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中医入门:古人是如何发现中医的经络

2024-06-27养生

小王问:「那这个经络到底包括哪些内容?」

谢老师说:「说到这个具体内容, 中医认为经络系统主要是由经脉和络脉两大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 其中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注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皮,十二经经和十二皮部。 络脉它主要是十五络脉,难以计数的孙络浮络等等。 」 小王更加认真做好笔记了。

谢老师说:「 十二经脉,又称 十二正经,包括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它们分属于十二脏腑。所谓十二脏腑,即五脏六腑再加上心脏的外膜——心包。心包也算一脏。这样每一条经脉都包含有所属脏腑的名称,如肺经、胃经、大肠经等。

谢老师又说:「 另外十二条经脉还根据所属的脏腑的阴阳属性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位置特点,而定经脉本身的阴阳属性。脏为阴,肢体的内侧为阴,凡属于脏的经脉都分布在肢体的内侧,故称阴经;属于腑的经脉都分布在肢体的外侧,故称阳经。阴经包括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经三种。阳经包括太阳经、少阳经和阳明经三种。又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有上下的不同,分布在上肢的称为手经,分布在下肢的称为足经。

小王专注地听着谢老师的解释。他拿出一本笔记本,一页一页地翻阅,用细致的字迹记录下谢老师的每个回答。小王的神态表现出他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热情,他深深地吸纳着谢老师的知识。

谢老师又说:「你可以理解 经络的三阴三阳称谓来源于远古的阴阳理论,是先人对自然天气、地候和人体诸多事物内在变化过程认识的深化;经络系统内三阴三阳的气化、传变,正体现了经络系统‘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生理、病理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经络也是人体中一个无形的调度、控制系统,控制和决定着人体的健康、疾病、转归;经络异常是形成疾病的根本原因。疾病之所以发生,是由于经络的结构及其功能出现了问题;疾病之所以能够治疗、转归是向愈还是恶化,也是经络调控作用的结果。

小王的表情逐渐由紧张转变为满足,他的脸上露出微笑,仿佛在解开一个谜团。他的手不停地翻动着笔记本,记录下每一句谢老师的回答,以便后续的学习和研究。

古人是如何发现中医的经络

小王坐下后,轻轻地咳嗽了一声,然后开口说道:"老师,经络是神奇,那么请问古人是如何发现中医的经络,能否请您为我详细解释一下?"

谢老师点了点头,微笑着回应:"当然,小王,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经络的发现确实是通过多个途径逐步总结和确认的。让我为你详细解释一下每个途径。"

小王拿起笔记本,准备认真记录下谢老师的解释。

发现经络途径 1:针灸等刺激后感应传导现象的总结

"首先," 谢老师开始解释道," 针灸感应是古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到的一种现象。当他们在患者身上施行针刺或灸法时,患者常常会产生酸、麻、胀、重等主观感觉,我们称之为‘针感’。这些感觉通常沿着一定的路线向远处传导。通过长期观察,医家逐渐认识到这些感觉的传导路径,从而总结出了经络的分布。 "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气穴,则针游于巷。」

发现经络途径 2:腧穴主治功效的总结

小王迅速记录下了这一点,然后饶有兴趣地问道:"那么,腧穴主治又是怎么回事呢?"

"很好," 谢老师点了点头,继续解释道," 在针灸的临床实践中,医家发现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还能治疗远隔部位的病证。而且,这些主治范围相似的腧穴通常会排列在一条线路上,这为经络的存在提供了佐证。 实际上,这些主治范围相似的腧穴就是经络上的穴位。"

小王眉头微微皱起,似乎有了更深的疑问,他继续追问:"那么,气功感应呢?"

发现经络途径 3:中医气功学的实践

" 气功感应,也称为导引或行气, " 谢老师回应道," 是通过调整呼吸、内守心神、放松肢体等方式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常常会感受到气在体内有规律地流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反复出现有助于我们认识经气的运行方式,从而有助于对经络的理解。 "

【灵枢·官能】载:「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在导引、行气过程中,随着呼吸的调整、心神的内守、肢体的舒缓,常常出现「气」在体内有规律地流行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反复出现,有利于对经气的认识和经络的发现。

发现经络途径 4:体表病理现象的总结

小王点了点头,似乎更加明白了。他继续记录下来,然后问道:"体表病理现象是什么意思?"

" 体表病理现象是指当人体内某一脏腑发生疾病时,在体表相应部位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反应, " 谢老师解释道," 比如压痛、结节、皮疹等。这些反应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与经络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观察和总结这些现象,古代医家逐渐认识到经络的存在。 "

发现经络途径 5: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小王问道:"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是指通过尸体解剖来认识经络吗?"

"是的," 谢老师点头道," 古代医家通过解剖尸体,直观地认识到了人体内部的一些结构和脏腑的位置。他们观察到与四肢相连接的管状和条索状结构,也注意到了一些脉内血液流动的现象。这些观察为经络的发现提供了一定的启发。 "

【灵枢·经水】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定数。」

附张景岳的【类经】经络图谱

张景岳(1563年-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类经】是明代张景岳所著的医经著作,也是继隋代杨上善【太素】之后,对【内经】进行全面分类研究的又一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