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為什麽足三裏有這麽大的作用呢?

2024-04-30健康

深藏於華夏大地的中醫智慧,如璀璨繁星,歷經千年依舊熠熠生輝。它不只是一種醫療體系,更是一種生活哲學,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之道。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讓我們暫時放下喧囂,傾聽身體的聲音,感受中醫的深邃與廣闊。它將引領我們走進一個充滿神秘與魅力的世界,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重拾健康的密碼。快來跟隨中醫的腳步,開啟一場身心靈的奇妙旅程吧!

中醫思維

本篇內容詳細介紹一下為什麽足三裏有這麽大的作用呢?這的確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

先說一下足三裏的基礎資訊:

足三裏,胃經穴。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功能作用:燥化脾濕,生發胃氣。穴義:胃經氣血在此形成較大的氣血常;執行規律:地部脾土燥化水濕後固化於穴周內外,天部之氣則循胃經上行。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的稀濕脾土及天部的氣態物。

足三裏針灸圖

名解:1、足三裏:足,指穴所在部位為足部,別於手三裏穴之名也。三裏,指穴內物質作用的範圍也。足三裏名意指胃經氣血物質在此形成較大的範圍常本穴物質為犢鼻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散於本穴的開闊之地,經水大量氣化上行於天,形成一個較大氣血場範圍,如三裏方圓之地,故名足三裏。三裏、下三裏名意與足三裏同,下,指本穴位處足之下部,別於手三裏所在之部。2、胃經合穴:因胃經自厲兌穴起,足三裏穴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氣皆匯合於此,故為胃經合穴。3、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物質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氣血的主要變化是地部經水氣化於天,變為天部經氣,物質的運動無風木的橫行、火的炎上、水的潤下等特征,只有土的長養特性,故本穴屬土。

俗話說「人活著全靠一口氣」,氣有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先天之氣稟賦於父母,即是原氣;後天之氣,是來源於胃所化生的水谷之氣,即營氣和衛氣;先天之氣需要後天之氣的補充,兩者合稱為真氣。所以【靈樞·刺節真邪】說:「真氣者,所受與天,與谷氣並而充身也。」行於經隧中的氣主要就是營氣和原氣,因為經脈內連於臟腑,所以直接灌註於五臟六腑的氣也主要是營氣與原氣,因此治療臟腑之疾也應該從原氣和營氣著手。「四關主治五臟」就是從原氣入手,「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裏」就是從營氣入手。

氣血不足

調營氣就必須從胃入手,為什麽從胃入手呢?

【靈樞】說:「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營氣之道,內谷為主,谷入於胃,乃傳之肺。」、「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註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註於肺。」、「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所以上面說得很明白:胃是水谷氣血之海,也是五臟六腑之海,是產生營衛之氣的地方,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和胃經,所以調營氣就必須從胃入手。

因為足三裏是胃的下合穴,合治內腑,所以調胃首取足三裏。

「四關主治五臟」和「陰在陽疾者取之下陵三裏」,雖然分別說的是五臟病和六腑病的治療原則,但只是有所偏重而已。四關也可治六腑,所以【靈樞·九針十二原】說:「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也。」三裏也可治五臟,所以【靈樞·五邪第二十】說:「邪在脾胃……皆調於三裏。」【靈樞·脹論第三十五】治療五臟六腑之脹用「三裏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

古人想用最簡練的語言,把針灸最基本、最重要的事情及一些原則性的東西濃縮後告訴大家,「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為之法。」針灸有兩件東西是最基本的:針具和穴位。針具有九針,穴位有365穴;九針各有所宜,穴位最重要的是十二原穴。所以才有「九針十二原」。

正因為古人把最重要的事情和最基本的原則進行高度概括後告訴了大家,所以講了九針,說「九針畢矣」;講了經絡穴位,說「知其要者,一言而終」;講了刺法,說「針道畢矣」、「刺之道畢矣」;講了針刺不當之害,說「針害畢矣」;講了疾病的治療,說「疾雖久,猶可畢矣」。你想一下,那麽多的內容,那麽高深的道理,結果分別說了幾句話後,就說「畢矣」、「畢矣」、「畢矣」、「畢矣」、「一言而終」,用了四個「畢」和一個「終」。

正骨

針具也好,經絡穴位也好,刺法也好,最終的目的還是要落腳在治療疾病上,疾病那麽多,各種疾病的治療方法又不一樣,怎麽能用幾句話就說完了呢?因為人體最重要的部份是五髒六腑,所以在這一篇中就主要講了五臟病和六腑病的治療原則。五臟病的治療原則就是「四關主治五臟」,我們在上面已經對這句話進行了分析。

那麽六腑病的治療原則是什麽呢?

「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裏」實際上講的就是六腑病的治療原則。

下陵三裏就是足三裏,「入於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肟骨外三裏也,為合。」叫下陵三裏也是為了和手陽明大腸經的手三裏相區別。可就是「陰有陽疾」這麽簡簡單單的4個字,歷代醫家的認識卻很不一致。

「陰經有陽病者,當取之下陵三裏」。「陰經」好理解,什麽是「陽病」呢?還是讓人一頭霧水。之後張介賓、張誌聰等醫家,有認為是「表邪入裏」者,有認為是「熱在陰分」者,莫衷一是。

問題的關鍵在對「陰」、「陽」的理解上。「是故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所以,「陰有陽疾」的「陰」是指內為陰、腹為陰; 「陽」是指「六腑為陽」,「陰有陽疾」就是指處於體內腹部陰處的六陽腑有病,所以「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裏」,即六腑有病取足三裏。

足三裏是胃的下合穴,治療胃腑病好理解,但是否六腑的病都可以用它來治療呢?從【靈樞】對足三裏的套用來看,回答是肯定的。書中有多處提到足三裏,除一處是治療著痹不已外,其余都是治療六腑病。

治大腸小腸病:【靈樞·四時氣第十九】:「腸中不便,取三裏,盛瀉之,虛補之。」

治大腸病:【靈樞·四時氣第十九】:「邪在大腸,刺育之原、巨虛上廉、三裏。」

治腸胃病:【靈樞·五亂第三十四】:「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者,取之三裏。」

治膽腑病:【靈樞·四時氣第十九】:「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憎憎,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裏以下胃氣逆……」

治膀胱三焦病:【靈樞·四時氣第十九】:「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裏。」

正因為足三裏可以治療六腑病,而六腑都在肚腹內,所以四總穴歌說:「肚腹三裏留。」

以上內容純屬科普

學習中醫:四關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