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言药言方:中药的起源和发现,道地药材产地表

2024-06-07养生

道地药材产地表

谢老师向小王解释道:「 中药作为一种物质,既有医疗作用,也有非医疗作用。在古代本草中,常常将某药的相关理化、人文知识全面收罗记载。

他指出了一些例子:「 比如【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丹砂能够化为汞,乌头能够杀禽兽。而【本草纲目】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如将郁金和酒混合后能够令黄如金,将芍药浸水染色后能够用于染指甲。

谢老师深入浅出地解释着古代本草的知识,让小王受益匪浅。他继续说道:「 在古本草中,对中药的医疗作用和对其他动物的医疗作用常常混合介绍。但由于种属不同,药物对人体和对其他动物产生的效应是不一样的。

他举了例子:「 比如常山,人服用后可能会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但是牛、羊等反刍动物服用少量常山,则可促进反刍而有健胃的作用。这些内容,虽然不属于临床中药学的范畴,但对于了解中药的全貌有着重要的意义。

谢老师又指出:「 即便就对人体的医疗作用而言,也需要区分药物的利和害。在本草学中,常常将药物的不良作用称为药物的‘害’,将药物的功效称为‘利’。因此,中药的作用不仅包括中药功效,还包括药物毒副作用以及其他非医疗甚至非人体的用途。

谢老师继续向小王介绍药物知识的起源:「药物知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在那个时候,先民们为了生存而采食植物和狩猎,逐渐了解了这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然而,由于辨识和使用的知识缺乏,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药效反应或中毒遭遇。但正是这些经验的积累,启示了人们在觅食时有所选择和注意的重要性。」

为了同疾病作斗争,人们开始将这些植物和动物的药效作用加以利用。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简单的药物知识。在我国自古相传的伏羲氏‘尝味百药’,神农‘尝百草之滋味’,并‘一日遇七十毒’,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说明了人类辨尝草木以寻求食源,同药物的发现具有密切的关系。

谢老师深情地说道:「药物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以及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点点滴滴地积累起来的。这种过程充满着艰难和危险,并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然而,正是这些辛勤劳动和付出,才使得我们今天能够拥有丰富而珍贵的药物知识,能够更好地保护和维护人类的健康。据医史学家研究,猿人和最早的人类用以充饥的食物,大多是植物类,因此最先发现的也应是植物药。将有毒植物用于狩猎,堪称原始社会的重大发明之一。」

他继续说道:「 在渔猎生产和生活开始以后,人类才有可能接触较多的动物及其肉类、甲壳、骨骼、血液、脂肪及内脏等,经过长期反复实践,又掌握了某些动物类药物的医疗作用。

直至原始社会的后期,随着采矿和冶炼的兴起,又相继发现了矿物药。在这一时期,人们从野果与谷物的自然发酵的启示中,还逐步掌握了酒的酿造技术。

他接着解释道:「 至殷商时期,酿酒业已十分兴盛,迄今仍留下大量当时酒文化的遗址和遗物。酒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重要的是具有兴奋、麻醉、消毒、助溶和温通血脉、行药势等多方面的作用,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

谢老师指着书桌上的一幅古老的医书,说:「从繁体医字‘醫’的结构上,就能体现出酒在早期医药中的重要地位。」
谢老师继续向小王阐述医药学的发展历程:「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萌芽的药物知识,经历了由零星、分散而逐步集中、系统的积累过程。进入奴隶社会,随着文字的创造和使用,药物知识也由口耳相传,发展为文字记载。」

文物考古表明,在数千年前的钟鼎文中,已有‘药’字出现,【说文解字】将其训释为‘治病草,从草,乐声’,明确指出了‘药’为治病之物,并以‘草’(植物)类居多的客观事实。

在现存的先秦文献中,药物品种已颇为可观。【诗经】涉及植物和动物330余种,有的还简要记述了产地和采收知识。专门介绍山川及物产的【山海经】,载有各类药物120多种,除产地等内容更加具体外,还记录了各药的医疗用途。其中大多为一药主治一病,亦有部分一药二治者。

20世纪70年代初,在长沙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处方超过300个,选用药物240余种,当时所用药物之数,由此可见一斑。1977年在安徽阜阳出土的【万物】,虽是西汉初年抄成,但实为先秦所撰,简中收载药物70余种,可谓目前了解的最早的药物专篇。

谢老师解释道:「 对于其他药学知识,这一时期也有不少论述。如【五十二病方】对炮制、配伍、制剂、服法(或外用方法)、禁忌等,均有记载。其复方的广泛应用,标志着药学的一大进步。

【周礼】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则反映了专门的司药机构已经出现。又谓‘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无疑是日后药物分类和五味理论的先声。所有这些药学知识的积累,为本草专著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药食同源

听完谢老师的讲解,小王感觉自己的视野又得到了一次拓展, 他又问到:「谢老师, 我明白了中药发展的过程了,现在大家都在讲‘药食同源’,不知道您能否为我详细解释一下 ?」

谢老师语气温和地说:「 ‘药食同源’是中医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意味着医药和饮食有着相同的起源。实际上,饮食的出现早于医药,因为人类最初是为了生存而摄取食物的。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哪些食物有益健康,哪些食物可能对身体有害。

谢老师又说道:「 药膳是中医学知识和烹饪经验的结合。它是一种以药物和食物为材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食物,具有食疗作用。药膳不仅将药物融入食物中,赋予食物药用的功能,还具有营养价值,可以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因此,药膳兼具药物疗效和美味。

药膳是「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但是,」谢老师的眉头微微皱起,「要注意, 食疗并非一刀切的方法。不同的人体质不同,所需的食物和药材也会有所不同。在选择药膳时,务必先了解个体的体质,才能更好地发挥药膳的功效。

小王点点头,表示理解。他问道:「那么,药食同源的理念在中医养生中具体如何应用呢?」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千百年来,中医经验积累丰富。我们通过不同的食材搭配和烹饪方法,可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比如, 对于一些寒性体质的人,可以选择一些温热的药材和食材,如生姜、红枣等,来帮助调节体温。而对于湿气重的人,可以选择一些干燥的药材,如茯苓、白术等,来排除湿气。

谢老师继续说道:「 又比如陈皮、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等等,它们既属于中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是营养丰富的美味食品。

小王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好奇地问道:「那么,中药与食物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呢?」

谢老师微笑回答:「中药和食物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可以用来防治疾病。但不同之处在于, 中药的治疗效果通常更为强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劲大’。当用药方法正确时,中药的疗效非常明显,但使用不当可能会产生较明显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弱 。 」

谢老师又解释道:「此外,虽然 中药的药效强大,但一般情况下并不适合频繁使用 ,而食物则是我们日常必不可少的。 我们的饮食习惯会对身体的平衡和生理功能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逐渐积累起来的,所以正确合理地调配饮食,坚持下去,同样会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小王认真地记录下每一个点,不时点头示意理解。他迅速翻开笔记本,开始提问:「在使用药食同源时,有没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呢?」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 当然有。在当药物使用时,一定要注意用量,避免使用不当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出现,或者是加重疾病的情况。比如,有些人对某些食物可能过敏,需要慎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