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现阶段「中国制造」是否已经超越「德国制造」?或者未来多久能超越?

2024-06-27推荐

制造业很难瞬间反超

制造业这个话题太大,从自己有点熟悉的汽车制造业开说。而其实汽车制造业也超级庞杂,个人看到的只是其中「一斑」。说点看法,供参考。

网上的各种遥遥领先,弯道超车。有些是自嗨,有些是真的领跑全球了的。这其中, 能够换道或者弯道超车的,大部分是足够的「轻」 。像互联网,形成网络效应后就是寡头通吃(微信、头条、TicTok等),越多人用越好用。像瑞幸,主打性价比的咖啡,一下子打的星巴克挺难受的。

更多的是找到一个更适合我们自己的商业模式,然后完成了瞬间的超越。

而制造业是很难轻易完成反超的。 至少在汽车这种重资产、重人力、超庞杂的上下游产业链的,这种制造业。很难短期内完成反超。

制造业是: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慢慢的打磨、一个产品就花一份功夫、每一次都得用尽全力,才能持续的找出一样品质的产品。边际效应很低、管理难度很高,需要的是精细化和实战中的 KnowHow积累。真属于,不进则退那一趴。一直留下来的,一定是大咖。

在这里面没有写一次代码就完了,没有想出一个天才的商业模式就坐享其成。没有魔法的情况下,靠时间、靠试错、靠积累,那就没有捷径可走。 所以,也很难降维打击、弯道超车

聊聊,维持领先的三个基础

第一个基础是:大量的积累

每一个零件怎么造精度更高,零件与零件直接的配合需要注意什么,整车的四大工艺的怎么融合柔性生产、节拍的同时,确保稳定性。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数据、案例去积累。这需要一个企业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有足够大的产品规模,去不断的完善。

第二个基础是:没有断层

积累出来的东西,分两类。 一类是可以变成的指导手册。这还好,换个人来,换个团队搞,看着指导手册慢慢摸索。 即使断层,也能复原个 60 分。

但制造业还有很多是隐性的知识和经验。如很多是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长期的磨合出来的基本基准,有些是核心员工脑子中的智慧。这些隐性的知识与合作默契, 如果断层了的话,就真断了。

第三个基础:足够长的时间

在达到前两项的同时,有足够长的时间。时间越长,积累起来的优势就会越大,甚至达到比之前有魔法的行业的优势更大。

正是因为没有魔法,一次一次制造磨出来的优势,才是最宽最深的护城河。

苦行业最后熬出来的不会多,能熬出来的都是有韧性也有战斗力的。

说回汽车制造

德国的汽车制造,按照事实说。在规模上、时间跨度上都是顶流级别的,留下来的几家,历史上也没有经历过很大的断层。 比如大众汽车来说,从军需车开始,到甲壳虫闻世之后。

销量一直稳定的全球的顶流,有了全球市场的规模,在很长的时间跨度内去做迭代去做迭代。

磨出了非常有默契的上下游协作和共同语言,磨出了可能有上万个零件的一台车所需的所有指标,磨出了可能动不动一个制造基地几万人的精细化管理。

之后,不断的用新的技术去服务自己的造车理念。涡轮、平台化、工业4.0。 在革新的同时。遵循的还是一台车制造的基本原则和多年积累下来的 Knowhow。

然后,制造出来的车。可以涵盖这台车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品质,可以确保这台车的在该销售区域内的适用性、可以提前预设滥用、误用、极端工况的冗余和保护机制。可以一直在原来的基础上长出新的花朵。

才慢慢把「德味」、「德国品质」这些个中性词慢慢变成褒义词。

从他们刚发布新款途观 L Pro中,就非常能嗅到这种德国造车的味道。

途观从2007年第一次在沃尔夫斯堡亮相以来,成为中型SUV的超新星。2009年以进口的形式进中国,2010年国产。 到现在15个年头,总销量280万辆。

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在足够大的规模内,在中国市场一路狂奔,一直不停。然后代代被称为神车,然后继续扩大规模,继续延续优秀。因果其实相照。

给我的感觉是每一代都可以安心到闭着眼睛买的同时,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性。

加长了轴距以后依然紧致的底盘调教、4Motion的通勤与越野能力的智能设定、高强度又精细布置的钢材。都在,都很扎实,确没怎么宣传。 嗯,可能他们觉得,这是就是本分内该做好的事情(就像炒菜不用地沟油,有什么好骄傲的吗?不应该就是这样吗?)。

德国制造的品质,基本每一台车都在线。甚至,好像让他们造一台品质不在线的车才是更难得事情吧。这么多年,习惯了,对吗?

迎来智能化的浪潮之后。15岁的途观其实也没落下。个人觉得拼算力、拼功能、跑分这些这车肯定不是最强的。 但是挺懂开车的人想要什么,并且以大众造车这么多年的理解积累,能够用最自然顺畅的方式呈现。

途观 L Pro一下子怼了6块屏(15寸2K分辨率的中控屏、11.6英寸的副驾娱乐屏、10.3英寸的数字液晶仪表黑晶流光智能旋钮、W-HUD平视现实系统、与车机无缝互联的手机屏幕)。

六屏联动,把一切需要看到的信息,影像,氛围,准确的、适时的,就那么自然地送到眼前。

途观L Pro上还有一组 IQ Light 高分辨率智慧投影大灯。 但主要出发点不是为了亮瞎路人眼。是为了让车主更好开,更不影响路上的其他人和车。 这种用「光」方式,挺好的。

途观L Pro也有和大疆合作的全视觉的智能驾驶功能。 没有特意去宣传开了多少城、百公里0接管啥的「卷词」。就是像个闷头去做出一个像老司机一样的智驾。

过弯,途观L Pro会像老司机一样:稍稍减速入弯、弯中保持姿态、出弯是随着回舵丝滑加速。变道,合适的提前大灯,合适的换道时机,合适的方向盘与加速的配合。

没有那么的绚丽、惹人。但是给到又都是想要的。然后,每一代途观自然而然的成为神车。

按照互联网圈的用词,这可能是德国制造这个高质量的中台,给前端产品在赋能。

这个大众汽车的这个「中台的优势」,貌似还在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多久能超越不知道,但是有一说一,当咱们得每一台车出来,品质稳定度和品牌调性都保持在一定的水准内的话。那就可能接近搭建起这个中台了。

汽车制造超车其实已经完成了一半了

其实不用去在意德国制造的神话还在不在,就看现实。有好的,学(如传承、如始终如一品质、如全品牌一直的驾驶基线、如平台化开发)。剩下的,可能要弯下腰,沉住心,去不断积淀关于造一台车的Knowhow。

我们的汽车制造、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毛估估已经处在世界级的水准甚至已经领先了。而且加速度还比别的地区快。 其原因也如文章中段说过的对于电动化和智能化,我们这里有最大的市场规模,而且也走的时间最长最坚定。这个长板,不断层,可能越来越长。

其实,德国制造应该也在学中国速度吧?很多职场和智驾也是虚心借鉴了国内的成熟供应链。

然后,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滚滚向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