报告】也认为,与这个地区(远东)有重要关系的三十一个师,包括萨哈林和堪察加的师在内,一半是属于三类师,或者二类师多三四个。这大概是指后贝加尔的一个摩步师、滨海自治州附近的二个摩步师,还有萨哈林的一个摩步师。

根据【柯林斯报告】,三类师满员率最高不过三分之一,有的师甚至有官无兵,因此总的兵力相差并不大。如取满员率的平均值计算,远东苏联陆军的三十一个师,共约二十一万人。哪怕我们把中苏边境地区的全部的四十六个陆军师都算上,也仅仅才三十一万人。

而军队不只是作战师,还包括上级司令部,教育训练机构,后方通信、工程保障、补给机构人员。 作战师的兵员一般只占陆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二,最多不过四分之三。所以这些苏军的战斗兵力可能最多只有二十三万人。

所谓百万大军纯属是子虚乌有。

苏联主观上没有意愿在中苏边境部署太多军队

这与苏联的冷战战略有关,因为苏联最肥沃的土地、大部分人口、首都、经济和工业重心都位于欧洲部分,大部分卫星国比如东德、波兰等都位于欧洲,在这里面对的是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法国、英国的军队,因此在冷战时期欧洲一直是苏联的战略重心。

这也反应在苏联军队的分布上,苏联驻扎在中欧及东欧地区共计三十个师(十五个坦克师、十五个摩步师)。其中驻东德九个坦克师、十个摩步师,驻波兰二个坦克师,驻匈牙利二个坦克师、二个摩步师,驻捷克斯洛伐克二个坦克师、三个摩步师。中型坦克共计一万五千辆。

苏联欧洲本土共计六十七个师(二十三个坦克师、三十八个摩步师、六个空降师)。其中:波罗的海沿岸军区为三个坦克师、五个摩步师、二个空降师;白俄罗斯军区为九个坦克师、二个摩步师、一个空降师,喀尔巴阡军区为二个坦克师、九个摩步师,列宁格勒军区为八个摩步师、一个空降师,莫斯科军区为二个坦克师、四个摩步师、一个空降师,敖德萨军区为六个摩步师、一个空降师。

不仅仅是在数量上,在质量上这些苏军部队也是最高的,作为面对北约的第一线,其中驻扎在东欧和中欧的三十个师全部都是一类师,驻扎在苏联欧洲部分的部队也有一半是一类师。

苏联客观上没有能力在中苏边境维持太多部队

俗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苏联在中苏边境所部署的军队,也是受到其补给能力的限制的。

苏联远东地区在地形和交通运输上受着很大的限制,从贝加尔湖以东到滨海自治州的阿穆尔河沿岸地区,地形险峻,山峦起伏,东西间的交通运输线只有一条西伯利亚铁路和沿铁路线断断续续的公路。公路从赤塔向东延伸,经涅尔琴斯克到切尔内舍夫斯克、斯列田斯克,然后又由兴安岭以东的斯沃博德内、布拉戈维申斯克向东通向哈巴罗夫斯克。两段路中间的一千几百公里地段不通汽车。

正因为是公路少、交通不便的山岳地带,所以没有必要部署太多兵力。总之,从伊尔库荧克到哈巴罗夫斯克之间,除西伯利亚铁路沿线之外,别处是无法生活的。西伯利亚铁路,从山岳地带的斯科沃罗迪诺附近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二千几百公里,一直是沿中苏边境走向的。苏联一旦和中国打起仗来,这条唯一的铁路动脉极可能被切断,运输因而中断。从远东苏军陆军的立场看,这条运输线是无论如何也要保住的。这就是在贝加尔湖至阿穆尔河弯曲部之间部署八个师以及将滨海自治州的十五个师中的相当兵力部署在中苏边境地区的理由。

西伯利亚铁路

远东苏军最大的弱点,在于后方的补给运输线不足。军队调动、集结等方面的运输,虽也有问题,但可像第二大战末期出兵东北的做法一样,用几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是可能的(不过肯定要暴露企图)。问题是当集结的兵力开始行动后,要维持其行动的后方补给运输。虽然多少可以依靠一些事先的储备,但伴随大部队战斗行动的补给运输将是庞大的,这是现代战争的常识,也是最大的制约条件。

如前所述,由于地形等方面的影响,赤塔至哈巴罗夫斯克这一段,成为西伯利亚铁路运输上的险路。战时运输,即使尽最大努力,一列车重三千吨,运输量在二千吨左右,也就达到极限了。平均运输量只有一千六百吨至一千八百吨。这样,即使一关通过一百列火车,也只能达到十六万吨至十八万吨。远东的民用物资和原材料不能自给,特别是燃料没有自给能力。据说一个月的石油需要量近一百万吨,库页岛的原油可以提供二十万至二十五万吨,余者都要由西边运来。包括石油运输在内,必要的非直接军用物资运输量占百分之三十以上。

这样,作为军队的后方补给运输,每天只能补充十万吨左右。一个师的战时补给量,如果以日平均一千吨计算,只能支援一百个师。实际上,由于空、海军的补给量大(特别是燃料),所以对地面部队的支援最多也就是五十个师到六十个师。何况,这是以运输线不受破坏、安全满载到达为前提的。有鉴于此,在考虑中苏之战的时候,其主要作战方向,要算是蒙古地区。远东的运输情况。在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至少是其东部线路正式通车之前,也就是说,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是不会得到改善的。

战时,部队的兵员调动和后方运输必然受到限制。在民生和一般的生产活动也依赖于这条铁路的情况下,即使想加强军运,潜力也不大。而且面临中国这个作战对象,这条铁路极可能在游击战中被切断和破坏。对苏联来说,这是一个薄弱环节。

所以结论非常清楚,苏联在中苏边境部署的兵力和对中国产生的威胁,在当今的互联网上毫无疑问是夸大了,苏联既无主观意愿,客观也没有能力长期部署一支「百万大军」。

当然,笔者绝不是低估苏联对中国产生的军事压力,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实际上由于苏军的军事科技和军事设备的先进程度远超同时期的中国军队,而且坦克、飞机、炮兵等技术装备和兵种的对战并不是人多就能取胜,即使苏军人数并没有被夸大的数量,仍然是一支不小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