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60年代初,3000名上海儿童被送到内蒙古,周总理:务必将他们养活

2024-07-27历史

1960 年的某一天,内蒙古的一所保育院来了一批特别的客人:是一群来自上海的孩子,多数也就两三岁,一个个都面黄肌瘦的,明显营养不良。没过多久,陆续有牧民骑马或者赶车到保育院,把手续核实完,牧民们就开开心心地领着一个孩子走了。打那以后,这些来自上海的孤儿有了新的家跟父母,这一特殊群体还有个统一的叫法——「国家的孩子」。

上海跟内蒙古,这两个在地理位置和气质方面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实际上有着不浅的缘分,把这两地连起来的,是最为朴素的爱。

在上世纪 60 年代初,咱们国家进入了长达三年的艰难时期,差不多全国各个地方都存在粮食不够的难题。老一辈的人或许对当年挨饿的情况还有记忆,树皮、草根乃至老鼠都被人们给吃得一点不剩。也许有人认为,江南那块地方比较富有,气候也不错,粮食短缺的问题应该能轻一点,可实际情况是,江浙一带人特别多,当年还连着出现了水灾、旱灾、虫灾这些自然灾害,粮食产量降低,灾情更严重了。

成年人相对结实些,就算天天吃不饱也能撑一阵子,可年幼的孩子就不行了。孩子身子弱、免疫力低,还正在长个儿呢,父母急得不行,可就是找不着多余的粮食,总不能干瞅着孩子饿死呀。没办法,好多家庭就偷偷把孩子送去上海的孤儿院了,盼着大城市能有多余的粮食救救孩子。

不过上海的情况也没好到哪儿去,上海可不是农业发展好的地儿,在 1960 年中央发出的【关于为京津沪和辽宁调运粮食的紧急指示】里有说:京津沪这三个大城市的存粮情况是:北京能撑 7 天,天津能撑 10 天,上海呢,压根没库存。

因为食物极度短缺,孤儿们每顿饭都吃不饱,有的孩子还因长期营养不良得了其他病,情况严重的甚至会没命。看着孩子们饿哭,孤儿院的工作人员心里特别不好受,只好向妇联求救。

当时主管妇女儿童工作的是朱德的夫人康克清,她知晓这情况后特别心疼,可全国粮食短缺的状况短期内又没法改变,孩子们可没法等那么长时间。

没多久,在一场全国性的会议中,康克清碰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乌兰夫。要说能给人体补充能量的食物,肉、蛋、奶最管用,困难的时候肉和蛋特别稀罕,不过草原上牛奶的产量估计相对受影响小些,所以康克清就琢磨,可以让内蒙古给上海支援一批奶粉。

康克清提出请求后,乌兰夫立马就答应了。可是,那时内蒙古方方面面都挺困难的,好多奶粉厂都停产了,就算当下马上投入生产,产量也不多,满足不了那么多孩子的需要。

当乌兰夫正犯愁的时候,内蒙古党委副书记吉雅泰提出:「一车皮奶粉能起啥作用,能撑多久啊?还不如把那些孤儿接到内蒙古,让草原牧民来抚养。」

听到这个提议,乌兰夫认为能行,便去找康克清和周总理商量。后来在批复里,乌兰夫郑重写下:「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周总理也认为这主意不错。就这样,从 1960 年到 1963 年,大概 3000 名上海孤儿坐着火车被送到了内蒙古,这便是「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事儿。

在往北去的列车上,这些瘦巴巴、脸色差的孩子根本不清楚自己要去啥地方。他们年纪太小啦,大多数都还没到能记事的时候。稍微大点儿的孩子能坐在座位上,可好多婴儿只能被包起来放在篮子里头。就这么一路晃晃悠悠的,这些孩子横跨了半个中国,到了草原上。

由于老是吃不饱,好多孩子体质特别弱,大家怕他们会水土不服啥的,所以到了内蒙古,孩子们先被一块儿安排在保育站里,适应一阵子。这时候,为了能让孩子早点好,内蒙古专门批下来一批「特供」食物,在那个挨饿的年头,这些东西简直就是从牙缝里抠出来的,太不容易了。在大伙的细心照顾下,大部分孩子身体好了,只有个别很小的孩子没挺过来。

与此同时,在整个内蒙古,大家都晓得来了一群从上海来的孩子,还给这伙孩子起了个称呼,叫「国家的孩子」。

听说这些孩子能被领养,牧民们心里可期待了,但是要领养孩子有个硬性要求,就是家里得有奶牛。那时候内蒙古粮食也少,不过有奶牛就能让家里一直有牛奶,能给孩子们补营养。

牧民并非每家每户都有奶牛,可有些牧民为了能给孩子们一个新的家,把家里的马和羊卖了,去买奶牛;还有牧民老妈妈,把自己陪嫁的首饰卖了去买奶牛……这些善良、质朴的牧民,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尽全力给孩子们一个新的家庭。

等到能来领走孩子的通知一到,牧民们就骑着马、赶着车,跑了好几百里路到保育站,把孩子接回自家的蒙古包。

在新家庭中,牧民们把领养来的孩子当成亲生的,从不提领养这回事,所以大多数孩子根本不清楚自己的身世,好多人都是成年以后才晓得当年的情况。

在缺吃少穿的艰苦岁月中,全心全意抚养一个跟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孩子,这样的大爱让人打心眼里敬佩。

2019 年,77 岁的都贵玛荣获了「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草原最美母亲」。为啥这么叫呢?是因为当年还没到 20 岁的都贵玛养育了 28 个「国家孩子」。

1960 年,内蒙古四王子旗要接收上海孤儿,就在镇上弄了个临时保育院。18 岁的都贵玛知道这事后,马上就报名去当保育员。那时候她年纪小,没结婚,也没养孩子的经验,不过都贵玛读过书,做事又认真,所以就被选上了。

都贵玛之所以踊跃报名,那是因为她自己也是双亲早早没了的孤儿,是姨妈将她抚养长大的,她明白没妈的孩子有多惨。都贵玛把家里的羊群交给生产队,安顿好姨妈,便去保育院干活了。

这些南方的娃,最大的才 5 岁,最小的才 8 个月,还由于营养不良,身子都特别虚弱。都贵玛看到这些孩子,心都紧了。她跟另一个保育员一块儿,天天给孩子们洗衣服做饭,教他们唱歌,跟他们一块做游戏……没过多长时间,孩子们跟都贵玛就亲近起来了。

一开始,都贵玛只把当保育员当成一份活儿,可某天,有个孩子跑过来小声叫了她一声「妈妈」,这一下把都贵玛的心给打动了。

休养了 4 个月之后,都贵玛领着 28 个孩子回到了牧区的保育院,好让他们逐步适应这儿的气候与饮食。

牧区的条件很差,保育院也特别简陋,就只有一顶蒙古包。晚上的时候,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孩子,都贵玛会把孩子们的床摆成一个圆形,她自己睡在中间,如此一来,不管哪个孩子醒了,她都能马上知道。

小孩子经常头疼发烧,难受得直哭。每到这种时候,都贵玛总是先轻轻地抱着孩子安抚,等孩子不哭了,她就骑上马去找医生。就这么着,都贵玛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无眠的夜晚。

精心照料了大半年,28 个孩子全都健健康康的,能被领养啦。相处了这么长时间,都贵玛早就把孩子们当成自己亲生的了。都贵玛心里不踏实,每个领养家庭她都会提前悄悄去瞅瞅,觉着这家人品行好,都贵玛才肯把孩子交给他们。

28 个孩子被领养走之后,都贵玛常常去看望他们。等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依旧把都贵玛当成另一个「额吉」。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孩子们都长成大人了,他们当中,有的当教师,有的做警察,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牧民。不管工作有多忙,孩子们都会找时间去看都贵玛。

就因为一个善念,都贵玛成了 28 个孩子的「妈」。在草原上,像都贵玛这般无私又善良的爹妈多得是,他们用毫无保留的爱和宽广的胸怀,给这些孤儿一个温暖的家,唱响了一曲跨越地域、民族还有血缘的大爱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