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泄泻的致病原因、临床表现和辨证论治,抓紧收藏

2023-12-10养生

一、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泄泻的致病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不节: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辣椒、大蒜、海鲜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或者是经常食用生冷的食物,有可能会影响到脾胃的正常运化,导致泄泻发生。

2. 脾胃虚寒:脾胃虚寒是指脾胃阳气不足,阴气亢进所引起的症状。由于阳气无法对阴气进行约束,也可能会导致泄泻的症状发生。

3. 肾阳虚衰:肾阳虚衰会导致火不暖土,从而影响到人体的脾胃运化功能,导致泄泻症状出现,而泄泻主要以五更发病为主。

4. 湿热蕴脾:湿热蕴脾证泄泻后总觉大便未尽,大便臭秽,或如黄糜,身热,自觉身体重,头如被布包裹,腹胀,恶心呕吐,吃饭不香,口渴,口苦,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5. 肝郁脾虚:肝郁脾虚证胸胁胀闷,打嗝,吃的少,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或腹中雷鸣,发胀作痛,大便不成形,放屁多,舌质淡红,脉弦。

6. 脾胃气虚:大便时而不成形时而泄泻,稍吃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腹胀,吃饭少,胃脘部胀满,面色萎黄,乏力,舌质淡,苔白,脉弱。

7. 脾肾阳虚: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后立刻泄泻,泻后则舒服,怕冷,四肢温度低,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二、泄泻的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泻、肠鸣、恶心、呕吐、小便不利、发热、乏力等。同时,根据不同的证型,症状的具体表现也有所不同。

  1. 寒湿犯表证,患者的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胃脘部闷堵感,吃得少,自觉冷、加衣盖被仍觉冷,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浮。
  2. 寒湿困脾证,则表现为大便清稀,腹部疼痛,腹胀,肠鸣,自觉身体重,不愿活动,气短,食不香,无口渴,舌质淡白,苔白腻而滑,脉迟缓。
  3. 肠道湿热证,则会出现腹痛,有便意需迅速排便,或泻后总觉大便未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躁,口渴,小便量少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 湿热蕴脾证,症状为泄泻后总觉大便未尽,大便臭秽,或如黄糜,身热,,身体重,头如被布包裹,腹胀,恶心呕吐,吃饭不香,口渴,口苦,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5. 食滞胃肠证,症状为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坏鸡蛋,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胃脘腹部胀满,打嗝伴腐臭味,厌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或数。
  6. 肝郁脾虚证,症状为胸胁胀闷,打嗝,吃的少,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或腹中雷鸣,发胀作痛,大便不成形,放屁多,舌质淡红,脉弦。
  7. 脾胃气虚证,症状为大便时而不成形时而泄泻,稍吃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腹胀,吃饭少,胃脘部胀满,面色萎黄,乏力,舌质淡,苔白,脉弱。
  8. 脾肾阳虚证,症状为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后立刻泄泻,泻后则舒服,怕冷,四肢温度低,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三、中医的辨证论治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及体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1. 寒湿泄泻:温中散寒、除湿止泻,可选用藿香正气散、理中丸等。
  2. 湿热泄泻:清热利湿、止泻,可选用葛根芩连汤、香连丸等。
  3. 食滞胃肠证:消食导滞、通腑止泻,可选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
  4. 肝郁脾虚证:疏肝解郁、健脾止泻,可选用逍遥散、痛泻要方等。
  5. 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固涩止泻,可选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等。
  6. 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固涩止泻,可选用四神丸、真人养脏汤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剂仅供参考,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差异进行调整,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同时,对于长期慢性泄泻患者,建议及时就医并接受系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