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生活

广州生命传记线下工作坊回顾

2024-01-13生活

2023年9月15日~17日在广州帽峰山的生命传记线下工作坊已经结束一周了,时间的流逝,让当时高涨的气氛渐渐趋于平静,此时,也许正是回顾的好时机。我不是一个总喜欢沉迷于过去的人,不过当一些新的实践结束时,我还是力图尽可能客观地进行回顾,这样才会觉得做到了有始有终。

最初将地点决定在帽峰山,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真的就是直觉。记得当时在做线下生命传记工作坊招募文时,不知为何,杭州和广州就冒了出来。如果说杭州还是因为小助手生活在杭州,在寻找场地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的话,广州则完全是凭感觉,没什么把握,就在招募文中写下了这两个地点。

说真的,对于广州,我完全不了解,没有区域概念。虽然曾在五年前造访过广州,那时也仅仅是在帽峰山待了几天就离开了广州。还记得当时带着两个儿子在广州火车站要搭乘去深圳的高铁时,两个孩子不解地问我「妈妈,不是到了广州就要吃饮茶吗?我们吃到了吗?没吃就要离开了吗…」(饮茶是日语中关于广式早茶的说法)。那次,真的连广式早茶都没吃,从白云机场到帽峰山,从帽峰山到广州火车站,这就是我们的广州行。当然对于广州,我仅仅知道的就是帽峰山。那里有一所华德福学校,和帽峰山结缘,也是因为2015年亚洲华德福教师大会在日本举行时,位于帽峰山的华德福学校有很多老师来到日本,在日本结识了国内同行。特别是其中的一位书法老师,不知为何,短短地在日本的会议期间,我们之间就建立起来有些非凡的友谊,也是因为这位老师的邀请,2017年元旦,我带着孩子们来到帽峰山与友人相会。之后我们又在2017年在成都举行的亚华会上见面,就是这样平淡如水却又细水长流式的友情,居然在我们相识的八年后,广州的线下工作坊得以在帽峰山的这位朋友的书法工作室举办。‍

不知天时地利人和是什么状态,不过关于广州工作坊,我自己觉得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工作坊结束一周,现在回想,还是有那么多小奇迹,小巧合。如果用「运气」来说明,当然也可以,但是对我来说,好像超越了运气,而是有些什么样的超越我们理性的存在推动了这次工作坊的举办。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广州工作坊的不确定性曾几度让我和小助手绝望,觉得成行的难度太大。最早是人数迟迟不见增加,接下去,人数上升了,以为要满员了,一阵欣喜,下一个瞬间,突然有人又退出了。直到工作坊前一天人数还呈变动状态,即使如此,当工作坊在9月15号真正开启时,居然正好达到理想的招募名额~20位!就是这么神奇!同时书法工作室「见山堂」的堂主也不无吃惊的告诉我们,工作室里的桌子、椅子和我们的人数完全一致,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前一天我来到了帽峰山,到达见山堂时,天色已晚。即使如此,一进到那个空间,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已经提前看到了照片,总之,那个瞬间,我仿佛感到那个空间是在为我们祝福的,我们是被欢迎的。实在感恩堂主和小助手一天的操劳,出现在我面前的会场已经完美无缺了。

到达民宿时,正是几年前和孩子们住过的地方。实感亲切,仿佛有种回家的感觉。甚至还能想起当时还是小学生的两个孩子在那个空间中玩耍的模样。想着第二天就要开始的三天工作坊,我告诉自己,需要好好休息。即使如此,还是把大家的名字看了又看。说真的,这次对我来说,比杭州工作坊有一点小挑战的状况是,大部分参加的伙伴都和我是初次见面。作为华德福学校的老师,每次接一年级的班级时,我非常用心做的一件事就是在开学前把每个孩子的名字记住。依靠的只有孩子们的照片,所以反复盯着入学申请书中孩子的照片,再加上名字,把每个孩子都浮现在眼前。这么多年,每年一年级的第一次汉语课,当孩子们听到我叫他们的名字时,不知道有多吃惊、多开心。这样的习惯,让我在和很多未谋面的朋友见面时都会使用,尽量能浮现出对方的样子。但无奈,这次当然没有大家的照片,只能通过人名来链接,即使这样,我还是把二十位朋友的名字都记住,只等第二天对号入座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朋友都陌生,其实也有几位虽然感觉很熟,但真正见面却是第一次的伙伴们。带着期待,我入睡,希望第二天能早起,早点去见山堂等待、迎接大家的到来。‍

工作坊的第一天,9月15日的清晨,拉开窗帘,看到雾蒙蒙的阴雨中的帽峰山呈现在面前。这样的景致好惬意,顿时满满的幸福感。虽然天公好似不做美,但想想看,九月中旬的广州,如果晴空万里的话,那得多热啊。这么想来,这带来凉爽的雨天,真的应该感谢。

由于还不熟悉见山堂的位置,第一天拜托堂主带我去了会场。会场其实在前一天就已经布置好了,不过当我们希望和空间建立起联系时,做些看似无用的清洁、对物品投入一些关注都是非常好的方法。对我来说,工作坊的三天,每个清晨为鲜花换水、修剪、扫地,重新把椅子一把一把地摆放,这些都是我与见山堂建立良好关系的「仪式感」。不知为什么,摆在见山堂的鲜花,特别有生命力,似乎能感受到一枝枝花的鲜活流动的以太体。当把「活」做完后,我会静下心来,一个人静静地换上优律司美的舞鞋,来到我们工作坊的会场,环视四周,找到一个适合的地方,用优律司美净化空间。我的优律司美的老师总是这样说,「当我们做优律司美时,地球、宇宙是欢欣雀跃的!」不知为何,这句话总是回想在我脑海中,也是我每来到新的空间时,总会做的事。我想大家也一定赞同,其实语言也是非常有力量的,比如haleyluya。第一天在大家到来之前,我在见山堂的工作坊会场中,一共做了七次。‍

第一天考虑到大家可能会远道而来,因此开始时间定为十点。之后便是整理心情,静待大家来临。第一位到达会场的是Connie,虽然真的是素昧平生,在此次相见前,仅仅知道是一位佛山的朋友介绍而来的。不得不提提佛山的女孩,其实如果说有多深的交往,也并不是。但是几年前周五晚上的读书会时,她会时不时光临,交集就一点,但人和人的缘份,怎么说呢,好像和时间、空间都没什么关系,虽然我们很少联系,但能感受到她对我的信赖和认可,而我也在朋友圈关注着她。这次也许因为广州招募的困难,没想到又暗中帮助了我。因为那个可爱的女孩,让我和Connie有了相识的缘分。虽然没能和Connie来个深情的拥抱,这和她身上散发着成熟女性气质有关吧,气场太大,压住了我。不过我们竟无障碍地沟通起来,Connie敞开地告诉我她的现状,包括对孩子教育问题的思考,不知为什么,进入她的话题中,佩服她作为妈妈的智慧和勇气,我竟被感动,有些泪目。现在还有多少孩子能被父母这样理解啊…在Connie的真诚中,我忘记了小紧张,之后几位曾经因为线上工作坊相识的老朋友到来,自然不必说,哈哈,我当然能完美地认出大家,非常自然地张开双臂与大家紧紧相拥。

直到带着草帽的她来到时,不知怎么感到她的沉重、疲惫,我有些心疼,那份感情是不是也传递了过去,她也激动地迎上来,哈哈,现在我可是敢说了啊,太激动地要和我说话,哈哈,喷了我一脸…但太亲切了,也是我特别惦记的人,总算把她强行拉到了广州,也总算让我可以好好抱抱这个停不下来的「强迫症孩子」了。有时,只能采取这样强行的方式让励志的孩子们停下来。不知道放下工作,放下家庭,四天来到广州,对她是不是有很深的不安,甚至是恐惧,不过,这次经历,也许能让她敢去选择停下来呢…

应该说与每一位朋友的相遇,对我来说都是那么自然发生,让我不知所措,要我需要思考的情节完全没有出现。当大家出现在见山堂时,我所打开的只有我的意志will和我的心魂soul。也许大家不相信,同时我也要强调,我根本没有特殊的超能力,但是当名字和本人对上号时,我的感觉是「对,你就该是这个名字,好合适啊」。不知这是否与我花了很多时间和大家的名字建立联系有关系。

铺垫实在太长了,说说正题的工作坊吧。也许有的朋友对生命传记工作坊比较陌生,简单说,这是一个聚焦自己人生过往的工作坊。不管工作坊的内容设置如何,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自己的人生!通过有意识地回顾自己走过的路,试图探索自己的生命轨迹、自己的生命使命。而此次线下工作坊,由于三天两夜的时间限制,我们一共做了五个workshop。涉及到从出生到28岁的四个生命阶段和现在当前自己的状况。这个部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同时又是最难客观面对的生命部分。一方面我们的人生的基调、土壤都是在这些人生阶段被奠定,另一方面,由于太久远,很多记忆我们都无法肯定到底是事实还是仅仅是一种被成年人洗脑的印象?此外,特别是童年的记忆,往往比起发生的客观事件,我们更多地被情绪所包裹,呈现出来的往往仅是我们翻滚的情绪。虽然有困难,有难度,但我们的人生,不得不追本溯源,要回到我们的古老记忆中。

为了热身,也为了让大家更容易建立起联系,在简短的自我介绍后,这次让大家从我准备的卡片中挑选一张与目前的自己最合适的,或让自己心动的。即使是这个过程,也能看出每位朋友的个性。有的朋友迅速地、没有什么纠结就选好了卡,而有的朋友则是走来走去、仔细端详、拿起又放下,直到与自己心仪的卡相遇。这个部分是做了一些调整的,因为有两位朋友上午无法参加,另外就是很多朋友对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还是有些障碍的,为了降低大家的心理负担,这次采用了卡片的方式。没想到,在分享中,大家的洞见超过了我的想象。

而与第一个七年期(0~7岁)工作时,有些状况出现了。明明我给大家的是「积极、明亮」的主题,但不知为何,即使是这样的画面,在三轮分享的第二轮时,很多朋友的表情都暗淡下来,有的朋友甚至有些哽咽,有的则泪流满面…这是在做第一个七年期的工作坊时经常会出现的现象。但是我的使命,不是强行扭转会场的气氛,或者说什么抚慰大家,仅仅是聆听,进入大家的生命故事,允许大家沉浸在自己现在涌现出的情绪中。带着儿时的剪不断理还乱的记忆,有些朋友带着些消化不良的感觉结束了下午的时间。还好,有美味的晚餐等待着我们,还好,大家彼此之间有很多日常可以相互分享,就这样迎来了夜晚的时间。

虽然给了大家一些理论知识,但那个晚上,最重要的,想传达给大家的是睡眠对我们的意义。特别是在做了生命传记工作坊后,睡眠的时间,能帮助我们继续在灵性世界将内容净化、升华。也许因为是第一天的缘故,感觉大家的状态还是不错的,没有特别强烈的疲劳感。第一天的工作坊就结束了。‍

第二天,我们是从回顾开始新一天的。对自己从梦境中清醒时的感受的回顾开始,接下来又回顾前一天的两幅作品(一张卡片、一张自己的第一个七年期的画作)。仅仅是一个晚上的时间,居然有些朋友就已经开始对昨天的作品有了新的视角,对自己的生命的一个小片段有了新的解读。这种逐渐清晰、逐渐靠自己的力量去揭开自己生命之谜的过程,真的是非常重要、宝贵的。我们已经越来越不相信自己,希望有什么高人、超人为我们指点迷津,解读我们的命运。事实上,八年的生命传记工作坊的经历让我越来越明白,没有谁能比自己更明白我们自己的,知道我们命运红线的人,其实只有我们自己。

第二天我们继续探索自己的第二、第三个七年期,即7~14岁和14~21岁。这两个生命阶段,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有非常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记忆的阶段。想找个记忆画面并不难,反而选哪个场景成为困难。因为很多记忆的客观部分都非常清晰,因此很多朋友很容易地发现了自己成长的模式,也理解了当时的那些经历对现在的自己意味着什么。第一次参加生命传记工作坊的朋友也渐渐开始适应这样的方式,特别是在这一天,大家尝试了两种不同的艺术方式,绘画和粘土塑形。为每位朋友都准备了一公斤粘土,会场一片寂静,大家随着手和粘土越来越彼此相融时,能感觉到,大家回到了做孩子的那个时代。那一天诞生了很多杰作,书法工作室的见山堂由于粘土作品的点缀,仿佛成了一个陶泥工作间。

第二天的晚上,把人生的生命曲线及我们涉及到的几个七年期在生命阶段中的意义、定位给大家介绍了一下。这一天大家的体力应该达到了极限。我的一个多小时的理论轰炸,肯定让大家越发疲惫。‍

第三天,最后一天如期而至,「哇,居然已经是第三天了!」、「工作坊今天就要结束了!」…和大家的感受一样,我也是充满了恋恋不舍。workshop只剩下此次最后的人生第四个七年期(21~28岁)了。这个阶段应该是我们人生中阅历最广、交际也最广的时代。找一个记忆场景完全没有困难。大家更加容易进入了,由于三天的相处,彼此的关系更近了,分享时大家的表情更舒缓、放松了。甚至从有的小组中传来笑声。好像大家对待自己的生命过往也渐渐轻盈了起来。

五个workshop结束了,第三天下午的时间,刻意安排了一个让大家打开自己内心的色粉画时间。色彩其实是我们心魂状态的呈现,通过色彩,我们最容易让自己的内心放松打开。三天的工作坊,特别是有的朋友去和一些「灰色记忆」工作时,内心留下的小郁结,正可以通过色粉画放下。和我的预期完全一样,会场又再次沉寂,大家投入地在卡片上铺开自己的色彩,三原色中,由于交汇又有新的色彩出现。虽然我没有说,不知大家是否感受到了,其实色彩和色彩的相遇,不就和我们人与人的相遇一致吗?我们怎么通过和带着自己色彩的他人,一起创造出新的色彩呢。‍

到这里为止,不知大家会不会觉得这三天工作坊已经够「超值」了,事实上,最高潮的部分是在色粉画之后。当大家把自己的三天的五幅作品一字排开时,整个会场的气氛变了!大家也不禁「哇!」发出了惊叹之声。是的,太壮观了,不仅我们自己的生命之河出现在了我们面前,同时还有其他众多的生命之河在与自己结伴而行,也在按着各自的速度、节奏流淌着…这样的场面经历过多次,但每次还是会感动。

在最后的对自己五幅作品回顾后,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生命之河做了一个当前的定义。当然,没有什么会固定不变,暂且给我们的生命之河起个名字。

最后的最后,会场的中央出现了一个小圆。这是此次工作坊最后的环节,彼此互赠礼物。虽然大家是无知无觉的,我们每一位都收获了一份宝贵的言语的礼物。一定不是偶然,一定是一份大礼!

实在没想到这篇文章写得如此冗长,罗嗦,即使如此,还是无法把当时的气氛传递出来。在结束时,很多朋友表达了对我的感谢,其实我是这样想的,那时这样对大家说,现在仍然想对大家说「生命从来都是双向的,彼此的。如果我真的滋养了大家,那么同样我的生命也被大家滋养着。生命只能靠生命滋养,只能靠生命影响!」

以这篇文章表达我对为广州站的成行给予支持的一切存在的深深的谢意。感恩无限!‍

作者/ 淼抒

70后,出生成长于山西太原。

18年的太原生活在毕业于太原五中时结束。复旦大学的四年和在上海工作的一年,有了五年的上海印象。24岁开启了在日本的生活,转眼间竟二十余年已逝。

两个在华德福学校上学的儿子的妈妈。老大处于青春期,老二则等候在青春期的门槛前。在孩子们成长中,接触到华德福教育,目前为日本华德福学校教师。

喜欢一切和自然有关的事物,理念,思想。

教育上选择华德福理念,健康上信奉自然疗法,饮食上实践糙米素食。

喜欢占星术,生活中的仪式感,关注个人成长,对神秘的大自然充满敬畏。

和孩子们游走在世界各地,深山密林。通过孩子的成长不断思索教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