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育儿

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很容易把孩子带坏的10件小事

2024-09-17育儿

俗话说得好:「养不教,父之过。」作为家长,我们总希望把最好的都给孩子,殚精竭虑地为他们创造一个完美的成长环境。可是,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因素——父母自身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今天,就让我这个过来人跟大家聊聊,那些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很容易把孩子带坏的10件小事。

1. 爸爸一回家就瘫在沙发上玩手机

现在的孩子可不管你是工作多辛苦,在他眼里,你就是他的标杆、榜样。试想,你成天抱着手机刷微博、看视频,还指望孩子能自觉地学习、远离手机?这不是异想天开吗?

记得我家小孩刚上小学那会儿,我每天下班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瘫在沙发上,掏出手机开始刷各种娱乐八卦。没多久,我就发现儿子也变得机不离手,一放学就窝在房间里玩游戏、看动画片。我头疼不已,狠狠数落他,可他却理直气壮地说:「你不也总玩手机吗?凭什么不让我玩?」一席话,让我顿时语塞,也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自己身上。

从那以后,我下定决心改掉手机瘾,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放下手机,主动跟孩子聊聊学校的趣事,或者陪他一起做游戏、看书。慢慢地,儿子玩手机的时间也减少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不少。

纠正孩子,首先要从父母做起。给孩子一个向上的力量,远比说教管用。

2. 爸爸从不分担家务

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爸爸下班回家后,从来不主动承担家务,洗衣做饭全甩给妈妈一人,自己惬意地玩手机、打游戏,仿佛自己只是个甩手掌柜。这样的爸爸,在孩子眼里可不是一个好形象。

我有个朋友家就是这样,丈夫是典型的「啃老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里的大小事一概不管。朋友没少抱怨,说自己像个保姆,整天忙得脚打后脑勺。更让她头疼的是,儿子渐渐也变得自私懒惰,从不主动帮忙做家务,还总是理直气壮地说:「爸爸不做,我凭什么要做?」眼看儿子越来越不懂事、不体贴人,朋友恨不得狠狠揍丈夫一顿出出气。

其实,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爸爸妈妈的一举一动,他都看在眼里。如果爸爸总是躺在沙发上当甩手掌柜,孩子长大了也难免会偷懒、推三阻四。久而久之,孩子的责任感、主动性就这样被磨没了。

作为父亲,不妨主动承担起家务,跟孩子一起分工合作,给他树立一个勤劳、有担当的好榜样。我相信,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变得更懂事、更有责任心。

3. 妈妈经常抱怨

除了亲力亲为的榜样,父母的心态也非常重要。很多妈妈为了家庭、孩子操碎了心,时不时就会唉声叹气,抱怨生活的不易。你的负能量正源源不断地影响着孩子。

以前,我也经常跟闺蜜诉苦,抱怨自己的工作多辛苦,日子过得多不容易。渐渐地,儿子也变得爱唠叨,动不动就说「好累啊」「我不想上学」「作业太多了」之类的消极话。我这才醒悟,是自己的负面情绪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

从那以后,我学会了换位思考,遇事多往好处想,跟孩子聊天时也不再诉苦,而是跟他分享生活的快乐和感恩。慢慢地,儿子也学会了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遇到不顺心的事也能豁达乐观了。

记住,妈妈的心态决定孩子的心态。别让抱怨蒙蔽了孩子的双眼,多一份知足和感恩,孩子的世界就会多一分阳光。

4. 爸爸一言不合就发火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至关重要。父亲若是脾气暴躁,动辄破口大骂,无疑会给孩子很不好的影响。

我有个同事就是这样,只要儿子稍微做错事,他就暴跳如雷,甚至还会动手打孩子。时间久了,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怯懦,遇事只会逃避,不敢面对。更可怕的是,他也开始学爸爸发脾气、动粗,跟同学动不动就吵架打架。

你看,这种火山喷发式的教育方式,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还教会了孩子用暴力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人际关系都会受影响。

作为父亲,一定要学会控制情绪,把脾气收起来。跟孩子沟通时,要放低姿态,用平和的语气跟他讲道理。当孩子犯错时,也要给他改正的机会,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发火。

记住,父亲就是孩子的镜子,你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看世界的方式。唯有收起负面情绪,用爱与耐心呵护孩子,才能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5. 妈妈总是唠叨孩子

很多妈妈为了孩子操碎了心,生怕他学习跟不上、生活不独立,于是变成了「唠叨老妈」,动不动就数落孩子,语重心长地教育一番。

唠叨是把双刃剑,多了只会适得其反。孩子被念叨多了,不是产生逆反心理,就是渐渐麻木,充耳不闻。到头来,不仅亲子关系变差,孩子的主动性、自律性也会降低。

还是那句话,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有时候,一个安静的倾听、一个温暖的拥抱,远比说教更能打动孩子的心。不妨学着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想法,给他更多鼓励与支持,而不是一味地说教。

我觉得,妈妈跟孩子相处,不在于说了多少话,而在于说了有没有用心。唠叨多了,只会让孩子厌烦。倾听多了,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6. 父母大包大揽

现在很多家长都是「直升机父母」,什么事都要替孩子包办,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吃一点苦。这样的父母,其实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试想,孩子从小被父母惯着,什么事都不用自己动手,长大后怎么可能独立?你越包办,他就越依赖,最后只会养出一个「巨婴」。

我就见过一些所谓的「望子成龙」的父母,从孩子起床穿衣到学习玩耍,事无巨细都要插手。到头来,孩子不仅生活不能自理、学习没有主动性,就连遇到一点挫折,都承受不了,只会躲在父母的羽翼下。

过度保护只会害了孩子。父母的责任,不是包办一切,而是给他一双能飞的翅膀,让他自己去飞翔、去闯荡。路上的坎坷与磨砺,都是他成长的养分。

不如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面对困难,在挫折中学会反思,在克服中收获成长。给孩子独立的空间,才是对他最好的爱。

7. 父母经常吼孩子

生气了大声吼叫、动辄打骂,这是很多「虎妈」「狮爸」的通病。每次看到孩子调皮捣蛋,就忍不住拔高嗓门:「再吵我就揍你!」

可是,你想过没有,孩子被你这样吼多了,心里会有多自卑、多怯懦?他本该在温暖的家庭中健康成长,你却让恐惧的阴影笼罩了他。

我有个邻居就是这样,夫妻俩动不动就对儿子吼叫、责骂,甚至还会打他。时间长了,儿子变得越来越自卑敏感,不敢跟人交流,在学校也常常被欺负。

这就是吼叫教育的恶果。它不仅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灵,还会让他养成敏感、胆小的性格。更可怕的是,孩子长此以往,也会学着用吼叫来发泄情绪、解决问题。

做父母的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学会用平和的语气跟孩子说话。当孩子犯错时,要耐心教导,让他知道错在哪里,而不是一味地责骂、吼叫。

只有父母学会控制情绪,孩子才能在温暖的家庭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8. 父母爱拿孩子跟别人作比较

「你看人家小明多懂事,你怎么就不听话?」「隔壁家的孩子年年拿奖学金,你怎么学习那么差?」诸如此类的话,可谓是家长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可是,你想过没有,孩子听到这样的比较,心里该有多难受?在他眼里,自己永远比不上别人,做什么都不如人家。久而久之,他的自信心就被你一点点打败了。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妈妈为了激励女儿学习,总是拿她跟别的孩子比较。「人家都上重点高中了,你还在玩」「别人都在补习,就你在家打游戏」。时间长了,女儿的自尊心彻底被伤害,变得自卑、敏感,跟妈妈的关系也越来越僵。

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你不能拿他跟别人比,而应该多发现他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肯定。

只有让孩子感受到被认可、被欣赏,他才能树立自信,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别再把孩子放在天平上称量,而是学着用发现的眼光看他,多表扬他的优点,哪怕是一点小进步。

我坚信,只要父母多一份耐心,给孩子更多的爱与支持,他一定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绽放最美的光彩。

9. 妈妈总是让孩子「等一会儿」

「等妈妈忙完再陪你」「一会儿再跟你讲,妈妈接个电话」「改天再说,赶紧去写作业」……这些话,是不是常常挂在妈妈的嘴边?

你有没有想过,当孩子兴冲冲地跑来找你分享心事,你却敷衍地说「等会儿再说」,他该有多失望和沮丧?

可能你觉得这没什么,大人的事情总比孩子的重要。但在孩子眼里,你就是在无情地拒绝他,不愿意倾听他的心声。久而久之,他也会学着敷衍了事,遇事爱拖延,学习、生活都提不起劲。

我就深有体会。以前,每次孩子放学回家跟我诉说学校的趣事,我总是心不在焉地应付两句,让他「先去写作业」「一会儿再跟他讲」。渐渐地,儿子变得沉默寡言,遇到问题也不愿意跟我沟通了。我才意识到,是自己忽视了他的感受,让他感到了疏离。

从那以后,我学会了放下手头的事情,静下心来倾听孩子,哪怕只是陪他说几句话,给他一个拥抱。慢慢地,亲子关系变得更亲密了,儿子也愿意主动跟我分享心事了。

再忙也要给孩子一个倾诉的出口,让他感受到被重视、被爱。用心倾听,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耐心陪伴,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10. 父母自己不注重言行

我想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你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如果连大人都不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又怎能指望孩子学好?

就拿说脏话来说,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信口开河,什么「傻X」「王八蛋」脱口而出。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就学会了爆粗口。等到老师打电话来投诉,父母又气急败坏地数落孩子,殊不知罪魁祸首正是自己。

还有的父母为人处事不诚信,跟孩子承诺了的事情说话不算话。久而久之,孩子也学会了满嘴跑火车,言而无信。更有甚者,父母在外人面前夸大其词,编造谎言,美其名曰「圆谎不丢人」。试问,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如何学会诚实守信?

有句话说得好:「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自己。」做父母的,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身修养,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唯有言行合一,孩子才能耳濡目染,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

家庭教育就像播种,父母的言行举止就是那一颗颗种子,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想要收获一个阳光、自信、富有爱心的孩子,父母就要以身作则,用爱浇灌,让阳光洒满孩子的心田。这,就是教育的真谛。

声明:本文中信息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完全正确无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