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肾病科二病区
朱平丽、赵蕊
【黄帝内经】中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这句话强调了中医预防疾病、注重养生的重要理念,即会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进行预防,而不是等到疾病已经发作了再去治疗。强调在身体出现问题之前,就通过合理的饮食、作息和锻炼来维护身体的阴阳平衡和健康。
一、中医养生的历史渊源与哲学基础
中医养生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体健康与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
1
预防为主: 未病先防,中医强调健康机体通过调节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2
整体观念: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器官、经络气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在养生过程中,应综合全身状况来调养身心。
3
辨证施养: 中医养生强调因人而异、因病而异。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4
平衡和谐: 【黄帝内经】说:「阴平阳密,精神乃治」,由此衍生出中医养生追求通过调节饮食、运动、情志等各种方法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从而使人体内部环境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
三、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1
顺应自然: 【黄帝内经】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因而中医养生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如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等。
2
调节饮食: 中医养生注重饮食的调节和搭配,以保证营养均衡、合理摄入。同时,避免暴饮暴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3
起居有常: 中医养生强调顺应自然的作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度的运动、合理的休息和娱乐等。此外,还要注意保持室内环境的整洁和舒适。
4
情志调护: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灵枢·本藏】强调:「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因此,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情绪管理技巧、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等是有效的养生方式。
5
适度运动: 中医养生强调适度的运动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对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与实践
01
饮食调养
五谷杂粮
五谷为养,主要强调五谷杂粮作为主食对身体的滋养。如小米粥养脾,大豆养肾,大米粥水润肺等。
时令果蔬
中医提倡顺应自然规律食用时令果蔬,以摄取最丰富的营养成分,如春季多吃豆芽、菠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夏季多吃西瓜、绿豆等清热解暑的食物;秋季多吃梨、百合等润肺生津的食物;冬季多吃羊肉、核桃等温补阳气的食物。
药膳调理
结合中药与食材的特性,制作具有特定功效的药膳,如补气养血、安神益智等。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材和食材,并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制作和食用。
02
起居有常
规律作息
中医建议作息规律,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机体气血充盈。如春三月,应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舒缓身体,以使神志随生发之气舒畅;夏三月,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应使腠理宣统,使阳气疏泄于外;秋三月,应早睡早起,保持意志安定,使精神内守,不急不躁;冬三月,应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避开寒凉保持温暖,不能让皮肤开张出汗而频繁耗伤阳气。对于四时不正之气能够及时回避,顺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法则。
环境舒适
保持室内环境整洁舒适,避免过冷过热或潮湿阴暗的环境对身体的损害,使人体尽量处于和谐环境。
穿着适宜
中医强调「春捂秋冻」,即应根据季节与天气选择合适的衣物穿着,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或中暑。
03
情志调护
心态平和
中医建议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心情,保持心态平和,调试情绪。同时,通过社交活动或兴趣爱好来丰富生活内容,以缓解孤独感和焦虑感。
情绪管理
中医强调「怒伤肝、喜伤心」等情志与脏腑的关系,【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提醒人们注意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可通过如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调节负面情绪。
社交互动
中医提倡「和为贵」的思想,鼓励建立良好社交。如家人、朋友间的良好互动、分享快乐、倾诉烦恼等方式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以形成更加紧密的社会支持系统。
04
运动养生
适量运动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中医建议根据个人体质和年龄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这些运动方式不仅简单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