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中医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原理是什么?有什么疗效?

2023-12-10养生

在古代中医文献中,中风后吞咽障碍没有明确病名。

其症状多见于口、舌、咽及食道,根据其饮水呛咳、 声音嘶哑或失音、构音障碍等临床表现将其可归纳于「中风」、「膈中」、「喑痱」、「喉痹」、「噎膈」的范畴。在汉唐时期,「中风」病名被首次提出,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写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描述了患者中风时的临床表现, 提出中风有脏腑经络深浅之分,其中「舌即难言,口吐涎。」就是吞咽功能出现问题。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论杂风状】指出:「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风懿者,奄勿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 孙思邈将中风分为四类,「三曰风懿」就是指中风患者临床表现为舌强不能言;

以上都能说明在汉唐时期,医家便对中风病及其相关症状有所了解。在明代的古籍中对中风后吞咽障碍也有细致描述, 【万病回春·中风】中载:「风中脏者,多滞九窍,唇缓、失音、耳聋、鼻塞、目瞀、二便闭塞,为在里也。

其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或瘫痪不伸, 或舌强不语、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关紧急,此皆中脏也。」

【医学正传】:「凡人手足渐觉不随,或臂膊及髀股指节麻痹不仁 ,或口眼歪斜,语言蹇涩……虽未至于倒仆,其为中风晕厥之候。」历代文献中无「吞咽障碍」之名。

「喑痱」最早出现于内经,其它古籍中也存在其他对吞咽障碍的阐述,【景岳全书】:「噎膈者,隔塞不通,食不能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脾脉急甚为瘛疭;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

【金匮翼】:「饮食入咽,不得辄下,噎塞膈中,如有阻隔之者,故名膈噎」。 叶桂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对「噎」和「膈」分别进行解释:「饮食之际,……饮食原可下咽,如有物梗塞之状者,名曰噎,食到喉间,不能下咽者,名曰膈,」

【诸病源候论】中载:「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 【千金方】曰「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可知则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

风懿者,奄息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病在脏腑」。 古往今来,大多数医家皆将中风后吞咽障碍归属于中风中脏腑,提醒后世医家重视本症。

明代医家方贤在【奇效良方】云「瘖痱之状,舌瘖不能语……」; 医家楼英亦在其著作【医学纲目】中提到「半身不遂,或舌强不言,唇吻不收是也……」;

都是记载了言语困难的表现。 这些古籍都阐明了吞咽与构音障碍的具体表现。由此可见,中医学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的认识源远流长。

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病因病机

吞咽障碍是中风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脏腑失调,阴阳失衡致脑神失养、神机失用,发为舌窍失灵。由于每个医家所处的朝代环境有所不同,对于疾病的理解及诊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努力,代代传承,我们才得以学习到历代医家的丰富经验。

早在汉唐时期,张仲景提出「外风」致病理论,认为六淫外邪、情志过度、房事不节皆可致外风袭体, 邪中脏腑或经络,邪中经络则出现肌肤麻木不仁或肢体活动不利,邪中脏腑,则可致昏迷或舌机失用;

金元时期则开始兴起「内风」理论,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等根据多年从医经验,分析中风病因乃「内风」引起, 认为风、火、痰、气、血、虚等内因在人体内不断转化。

提出「内伤外感」致病,认为中风或由于肝火过甚 ,上扰清窍,或肾经亏虚,水不涵木,肝风内动,或脾胃湿盛,痰浊蒙窍发为本证;

近代医家在古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探讨,至此中风的病因病机理论逐渐完善,认为中风多为老年人素体亏虚,气血不足,或七情内伤, 加之风、火、痰、瘀等致病因素内袭致阴阳失调,脏腑失养,神机失用,喉机失灵发为本证。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通过选用具有益气活血、舒经通络的中药配伍改善大脑及咽喉的血液循环 ,改善神经通路。目前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中药疗法有以下几种方式:雾化吸入、直接温服、中药包外敷颈项部、中药鼻饲等。

雾化吸入

选取60例缺血性脑卒中伴有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中医辨证属痰瘀阻络的患者, 按照随机对照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标准化药物治疗与冰棒冷刺激疗法。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威灵仙煎剂雾化吸入治疗,共观察21天,以洼田饮水试验评分 、吞咽功能疗效评价标准、NIHSS评分等评估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显示威灵仙雾化吸入治疗的治疗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吞咽功能疗效较对照组有明显好转。

中药内服

选取7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中药组40例。 对照组予吞咽训练,中药组在此基础上用加味地黄饮子。

运用吞咽荧光透视检查联合吞咽功能分级量表对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中药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为63.3%,中药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后中药组较对照组的吞咽功能分级量表评分以及VFSS评分在口腔期及总分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加味地黄饮子安全、有效, 对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把63例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口服或鼻饲脑复康 ,治疗组中患者使用中药口腔含液滴于舌下、舌面中部和两颊内侧各2滴,每日3次,疗程同对照组。

经治疗两个疗程后,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把42例中风后球麻痹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 在同等的基础治疗之上给予治疗组患者补阳还五汤中药浓煎剂,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疗效比对照组显著。

把86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化痰开窍中药汤剂,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临床疗效显著 ,临床观察使用育阴、益气、活血之人参散治疗脑卒中后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疗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有显著疗效。

中药外敷

选取60例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

治疗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液在患者颈部进行湿热敷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情况。 结果表明治疗组吞咽困难症状及吞咽功能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可知中药液颈部湿热敷干预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是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来治疗本证, 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目前大多数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文献多数是局部取穴, 部分医者认为当局部取穴时能兴奋局部肌肉感受器,放松项部肌肉并能缓解项部周围血管的压力,改善血液循环。

在刺激周围神经的同时将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层,促进中枢神经的微循环, 促进吞咽反射弧的恢复,建立新的通路,重塑大脑皮层功能区。

尽管目前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选穴原则、针刺方法及评价手段众多 ,但在改善中风后吞咽功能方面效果明显,疗效确切。目前针刺手段较多,如有头针、体针、舌针、电针等。

头针

头针可以增加大脑皮层血流量、兴奋皮质脑干束。临床观察90例出血性脑卒中术后吞咽障碍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头针同步吞咽肌电刺激,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

对照组给予吞咽康复训练,每日2次,每次30min, 每周5次,共治疗3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针同步吞咽肌电刺激,疗程同对照组,治疗3周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体针取穴疗法

体针可以调节全身经络,恢复人体脏腑气血。单纯体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比较少见, 将1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性药物治疗。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 醒脑开窍针刺法选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金津、玉液点刺放血。经治疗,实验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将60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分配,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治疗采用单纯吞咽训练的方案。

试验组在对照组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加用头体针,取穴患侧的顶颞前斜线下2/5、颞三针、百会以及神庭穴 、舌三针、金津、玉液、通里、合谷、太冲、翳风以及照海穴,手法均为平补平泻,治疗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对中风后吞咽障碍具有确切疗效。

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将6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理疗、联合冰柠檬酸刺激等康复治疗措施。

根据病人吞咽障碍的辨证和经验取穴施治,主选风池、风府、翳明、百劳、廉泉、夹廉泉、金津、玉液、阿是等穴, 辨证备选人迎、合谷、太冲、丰隆、哑门、通里等穴。得气后施予提插和捻转泻法,连接电针治疗仪,选择疏密波,治疗4疗程后,观察组效优于对照组。

舌针

舌针选取金津、玉液,操作多以点刺放血手法为主。 舌针主要起到醒脑开窍、疏通经络、宣利咽喉的作用。

其治疗刺激病灶部位和与舌有联系的经络, 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建立,增加损害部位的血流量,通过刺激颈部肌肉提高相关颈部肌群的肌肉力量,提高舌与咽喉部的反应能力。

并且能改善神经功能,促进康复,改善脑循环,重建神经通路。 选择78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

电针

电针是在传统针灸疏通经络的基础上,同时让电刺激兴奋咽喉部肌肉,防止咽部肌肉废用性萎缩, 电针的反复刺激能恢复和重建中枢与肢体之间的反射弧,使受损部位神经的恢复活性,促进中枢对肢体形成新的传导通路,恢复大脑对肢体的控制。

将64例假性延髓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32例和针刺组32例。 针刺组主穴取金津、玉液,配穴按中风病常规取穴:

双侧运动区、足运感区、双侧风池; 患侧肩髃、肩髎、曲池、髀关、梁丘、血海等穴。电针组在针刺组取穴基础上使用电针仪刺激金津、玉液,连续波刺激。

治疗后电针组疗效优于针刺组。选取脑卒中后发生舌骨上抬障碍病人60例,随机分为电针组、电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电针组采用电针联合吞咽手法治疗 ,电疗组采用低频脉冲联合吞咽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吞咽手法治疗。

治疗结束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3组病人经治疗后舌骨上抬及前移幅度和FOIS评分均较治疗前 明显改善,其中电针组舌骨上抬改善程度和FOIS评分及其变化率改善最为明显。

结论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舌骨上抬障碍疗效优于电疗组对照组效果,证明电针对于脑卒中后发生舌骨上抬障碍病人有改善吞咽能力的作用, 可更好地启动吞咽,改善病人进食能力。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

综上所述,中风为现代的常见病,多发病 ,而吞咽障碍作为中风的常见并发症,正逐渐影响大家是正常生活。

目前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研究已开展多时,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的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也基本明确,西医药物治疗主要采用治疗心脑血管等原发疾病药物, 非药物治疗则主要采用康复训练和理疗机器治疗等。

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及多种疗法综合应用治疗 中风后吞咽障碍也是很多研究者研究的方向所在,临床上亦收获了很好的疗效。

目前针刺方法多样,选择的穴位也较多,但是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多以咽喉局部取穴为主,根据中医整体观念, 可以应用中医脏腑经络整体辨证论治针刺治疗本病,调节全身的脏腑气血来恢复。

本项目的顺利开展,将进一步提高针灸治疗中风疾病的临床疗效,为中风病的中医药疗法提供广阔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