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如何看待 5 月 21 日的 vivo X 系列影像沟通会,把手机做成相机的意义在哪里?

2024-05-21推荐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要分两步来看,vivo X系列影像沟通的内容细节相对主流受众还是偏硬核了一点,我们先暂放一旁,先来说说离自己更近的「把手机做成相机的意义在哪里?」这件事。

(阅读提醒,本文某些段落的内容可能会引起公愤)

先说结论: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把手机做得像相机」这件事就是在系统能力升级驱动下,在综合体验跃升的主路线上顺带一做的事情。(没有任何不尊敬移动影像的意思,但如果你足够理智和冷静就会发现这一点)

移动终端近年来所面对的最直观影响就是SoC性能、功能的突破与散热方案的「不得不突破」,无论是与网页浏览、信息解压、文档处理息息相关的CPU单核多核性能、与游戏、影像处理速度与品质强绑定的ISP与GPU能力还是对AI人工智能助手这个体验新赛道有益的NPU算力、甚至与未来MR显示相联系的相关各种综合器件的释放能力都随着架构与制程的进化日益强大。这造成了几件事情:首先旗舰与准旗舰级芯片的体验门槛(售价)逐渐降低(尤其是联发科的各种天玑9000系列以及高通相对应的8S系列SoC大量进入各品牌的采购名单),与体验相伴一起水涨船高的散热方案及安卓生态最近流行开来的直屏方案(以四边等深微曲直屏领衔),说个「暴论」,所有这些硬拉着厚度、重量与其一起膨胀的事情最终让「进化的影像能力成为系统能力提升的附属品」。

可能有的朋友觉得这不是离谱吗?如果影像是附属品,品牌何必在镜头、自研芯片以及传感器(CMOS)的研发、采购、布局甚至宣发上大费周章?

我举个附属品的例子,一台有着超快速读出速度、像素与处理速度都超高传感器的旗舰相机,凭借其无与伦比的规格让用户获得了全方面的超凡体验(比如每秒60张不掉色深、无损压缩RAW的连拍规格、12bit 8K60p超采、6K120p超采、4K240p超采的视频录制规格)如果「XX罪大恶极,百姓怨声载道」的品牌对这台相机的定价是19.8万元,很多人觉得门槛太高,要是砍掉视频规格(比如降到6K60p、4K120p),出个价格便宜一半的机型,自己可能会冲一把。而事实是......砍视频规格几乎不会降低产品成本,因为一旦传感器与处理器的规格到了,在强大IO基础上的视频规格就是附带的事情。认为砍视频规格就能降价的想法就像把买手机附赠的超小充电宝、镜子、化妆包退掉,然后让线下店再给手机降几百元价格一样。

记住,没有一家平台设计、芯片代工厂是本着让用户体验更好影像的初衷来研制新架构、切割新晶元的。道理很简单,目前几乎99%的影像体验矛盾都会在暴力的通讯算力洪流冲击下消失于无形。但现在我们所处的毕竟不是绿洲福地,征途中还有太多事情是舍不得的单选题。外观设计、器件布局、体感适配、性能调度、体验差异都是相互掣肘,需要睿智洞察引领的平衡。各家展示出了自己的选择,虽然大家目前的方向趋向一致:旗舰堆影像,这是最容易被消费者感知、最容易做出差异化的地方。但其中各家又因不同的管理机制、审美倾向让自己的旗舰来到不同的阶段。

接下来我们就讨论已经在很多方面引领业界的vivo旗舰X100 Ultra的方案与思路,这也是今天vivo X系列影像沟通会的内容(务虚的内容我们就跳过,干货才是大家想看的),在阐述过程中为了方便理解,N大也会揉进自己的实战感受、想法甚至反思。

低调、吃透、不争先、利己利人

在索尼半导体(下文简称索半)发布「LYTIA光喻」这个新品牌时,很多LYT系列传感器看似与传统IMX系列差异不大,但大多都预埋了之前没有的新特性(甚至新制程),某些品牌的旗舰采用了新旧混采的方案(为了控制成本,压缩适配时间抢首发、需要重点宣传的主摄用旗舰LYT-900、其他一笔带过的副摄用旧制IMX系列,如1/2.51"的IMX858)这么做导致的直接问题就是视频录制规格的此起彼伏,主摄可以开观感惊艳的杜比视界,当需要用副摄拍摄沿途美丽的日落山脉、沙滩、公路时全部哑火。

vivo的旗舰理念是顶格且均衡,付出的代价就是慢工出细活,主摄1/0.98" VCS版LYT-900、副摄1/2" LYT-600、长焦1/1.4" VCS版HP9全能录制杜比视界,且难能可贵的是三摄间的色标定近乎一致(这个点在发布会和今天的技术沟通上并没提及,我是在实战中发现的),且不说杜比视界规格下多摄标定统一这件事厉不厉害,即使退一步,看看目前安卓生态能达到全焦段杜比视界录制的旗舰多不多,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这个灭霸达到了安卓生态品牌之前从未达到的体验品质,而关于色彩标定vivo有两次向外宣布的机会(发布会、沟通会),却未提及,我只能说要么「过于低调」、要么就是品牌觉得「理应做到」。

能录制4K120p升格视频这件事并非vivo首创,某国产品牌在更早期就有了能录制该规格的广角主摄(LYT-900传感器非VCS版、22-23mm左右全幅等效视角),强大吗?强大,但如果你进一步细挖会发现似乎有些不对:体验上的实用性单一了些,这主要来自单一广角镜头的局限:需贴近主体才能拍出更大的画面占比、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单一。这两点在你想拍女友手持冷烟花这类场景时就能发现了。手臂刷动与烟花光亮映出的笑容不允许我们过于接近女友,需要用到中长焦、第二,如果位于沙滩,又需要广角镜头的环境交代。既要柔和的表情特写又要手臂轨迹与环境记录,4K120p同规格下的焦段切换能力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觉得这个例子可能会引起一些朋友的共鸣,他们会想到:对啊~拍鸟类降落水面、小熊猫在树上打闹嬉戏,吹起蒲公英种子的慢动作也不是一个广角镜头就能轻易做到的事情。

为了更配得上旗舰的称号的体验,我们现在让特写镜头也有升格能力,如何?

我想某品牌的产品经理不可能没想过这件事(毕竟是当时的顶级旗舰)。但现实是能跟上这个思路的硬件需要怎样的规制?4K120p意味着一旦进入这个规格,快门速度就必须等于或高于1/120s,这件事情的挑战在于如果长焦镜头的光圈孔径与适配传感器采光效率没有突破,整件事情就没有落地的意义。OK,我们来看看vivo是怎么啃骨头并引发连锁反应的:

吆喝前先检查一下是否踏实梳理好眼前的结论。(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对喜欢抢一步先机就是巨大商机和流量的品牌来说,出发前的再三自省无异于压着多动症患者在椅子上看书一般难受)来看简单化后的逻辑链:

定制能触及空间布局上限的高规格传感器(需要同时满足与主摄同样的杜比视界录制规格)

如果规格上限受空间制约,如何进一步提升采光效率?(妙了,这不是把自家与索半合作已经成熟的VCS技术引入三星定制的契机吗?)

如何让镜头最高效地利用有限空间?(巧了,老伙伴蔡司有很多话要说)

如何让镜头更透光的同时拥有更纯净的色彩?(对了,HOYA在成都就有厂生产超低色散玻璃)

既然这些都有了,要不要逼出定制长焦传感器输出像素的极限?

那我们再加把油,让这个极限的适用范围变得更广些!(针对性优化OIS,试试能不能过CIPA高评级)

这一切表面上看起来都是为了更好的画质与产出,但一旦梳通后就会一开全开,各种更高清晰度、更纯净色彩、更强暗光画质、更高规制的拍摄与视频体验、可以为自己所用了。

这就是不争先、慢工细活的好处,在别人处理在意的表象事情,抢节奏时,自己安心把更多时间用于梳理表象以下的事情,一旦把脉络上的结一个个踏踏实实解开理顺、打通摸透了,很多暂时还没显露的「隐患」也就消失了。

隐患?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隐患在这里指的是低级别的装配品质在小底传感器方案采用时,暂时不会显露出劣势,到较大底方案时就会浮出水面被用户察觉了。

B站有个在影像技术圈内很有名的UP主,他买的某品牌旗舰主摄出现了歪轴现象(标板画面测试左右侧成像不仅不一样且中心到周边区域的衰竭很厉害),成像完全不符合旗舰身份。为了确定是否是个例时在群里征求更多样本,我寄了自己的手机给他(在线下店首发买的),当他开始第二次测试时发现除了我的那个劣化轻微,其他的全部歪轴......

这件事让我想到了保时捷广告的那句「制动力永远比动力重要」。

纸面参数重要,但支撑这些参数的点滴钻研和那些看不见的参数其实更重要。(比如滴胶规格不合格导致高负载工况下受热膨胀过度,顶开了部件连接,导致大量用户Wifi断联。粗糙的品控与设计让不起眼的滴胶成了决定体验品质的关键,是不是很可笑?但它又确实无法用纸面参数体现)

抢首发、抢节奏,同时管理机制又无法与精益生产相调和,导致的后果就是因没吃透留下了隐患。如何规避隐患?

只有吃透因果并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即使这些努力与沉淀无法在纸面参数上体现也不要轻易用虚荣的心态对待。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没错,懂行的朋友知道我接下来要说AOA / LISA的重要性了,这是发布会和沟通会都没有提及的但却极为关键的技术。

设计、制造、组装、成品这四个环节在本质上就是不断削弱性能上限的流程,没有完美的递进关系,即使有天才光学师与极佳的物料供应商辅佐,所有理想峰值依然会在进入下个流程时被损耗些许,而在这其中对最终结果影响最大的就是组装,你可以理解用完美品质的积木搭建立柱,孩童与成人能搭建的极限高度是完全不同的。在无尘环境下光学镜头组装中影响最恶劣的工差是偏心,多组镜片的圆心无法精准对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歪轴),歪轴的影响有多大呢?如果你用过早期的索尼G Master镜头(该品牌定位最高的级别)且用的足够多时会发现同一规格的变焦镜头表现参差不齐,某些成像就很对得起一万多的售价,即使画面边缘也有如同广告描述的那样清晰锐利,而有些则是一言难尽如三四千元的级别,这种中心相差不大,边缘表现个体间相差明显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歪轴,它的存在有概率性,可一旦遇上,就能把用户对理想值的所有期待打得支离破碎。

你觉得这是很严重的事情了?

其实还好,对于可换镜头这种可以用长度换性能的方案,不太会有因空间严重制约而不得不使用复杂高阶非球面镜片的情况,大多数的片形都是比较柔和的,但到手机这里就明显不同了,各种形状怪异的非曲面镜片因光路长度限制而被采用,一旦光轴歪了,那后果就严重得多了。

(如果对此没有概念的话你可以想象两个碗没有对齐的情况以及......两片乐事大波浪薯片没有对齐的情况,对于后者......是不是想想就发毛?)

所以比以往更严谨更精准的光轴对齐对拥有大底与复杂片形的旗舰手机来说是件极为重要但事实上并没被引起重视的环节。据我所知vivo是目前唯一一个在产品影像环节表示了自己使用LISA / AOA工艺的品牌(虽然没给哪怕一句描述,但好歹出现在了PPT胶片上)。也正是有了中心对齐与更多矫正组装精度的流程支援,让边缘区域成像更为扎实的「精度跃迁」才成了可能。(没有对精益管理的敬畏,只会把「台上老师讲课、台下学生吵闹」的结果上下蔓延)

多个流程繁琐吗?会降低成品率吗?

显然会,但也正是因为这个藏在台面下,无法被纸面参数表达的细节让我清楚看到了即使同样有德国大厂的贴标认证,但不同品牌「旗舰」间的差距却不小。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觉得很可能有蔡司的工程师给出了提议与经验(在X100 Pro的一英寸主摄上我们就看到过这个工艺,而X100 Ultra则是覆盖了主摄与长焦),所以「vivo蔡司合作就是指导指导色彩、套个滤镜、给个标」的说法现在可以完结了,两者合作的深度已经开始从单纯的影像记录逐渐下潜到视觉健康感知的领域了。对于vivo来说蔡司这个蓝厂是有着无穷光学经验的宝藏,而对蔡司这个光学巨擘来说,vivo这蓝厂是个做事风格又与自己气质理念契合的搭档,而且基数庞大的用户又可以加速品牌推广认知的进程。两家的合作时间已是业界最长,但在这两家理性、踏实的品牌眼中现在的所有只是将来的起点,我相信也希望这种「真正的契合」会一直持续下去,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意想不到、可以深挖的惊喜。

我是N大,感谢你阅读到这里,喜欢的话欢迎点赞收藏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