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育儿

智慧——之门的钥匙

2024-08-09育儿

玩,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孩子的「智商」与「情商」是现代父母都很关注两个方面,可是,在孩子心中,或许更愿意父母培养他另外一种能力——「玩商」,即孩子对玩要的参与及收获。

玩,是打开孩子智慧之门的钥匙

每个孩子都喜欢玩具,每个孩子都爱玩游戏。父母们是否还记得自己孩提时代玩耍时的样子吗?那时,你会为得到一本新的连环画书或一样盼望已久的新玩具而欣喜若狂,同时,在兴奋异常的感觉背后,你还会发现自己有一种强烈的、想学习的喝望。

孩子通过玩耍来探索世界,汲取智慧,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学习驱动力。父母要学会鼓励孩子聪明、巧妙、愉快地玩。发展孩子的「玩商」,不仅能帮助孩子多学知识,还可使他们愉快地生活,与别人和谐相处。

心理学家塞德兹认为,在教育上最重要的是不要胡乱给孩子灌输术语和公式,而要诱导他们自由地发挥出天才潜在的智慧。而对于孩子来说,最佳的诱导方式当然是玩。

一次,小袁华独自一人在院子里玩耍。他喜欢玩「开火车」的游戏,就是把一些木块连成一串,充作车厢,他在前面拉着「车厢」冒充火车头。他做这个游戏做得很认真,不光要像火车那样发出「呜呜」和「哐哪哐哪」的声音,还要负责在到站时报站名,招呼想象中的「旅客」上下车。

这天,小袁华突然想到要增加几节车厢,使这个「火车头」能带领更长的火车。可是带钩子的小方木块都用完了,怎么办呢?小袁华想到了刚刚买回来的磁铁块,用绳子拴在最后面,刚刚合适。

他拴好一块磁铁,又拿来另一块。可是,好像突然着了魔一般,那块磁铁怎么也不肯乖乖地跟在第一块的后面。他一把它放到后面,就有一股力量将他的手弹开。小袁华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可是那两块磁铁怎么也不肯吸在一起。

小袁华呆呆地看着手中的两块磁铁,好一会儿,他忽然大叫起来:「爸爸,爸爸,快来看呀,这两块磁铁里住着两个小精灵!它们不愿意在一起。它们闹别扭了,谁也不理谁。」

袁德兹忍住笑说:「傻儿子,这可不是什么精灵,这是磁力的一个重要原理,磁铁分为正极和负极,而且‘同极相示,异板相吸’。你手上这两块磁铁都是正极,当然会因为相斥而弹开啦。」

「真的吗?」小袁华怀疑地说。

「不信?你拿那一块磁铁过来,对,就是缺了角的那块。这块磁铁是负极的,你再试试看,它们会吸到一起的。」

「真的!」小袁华觉得有趣极了,他的问题立即成串站出来了,「正极和负极是什么东西?磁铁为什么要分成正极和负极?为什么正极和负极就要吸在一起呢?」

袁德兹趁机教了他很多知识,因为这些知识都是与游戏紧密结合的,所以小袁华学习起来毫不费劲。

为了开发儿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袁德兹设计了各式各样的游戏。例如,他曾经送给儿子一个小玩具,用橡皮筋做动力可飞入空中。小袁华非常喜欢,马上就联想到它与飞机的相似之处。他照着这个玩具仿制了几个,都能成功地飞起来。小袁华正是在这个玩具的启发下,明白了飞机飞上天的原理,从而开始制作航空模型。

就是这样,通过不断地游戏和动手玩耍,小袁华打开了自己的智慧之门。当后来人们称赞他多么富有智慧时,就不知,他的智慧都是「玩」出来的啊!玩,带给孩子的益处实在太多了,不仅仅是启发孩子的智慧:

(1)通过玩耍,孩子能了解自己的周围世界。

(2)在玩耍中孩子能增长与其他人积极相处的能力,

(3)通过玩耍,孩子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关注别人,

(4)玩耍能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5)玩耍能促进双侧大脑半球——左半球和右半球的发育。

(6)在玩耍中孩子能发展其天生的好奇心, 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养其自主性。

虽然如此,对于孩子的玩耍,父母也不能放任不管,有一些事项父母必须注意:

(1)要允许孩子选择他自己的玩耍方式,允许他充分地研究和探索玩播养好品格 具,即使方法不对也不要去干涉,除非他要求,才去帮助他。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重要,死板的规定会阻碍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2)在你打算让孩子结束玩耍,转而让他吃饭、睡觉或外出的时候,要记得设法早些提醒孩子,让他有充足的时间高高兴兴地结束玩耍。这能使孩子感到我们尊重他的玩耍,促使他乐于合作。

(3)为孩子准备好固定的存放玩具场所,每次玩耍结束时要求孩子自己收拾好玩具。

(4)如果可能的话,每天都要花一点时间与孩子一起玩一会儿。

培养孩子善于提问的好习惯

质疑是智慧的引线,是天才的体现,是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必要途径。然而,有人认为孩子提出质疑是在故意刁难自己,给自己出难题。出于自尊心的需要,他们把孩子的质疑强压回去,并加以嘲笑、讽刺。

某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上,老师正在讲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一个学生举手问道:「老师,太阳落山时,都是红红的,可这首诗为什么写「白日依山尽呀?应该是‘红日依山尽’呀?」老师看了看教科书,张口结舌,不知所措。突然,老师瞪圆了眼睛对着学生吼道:「捣什么乱?王之涣不如你,怎么没见你的诗歌选入课本呀!」教室里一阵哄堂大笑,这个学生红着脸,低着头坐下了。以后,他再也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了。而全班同学见此情景也都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对老师讲授的东西不能有半点怀疑。

能够质疑或有新的想法,表明孩子用了心思,进行了认真思考。北宋学者程颐说过:「学者先要会疑。」意思是说,学习首先要会提出疑问。不管孩子提出的问题多么天真,我们都应该报以鼓励的态度,保护孩子的这种用心思考的精神,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而不是斥责孩子,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对于现在的大部分父母来说,孩子不问问题已经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事了。据调查,中国8至15岁的孩子,有74.63%觉得:「不知道该问什么。」或者是「该会的我都会了。」对于这个现象,父母们虽然心里觉得孩子不问问题是不太好,但又觉得只要把老师讲的记住了,考试时能考个高分,不问问题也罢,反正又不会有什么损失。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问题一:孩子不问问题,只要把老师讲的记住了,考试时就真能考个高分吗?

只要你留意一下,你就不难发现,学习好的学生,都是问问题多的学生!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主动接受」比「被动接受」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前者顺着问题又更进了一步,了解得多了,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就会深入得多。

虽然都是「接受」,但前者因为问了问题,获得了更多、更深入的知识,所以。无论是记忆的牢固程度,还是在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上,后者总是不如前者。

所以,从考试的分数上来看,不问问题的孩子的分数即使有时比较高,那也是偶然的,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从整体来看,还是问问题的孩子的分数高不问问题的孩子即使把老师讲的记住了,那也是暂时的,而且有可能是片面的。

比如,提起我们中华民族五干年的灿烂文明,人们往往就想到了「四大发明」。一般人都是尽义务一般,将其「刻」进脑子里,不会再对此进行追问。但在一位历史老师讲到这里时,一个孩子问道:「老师,你说火药是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发明的那我们打仗的武器应该是最先进的。可是,课本上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时候,为什么八国联军用的是先进的洋枪洋炮,而中国的义和团用的却是大刀长矛?」这个问题很好,说明这个孩子很注意观察,而且善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所以,当老师把中国的火药技术如何外流,清政府如何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等一一讲清楚后,这个孩子就不仅仅记住什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而且增加了更多的历史知识,而这是那些不问问题的孩子所无法获得的。

问题二:孩子不问问题,行吗?

假设一下,如果我们都不问问题,那么社会如何往前发展呢?哪一项伟大的发明或发现,不是因为我们先辈不断地研究「为什么」?如果没有蔡伦问:「为什么不能用廉价、轻便的东西代替丝绸或竹简来写字呢?」这个问题,我们今天能凭借这雪白的纸,一起来探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吗?如果人类的智慧只是局限在当时的用丝绸或竹简来写字,知识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与交流,那么会有我们科技的无限发展吗?

不要认为自己回答不上来孩子的问题,就是对家长权威的挑战,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所要做的,是放下家长的架子,和孩子一起去研究问题。比如:你的孩子问了一个和当年牛顿问的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会落到地面,而不是飞到天上去?」你会怎么回答呢?是说:「你哪儿那么多事儿,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还是说:「这个问题牛顿早就研究出来了,原因是地球的引力作用,这个规律叫‘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如果你是这么回答,那你的孩子的好奇心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因为他理解不了。

这时,你就应该想一想,怎么解释,孩子才会明白呢?这当然应该从际出发,而不是套用别人的模式。比如,如果你的孩子比较小,还不知道什么是「吸引力」的时候,你可以找一块儿磁铁,让孩子看一看,把一个小铁钉靠近磁铁,小铁钉往哪儿跑呢?地球就好比是磁铁,而苹果就好比是小铁钉,小铁钉跑到磁铁上去,苹果当然要跑到地球上来了。至于这是什么原理,等到孩子明白什么是磁铁的「引力」时,再跟他解释。

另外,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忙」或「烦」,就忽视或粗暴地对待孩子的提问,将孩子的前途和命运视同儿戏,错过培养孩子的大好机会,要知道,你的孩子有可能就是牛顿、爱迪生、蔡伦!

说到这里,多数家长或许会说:「我已经错过培养孩子的大好机会,到那里去买‘后悔药’呢?」「后悔药」当然是没有的,但也并不是说无药可救了,只要努力,局面还是可以挽回的。

孩子之所以不问问题,一是因为好奇心没有得到满足,二是因为思维惰性。所以,如果要补救,先要让孩子对「问问题」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然后,鼓励孩子大胆地去问,去想,去探究。在孩子试着这样做之后,要及时地鼓励,当然,也要切合实际,切莫走向极端。

事实上,能够提出疑问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对于一切总是不经思考就继承,把自己的大脑作为装知识的篓子,这样的孩子是永远无法真正的进行学习。

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必要因素。」

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电学的发展;没有想象,就没有飞机的上天;没有想象,就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而想象并非科学家、艺术家们所独有,它同样存在于中小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之中。没有想象,就难以形成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任何带图形的理科学习;没有想象,就不能理解所有文学作品中那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风土人情;没有想象,就不会作文、绘画;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可以说,想象是激发知识的一种源泉,是促进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种酵素。如果没有想象,人就不可能有创造发明,不可能有任何预见。

般来说,想象包括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没有自觉目的。不需要付出努力的一种想象,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意义不大。有意想象是有自觉目的,需要孩子做出一定努力的想象,它是孩子智力的一部分,能直接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会想象没什么意义,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鲁迅是这样评价孩子的想象的:「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们想飞上太空,他们想潜入蚁穴……」事实上,孩子的想象力有时候是足以让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成人感到惊叹的。曾经有一位6岁的小姑娘,因为做出一幅畅想未来到月亮上荡秋千的美术作品, 从而荣获了联合国举办的世界儿童绘画比赛一等奖。因此,父母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下面介绍几种培养孩子想象力的方法。

一、丰富孩子头脑中的表象

人的想象总是以自己头脑当中的表象为基础。表象是外界事物在孩子头脑中留下的影像,它们是很具体的、很形象的,是想象的基础材料。想象就是大脑在外界条件的刺激影响下,对头脑中所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比如,当老师朗读一篇优美的风景散文时,每个孩子的脑子里就会出现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但是,每个孩子脑子里的画面是各不相同的。这是因为,孩子们在想象的时候,需要借助各自存储在脑子里的表象进行加工和创造。如果头脑中的表象积累越多,孩子能够用来进行想象的资源就越多。

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孩子多观察、多记忆形象具体的东西。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节假日,带着孩子去接新鲜的事物。例如,带领孩子去博物馆参观,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带领孩子去郊外游玩,指导孩子观赏各种事物、仔细观察各种事物,都可以让孩子记住许许多多的表象。孩子认识的事物越多,想象就越广阔,如果父母只指望孩子通过课木来学习,是无法养成良好的想象习惯的。为了让孩子记得又多又准确,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用语言描述出来,或者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这些都是孩子进行想象的重要资源。 于实力

二、让孩子积累词汇

想象虽然以形象形式为主,但是需要用语言或文字将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词汇在这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词汇量大的孩子能很顺利地表述一件事情,词汇量贫乏的孩子则常常由于找不到合适的词汇面中断想象。一个孩子如果词汇量不大,他在自己极度兴奋的时候,就只知道用「高兴」来表达,且再也找不到其他的词语了。

因此,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有意识积累词汇。比如,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幻想色彩的书籍,如童话、科幻作品、神话、寓言等。父母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专门用来记录文学名句、名段的摘记本,随时把阅读中遇到的名句名段摘抄下来,在空余时间多翻阅摘记本,巩固这些词汇。这样,孩子的词汇量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了,在想象时就可以顺利表述心中的想法,从而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在家庭中,可以搞一些诸如故事接龙之类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