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育儿

夜读 | 孩子在外总是报喜不报忧?理由很充分,父母都看看

2024-09-17育儿

"

善意的谎言背后,有无奈,也有深沉的爱。

"

作者:子不语

转载自读者(ID:duzheweixin)

早高峰的地铁上,被挤得窒息狼狈;

租房子遇到黑中介骗房租,被迫搬家,欲哭无泪;

卷入职场上的勾心斗角局面,却又被迫背锅,委屈无处诉说;

又加班到很晚,搭上空荡的地铁已经是末班……

纵然生活百般困难,接到远方父母的问候电话时,还是会习惯性地回复一句「我挺好的」。

每一个身在异乡的孩子,早就学会了言不由衷,报喜不报忧。

而这善意的谎言背后,有无奈,也有深沉的爱。

害怕让父母失望

娃小时候「鸡娃」,娃长大了「比娃」。

攀比行为的背后,是许多父母在亲戚朋友面前不能丢的「面子」。

而这所谓的面子,也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背负了太多心理压力。

他们害怕父母失望,不敢正视失败,遇到困难,习惯性选择隐瞒,失去了报忧的勇气。

父母过高的期望,让他们只想逃离;很少被夸奖的孩子,也对父母失去了信任。

为了避免被指责和批评,敏感又脆弱的他们选择报喜不报忧。表面上粉饰太平,同时,也掩盖了潜在的生活隐患。

以爱之名让孩子不堪重负,正是不少父母的问题所在。

不想让父母担心

网上有一个话题讨论:「在外过得不好要不要告诉父母?」

高赞回答是:「把痛苦说给父母听只会得到双倍的痛苦。」

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跟父母报忧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让他们徒增烦恼。因此,大多数成年人选择戴上面具,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欢笑挂在脸上。

每个出门在外的年轻人都学会了粉饰太平,学会了对家人报喜不报忧,经常用一句「我很好」来宽慰父母。

很多时候我们跟父母的相处模式就是这样,分享幸福,可以让幸福加倍。但是痛苦不是,痛苦只要父母听到,对子女来说就是双倍的痛苦。

生活中的苦不会因为你的倾诉而变得简单,传递的焦虑跟失落却是双份的。

既然多说无益,不如避而不谈,彼此的心理负担都能少一点。

良性沟通是维系亲情的桥梁

很多时候,在孩子报喜不报忧的时候,父母也瞒着孩子,变得越来越「懂事」:摔倒了自己在家默默养伤,生病了瞒着孩子住院……

他们尽量不麻烦孩子,但当孩子从别人口中得知真实情况后,往往会更加自责和愧疚。

孩子和父母都在用自以为是的方式保护对方,各自扛下生活的重担,留给对方的只有表面的笑脸。

有些沉默,看似是不想打扰,实际是感情的冷却。

生而为人,我们需要被理解,被关爱。而真正爱你的人更愿意看到你倾诉烦恼之后快活的样子,而不是一个人默默承受所有。

既然家是港湾,那我们就应该试着敞开心扉,改变和父母的相处方式。亲情最需要彼此信任,良性沟通,彼此支撑。

比如说,我们可以做有松弛感的父母,不强加期待,给足安全感。树有树的长法,花有花的花期,儿女有儿女的生命轨迹。父母只需提供成长需要的土壤,或许他们会给你更大的惊喜。

另外,包容理解少不了。尝试非暴力沟通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就是不会好好说话,内心关心彼此,说出口的话却总是让人寒心。词不达意的表达,往往会对亲情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不义富多扰,家和贫也足。即便是最亲近的人,也要合理发泄负面情绪,多点包容理解,少点语言暴力。

家人之间最好的相处,不翻旧账,好好说话,才能亲密无间。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每个家庭的相处方式千差万别,但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是相同的。

互相报喜不报忧的出发点是好的,用善意、温暖守护对方,以爱的名义营造其乐融融的假象,转过身后各自孤独地舔舐伤口、处理难题。

但更希望的是,家人之间能好好沟通,抱团取暖,报喜也报忧,喜乐能同担。

综合:作者子不语,转载自读者(ID:duzheweixin)

统筹:赵翔

图片:物道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