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66年毛泽东到外地出差,刚走就致电北京:把鲁迅的那本小说捎过来

2023-12-21历史

在毛泽东近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里,他并没有和鲁迅见过面,二人也没有直接的书信来往,但是他却说: 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这就让人不禁好奇,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毛泽东和他素未谋面,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

是什么,把两颗圣洁的革命之心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呢?

众所周知,毛主席一生最爱读书,在他生命最后的那些时日里,他的床前依然摆放着鲁迅的作品。从1956年到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相继出版了带注释的【鲁迅全集】,为了阅读方便,工作人员便把这套书放在了毛主席的床边。

毛主席逝世以后,他的很多照片被公开发表,其中有一张他站在书柜前认真看书的照片,实际上,这张照片是毛泽东1961年在江西的留影,他手中的正在翻看的图书就是【鲁迅全集】。

实际上,毛泽东之所以会说出那样的感叹,是因为毛泽东读懂了鲁迅。在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有鲁迅这样拿着笔和敌人战斗的人实属不多,毛泽东佩服的就是这点。

如果二人有幸见面,一定是相见恨晚,知音难觅。

毛泽东曾错失和鲁迅见面的机会

鲁迅和陈独秀是一个时代的人,陈独秀在北京大学大搞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创办了【新青年】杂志,鲁迅就是【新青年】的主笔之一,代表作【狂人日记】等。

1918年,毛泽东刚刚从湖南一师毕业,在导师的建议下,毛泽东打算去北京学习,实际上是半工半读。在杨昌济的引荐下,毛泽东有幸到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图书管理员,月薪八块钱。

这份工作很简单,每当有同学来借书的时候,毛泽东帮忙登记和取书,当大家都离馆的时候,毛泽东就打扫卫生。但对于毛泽东来说,这不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几年前,毛泽东从东山学堂第一次来到长沙,好友萧子升带着毛泽东到湖南的图书馆参观,当毛泽东见到那么多的图书后直接惊呆,毛泽东从小博览群书,大多图书只是从外婆家里借来的,如今看到这一幕,自然是目瞪口呆。

如今,当毛泽东来到北京大学图书馆看到这些书时,其感受难以想象,只记得他对杨开慧说: 「我长这么大,还没见过这么多书呢。」

因为爱书,所以爱看书。毛泽东秉烛夜读,一连几日都没有回家,索性在图书馆住了下来,看完一本再看一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份执着的学习劲头,被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发现了。

李大钊当时是北京大学赫赫有名的青年导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字字有力,一针见血,如今看到这样一个爱学习,爱看书的孩子,李大钊自然是要上前询问,这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原来你就是杨昌济推荐过来的湖南青年毛润之?」

李大钊注意到,毛泽东一边吃辣椒,一边看书,津津有味,一丝不苟。李大钊和毛泽东经过简单的交谈后得知,得知毛泽东从小就爱读书爱学习。

李大钊一向惜才爱才,不仅给毛泽东推荐了很多书,还给他介绍了北大的著名老师,比如陈独秀,邵飘萍,周作人,胡适等,除此之外就是 鲁迅

这是因为,毛泽东在北大和这些导师短暂接触后,这些老师对毛泽东的印象很好,用陈独秀的话来说,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以及对读书的热爱,并不比北大的任何一个学生差。

所以,毛泽东在北大是极其受欢迎的,甚至说,每个老师都愿意让毛泽东去当旁听生。在北大期间,毛泽东经过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的推荐,去拜访过周作人,邵飘萍,蔡元培等,但还没有来得及去拜访鲁迅,就因为母亲病重不得不返回湖南。

等到毛泽东1920年初返回北大的时候,鲁迅已经写出了【狂人日记】等震惊国内青年的著作,但鲁迅因为居家写作,不常来北大,所以毛泽东和鲁迅一直没有见过面。

不久,陈独秀和李大钊相约建党,陈独秀回到上海工作,毛泽东也返回湖南开始革命工作。

其实蔡元培和鲁迅、陈独秀以及李大钊聚在一起的时候,是谈论过毛泽东的,蔡元培曾说: 「我发现润之是大才!」 意思就是毛泽东的思想独特,是个了不起的人。当时鲁迅对毛泽东的印象是:一个爱学习的湖南青年,一个爱读书的师范生。

得知毛泽东领导千军万马,鲁迅惊叹不已

革命浪潮席卷全国的时候,鲁迅一直在用笔和军阀斗争,比如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鲁迅创作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来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于山本医院。避难期间笔耕不辍,【彷徨】等惊世名著就是在这期间创作的。

当时毛泽东正在经历革命的关键时期,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不久便带着秋收起义的队伍上了井冈山,这和鲁迅的遭遇不谋而合,当时鲁迅匆匆离开广州避难于上海,毛泽东对鲁迅的了解基本上都是从报纸上看到的。

从1927年到1930年,毛泽东从井冈山开始,带领队伍和蒋介石做着殊死搏斗,一次次粉碎敌人的「围剿」,蒋介石为了自己的阴谋,在报纸上大肆辱骂毛泽东和朱德,称「朱毛」红军是土匪。

鲁迅作为一个作家,自然会关注到这一点,在上海期间,鲁迅每天都会让夫人许广平拿来最新的报纸,每天的报纸上都有「朱毛」红军的近况。鲁迅感叹地说: 「看来这红军真的把蒋介石给吓怕了。」

鲁迅十分担心红军,也很想和毛泽东联系,但当时兵荒马乱,信件根本传不到江西等地。正巧,作家茅盾和冯雪峰前来拜见鲁迅,鲁迅马上打听消息。

鲁迅见到茅盾来了,便把那份报纸递给茅盾,指着上面的新闻说:「国民党天天喊着朱毛如何如何,看来蒋介石真的是害怕了。」茅盾笑着说: 「毛泽东确实厉害。」

「哦?」鲁迅把一支烟掐灭,赶紧问: 「那朱德和毛泽东,你认识吗?我只知道南昌起义时有个朱德,毛泽东印象不是很深。」

由于当年在北大时鲁迅对「润之」这个名字印象很深,时隔多年,鲁迅并没有想到报纸上的毛泽东就是当时在北大学习的毛润之。

茅盾说: 「朱德我也没见过,我只知道朱德是四川人,是个军人出身,会打仗,毛泽东倒是知道,在‘五卅’运动的时候我就知道了,1926年我在广州的时候,还和他 共事 ,人人都叫他润之,他还是我的顶头上司!」

鲁迅这一听,马上直起身来,对茅盾问东问西的。茅盾便把自己知道的毛泽东的为人和在国民党当代理宣传部长的事情都说了。鲁迅听得入神,摇头感叹: 「过去我只说润之是个白面书生,想不到现在指挥千军万马!」

茅盾说: 「你有所不知,毛泽东是共产党里的大学问家,博闻强记,谈笑风生,他的夫人叫杨开慧,很腼腆。」

鲁迅打断茅盾的话:「不知道他有多大岁数了?」

茅盾想了想说:「大概比我大两三岁吧。」

这么一说,鲁迅就更加感叹了: 「过去只听说润之搞过农民运动,想不到还是个学者。」

鲁迅对毛泽东的这番评价,是打心底里佩服的。虽然见不上面,但是鲁迅一直在用笔和军阀作斗争,1933年,在蔡元培的邀请下,鲁迅加入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推举为执行委员。

这个联盟的发起人还有宋庆龄,当时蒋介石在国内到处杀害共产党人,还曾派人暗杀宋庆龄,为了争取人民权利,反对国民党当局的专制统治,宋庆龄决定成立这个盟会,通过发表言论来抗击国民党。

不料当时蒋介石派人暗杀了盟会成员 杨杏佛 ,鲁迅十分悲伤,他不顾生命危险,写下了纪念杨杏佛的诗句: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当时蔡元培曾邀请鲁迅去宋庆龄的府邸,鲁迅悲痛地发言,希望毛泽东的长征可以胜利,鲁迅作为一个作家,他的生命安危也经受着极大的考验。

1936年2月,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做客鲁迅家,当时史沫特莱打算去延安采访学习,他告诉鲁迅说: 「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已经胜利结束了长征。」

鲁迅得知后,马上动笔给毛泽东写信,并希望史沫特莱带给毛泽东。鲁迅在信中写道:

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国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全中国民众期待着你们更大的胜利,全中国民众正在努力奋斗,为你们的后盾,为你们的声援,你们每一步前进,将遇到热烈的拥护和欢迎。

远在陕北的毛泽东收到鲁迅的信(电报)后,十分高兴,他希望作家冯雪峰回上海的时候,给鲁迅捎去春天的祝福。

冯雪峰成为了鲁迅和毛泽东的桥梁

自从毛泽东让冯雪峰给鲁迅回信,他就潜移默化地成为了二人沟通的桥梁,并希望冯雪峰把陕北的一切,包括长征上经历的一切都讲给鲁迅听,因为这是一个作家创作的源泉。

当冯雪峰把这一切告诉鲁迅的时候,鲁迅十分激动,日后冯雪峰这样回忆,他说: 「我和鲁迅谈到了毛泽东,他横躺在床上一会坐起来,一会躺下,后来脸上洋溢着微笑,不一会想说什么,又没有说,然后怡然自得地,好像忘我地,说着什么。」

从冯雪峰的回忆中看,当鲁迅听到毛泽东的名字以及故事,反应是很大的,无数的词汇交织在他的脑海,敬佩,伟大,作家,诗人,领袖等等。

不久,冯雪峰要返回延安,鲁迅在他临走前,特地去买了一只很大的金华火腿,因为陕北缺衣少粮,这也是鲁迅的一份心意。多年后,冯雪峰也证实了这点,他说:

「当时鲁迅还交给我两本刚出版的瞿秋白的文集【海上述林】,鲁迅特别交代,一本送给毛泽东,一本送给周恩来。」

毛泽东是个特别重感情的人,当时冯雪峰回到延安,毛泽东专门找到冯雪峰聊天,看到鲁迅的礼物更是感慨万千。毛泽东说:「今天我们不聊别的,就聊鲁迅。」

那天,毛泽东遗憾地对冯雪峰说: 「五四运动时期,弄文学的人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还有很多人,就是没有见过鲁迅!」 这句话,充满着无数的遗憾。

冯雪峰告诉毛泽东,有一个日本人说,中国只有两个人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鲁迅,半个是毛泽东。毛泽东听完后哈哈大笑,然后严肃地说:「这个日本人不简单啊,他说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

冯雪峰听完这句话沉默了很久很久,毛泽东一直在读鲁迅的作品,从散文到诗歌,再到小说,毛泽东是真的读懂了鲁迅。毛泽东说:「我很早就读过鲁迅的作品,从【狂人日记】到【阿Q正传】,我都读过,阿Q是个落后的农民,缺点很多,但他要求革命,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我建议我们共产党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但是因为陕北条件艰苦,很难买到这本书了,毛泽东很想再读一遍。冯雪峰默默记下了毛主席的这个愿望。

这次谈话结束的时候,冯雪峰告诉毛泽东,我把你写的诗词给鲁迅看了,鲁迅就说很有气概!毛泽东再次哈哈大笑。

鲁迅逝世,毛泽东委托冯雪峰去主持治丧工作

鲁迅其实也很想见见毛泽东,但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这年(1936年),鲁迅刚过完55岁生日,肩及肋骨皆出现剧痛,在写完【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后,鲁迅多次感到气喘不止。

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鲁迅先生病逝。

毛泽东得知这个消息,马上委托冯雪峰去主持鲁迅的治丧工作,而悼念鲁迅的活动便成为了「一二九学生运动」以后又一次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在治丧委员会的名单上,冯雪峰特意把毛泽东的名字写了上去,在这份治丧委员会的名单上,毛泽东是唯一一个没有见过鲁迅的人,这也是第一次公开性地把鲁迅和毛泽东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另一边,毛泽东在延安也进行了大量的追悼鲁迅的活动,还用鲁迅的名字创办了3个学院,即 鲁迅图书馆、鲁迅师范学校和鲁迅艺术学院。 在纪念大会上,毛泽东公开演讲说: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不仅如此,毛泽东多次号召党内干部阅读鲁迅的作品,尤其是毛泽东最喜欢的【阿Q正传】。当然,对于毛泽东本人而言,他也是非常喜欢毛泽东的作品的。

毛泽东:把鲁迅的小说给我捎过来

众所周知,毛泽东一直嗜爱读书,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工作人员,对毛泽东的卧室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张木板床,因为毛主席的床是经过特殊改造的,一半放书一半睡觉,其中最显眼的,除了那一本被毛主席翻了很多遍的【资治通鉴】,就是鲁迅的作品。

毛泽东读鲁迅的作品,不挑食,鲁迅的诗词散文和小说,毛主席都喜欢看。前文提到的【阿Q正传】就是毛主席钟爱的小说之一。

1966年,毛主席到外地出差,平时去外地视察有个习惯,就是让工作人员把床头的书都带走,到了一个地方,原封不动地放在床头,继续读。但是那次毛主席突然想起来忘记那一本书了。

对此他专门给北京打回去电话,告诉工作人员说: 鲁迅的那本小说【小小十年】给我捎过来。 毛主席看完这本书后,又打回去电话说,把鲁迅的全套的那个单行本(共25册)拿过来。

实际上出差在外,在当地重新买一本更为方便,但毛主席看过的书都会做批注,他更不想花冤枉钱。当然,除了鲁迅的小说,毛主席还喜欢鲁迅的诗词。

鲁迅是个作家,也是个小说家,他的一生诗词作品很少,所有诗词加起来不到80首,但是他的诗和小说一样,都是非常有战斗性、非常有深刻含义的,甚至说在中国的诗歌史上都是独树一帜的。

翻开毛泽东批阅过的鲁迅著作就会发现,收录在1938年的,我国第一次出版的【鲁迅全集】第七卷中,有鲁迅的一部分新诗和旧体诗,毛泽东都潜心阅读过,甚至在上面做了很多批注。

据工作人员张玉凤回忆,毛泽东不仅喜欢读鲁迅的诗歌,还可以轻松地背诵下来。1965年,毛泽东在 陈毅 的一封信中就说: 李贺的诗很值得一读,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鲁迅诗句中的‘秋门’就是来源李贺的诗句。

毛主席到了晚年,就更喜欢鲁迅的作品了,1975年,为毛泽东做眼睛手术的医生唐由之曾回忆,当时毛主席问:你叫什么?当毛主席听到「由之」二字的时候,马上就想起来了我们前文提到的那首,鲁迅为杨杏佛写的悼亡诗: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在唐由之大夫的要求下,毛主席亲手把这首诗写在了白纸上,赠送给了唐由之,这也成为了唐大夫永久的纪念。

直到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在他的卧室床边,他的桌子上,书架上,还依然摆放着鲁迅的作品,床上的那几本,有的还是翻开放着的,有的是在某一页折着一个角,有的地方还画着圈。

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里,毛主席曾书写过很多次鲁迅的诗作,但遗憾的是很多都没有保存下来。

从毛主席书写鲁迅的作品中看,字里行间都可以体现出毛主席对鲁迅先生的敬意,也闪烁着中华民族两个伟人之间紧紧相通的赤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