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誰是中國漫畫首創者?

2024-04-30國風

中國近現代漫畫的形成與陳師曾以文人精英身份參與漫畫概念的建構與實踐是分不開的。他在1909年的【逾墻圖】跋文中清晰地界定了漫畫的概念——筆法簡拙而註重意涵,並在1912年的【太平洋報】上發表了大量漫畫作品,開國內抒情漫畫之先河。

陳師曾 【逾墻圖】(局部) 紙本設色 1909年 中國美術館藏

1898年7月,中國香港的【輔仁文社社刊】刊發了由謝纘泰創作的【時局全圖】,借地圖與動物形象展現了當時帝國主義分食中國的危急狀態,基本被認定為中國第一幅現代意義上的時事政治漫畫。不過,「漫畫」之名最早出現在中國是在1904年3月17日的上海【警鐘時報】。該報開設了以「時事漫畫」為題的專欄。在此之後,1907年12月的【中外小說林】第17期開始在扉頁上以「漫畫」為名刊載圖畫,1911年的【兒童生活】開設了「詩歌與漫畫」欄目,1916年5月的【明國日報】刊登了以「方生漫畫」為標註的【掩醜有余禦敵不足】,1918年7月的【新中外畫報】第30期出現了以「伯塵漫畫」為落款的【唐孫問答】等。與此同時,【時事報圖畫雜俎】【人鏡畫報】【真相畫報】【滑稽雜誌】【上海潑克】等刊物以「諷刺畫」「滑稽畫」等為名發表了許多作品。這些都說明了在1925年【子愷漫畫】問世、「漫畫」一詞廣泛進入公眾視野之前,無論是漫畫之名,還是漫畫之實,在中國本土都已經有了長期的積澱。

陳師曾 【古木幽篁】 【太平洋報】1912年4月20日第10版漫畫

倘若以豐子愷將漫畫分為感想漫畫、諷刺漫畫與宣傳漫畫的標準來看,20世紀初期的漫畫大多都可歸為宣傳漫畫和諷刺漫畫的範疇。這些漫畫常常以抵禦外侮、恢復國權、抨擊時政等為主題,帶有濃郁的反帝反封建色彩,重視社會時效性與功能性。其中的感想漫畫,或者說是圍繞著情感抒發與意象感召,以詩意表達為特質的抒情漫畫,則以「子愷漫畫」最具典型性。豐子愷常常把陳師曾作為當時漫畫創作的首倡者。陳師曾對漫畫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這一方面體現在他對「漫畫」一詞的概念界定上——可以說,他是近代中國最早對漫畫之意涵作出清晰解釋的畫家,另一方面體現在他為【太平洋報】繪制的一批即興之作方面。這批作品實質上是20世紀初期漫畫創作的重要實踐,凸顯出了強烈的抒情特質與中國畫的筆墨特點,對後來漫畫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陳師曾對漫畫首次作出解釋是在1909年所作的【逾墻圖】中。該畫是中國美術館藏【人物】冊四開之一,畫面略施淡彩,人物形神兼備。畫面中,陳師曾以寥寥數筆勾勒了一位逾墻出走的男子,雖未詳盡刻畫這一男子的細節,卻在勾點之間巧妙地表現出了其緊張之態。畫中跋文曰:「有所謂漫畫者,筆致簡拙,而托意俶詭,涵法頗著。日本則北齋而外,無其人。吾國癭瓢子、八大山人近似之,而非專家也。公湛吾友以舊絹屬畫,遂戲仿之,聊博一粲。」這段跋文雖然不長,但包含了多層意思。

陳師曾 【落日放船好】 【太平洋報】1912年5月3日第10版漫畫

一方面,其界定了漫畫的概念。陳師曾認為,漫畫即「筆致簡拙,而托意俶詭,涵法頗著」的繪畫。漫畫在繪畫語言上帶有「簡拙」感,這一概述顯然帶有從中國畫品評話語出發的性質,而漫畫的意涵則指向畫作離奇的情節和怪誕的敘事方式——這種敘事方式可以達到「托意」的作用。實際上,陳師曾對漫畫的解釋與後來豐子愷認為的漫畫是「簡筆而註重意義的一種繪畫」已經非常接近了。

另一方面,陳師曾還對漫畫進行了簡要的溯源。從他對葛飾北齋的高度推崇可知,其所言「漫畫」一詞很有可能源於1814年出版的【北齋漫畫】。雖然【北齋漫畫】並非是日本最早提及「漫畫」一詞的文獻,但其對日本漫畫的發展卻有著重要影響。【北齋漫畫】中對日本江戶時代的世俗風情進行了誇張而幽默的精妙表達。彼時,浮世繪藝術陷入平庸、粗俗與同質化的語境之中,而葛飾北齋作為獨立畫家,顯現出了獨具特色的自我意識,認為漫畫應是「漫然所繪之畫」。陳師曾也借鑒了這一觀點,強調隨性作畫的狀態。其實相較於現代意義上的漫畫,【北齋漫畫】更接近於「畫譜」,而其從本意上來說也是為學生習畫所作。陳師曾在【逾墻圖】跋文末尾言及「遂戲仿之」,極有可能意指其模仿了葛飾北齋的「漫筆」。

陳師曾 【無題】 【太平洋報】1912年5月6日第10版漫畫

陳師曾還提到清代畫家黃慎與朱耷。此二人在當時都屬於離經叛道且有革新精神的畫家,以大寫意繪畫聞名。陳師曾認為,他們的畫風與葛飾北齋相近而又不相同,可謂「筆致簡拙」。這裏的「筆致」在很大程度上特指中國畫的寫意筆法。不過,就漫畫的源頭而言,陳師曾認為二人「非專家也」。

在【逾墻圖】跋文的最後,陳師曾還記述了此畫是為蔡可權(號公湛)所作。二人為江西同鄉。陳師曾在1900年4月遷居金陵之時作有【金縷曲·徙居白門留別公湛】一詞,從中可見其赴日留學之前已同蔡氏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陳師曾1909年夏天從日本回國,而蔡可權於1908年進入部曹,以主事簽分民政部營繕司,授江西自治籌備處參議。根據跋文所寫「宣統元年春二月」來推斷,【逾墻圖】很有可能畫於日本。陳師曾或許是看到了葛飾北齋所作的漫畫,因而模仿漫畫戲筆而作,並融入中國畫手法,於無意間開創了本土畫學與異質文脈傳統相融合的漫畫,繼而成為在中國建構漫畫理念並付諸創作實踐的先驅。

陳師曾 【乞食二】 【太平洋報】1912年5月16日第12版漫畫

陳師曾對現代漫畫的貢獻還見於姚雨平在上海創辦的【太平洋報】之中。陳師曾等人刊發在【太平洋報】上的漫畫根據題材大致可分為三類。其一是帶有諷刺、滑稽意味的「漫筆」,如陳師曾的【舔痔】【胯下之英雄】【淮南雞犬】【乞食一】【乞食二】和【乞食三】等。【舔痔】描繪了一個身著長衫的男子正津津有味地舔舐著碩大的「痔」字,手法巧妙且帶有深刻的批判意味,諷刺了對腐朽制度趨之若鶩的時人。「乞食」系列表現了乞丐乞討的場景,是陳師曾對現實生活的一種對映,顯現出其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諷喻態度。特別是【乞食二】中以木作枕的場景,淋漓盡致地表現了當時許多人的麻木和愚昧。

陳師曾 【北京風俗圖·乞討婆】 28.5cm×34.7cm 紙本設色 1915—1917年 中國美術館藏

其二是以古詩為主題的詩意創作,如陳師曾的【春江水暖鴨先知】【此山不語看中原】【偶坐似是商山翁】【落日放船好】【桃花盡日隨流水】【落月掛柳看懸珠】、沈翰的【一葉硯池秋,清風滿淇澳】【一半黑時猶有骨,十分紅處便成灰】和葉與仁的【斜日柳邊擲錦梭】等作品。這些作品用寥寥幾筆便勾勒出古詩所吟詠的意境,在筆墨之中凝結了新的時代意涵。以陳師曾的【此山不語看中原】為例,其詩文出自清代龔自珍的【己亥雜詩】。陳氏依托詩意,僅用數筆皴擦便塗抹出山巒的外形,其中巧妙的留白仿佛雲霧繚繞,於咫尺山水之間表達出了對歷史洪流的感懷,同時不免使人聯想到當時動蕩的時局。

其三是頗有隨筆意味的戲墨小品,其中涵蓋山水、花鳥、器物等諸多種類,如陳師曾的【西山薔蜜】【松風傳韻】【麥】【釘盤俊味】【東坡茶銚】以及許多未題寫款識的作品。這些作品多為畫家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物象而隨手塗抹寫就,寄情之余又奇趣盎然。

陳師曾 【北京風俗圖·墻有耳】 28.5cm×34.7cm 紙本設色 1915—1917年 中國美術館藏

陳師曾從精英文化的視角,為漫畫建構了一個相對完整且可被闡發的概念。雖然他對漫畫概念的建構與創作實踐具有特定時段內的「玩票」色彩,一如他對漫畫之「漫」的理解是「漫筆」隨性所作,但這些卻對後來的漫畫家產生了直接的影響。無論是豐子愷將竹久夢幻二的畫風與傳統文人畫相結合而創作的漫畫,還是張光宇引入現代主義,將之與民間傳統相整合後創作了【民間情歌】,抑或是魯少飛、葉淺予、丁聰、張仃等諸多漫畫家在東西方文化交融背景下所進行的多元探索,在本質上都踐行著陳師曾所奠定的學理基礎,即註重簡約形式與深刻寓意的統一。

本文節選自【中國美術】2024年第1期

【陳師曾與中國現代漫畫藝術的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