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趙匡胤輕而易舉就黃袍加身,柴榮就沒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防範嗎?

2024-05-01歷史

五代十國時期,朝代更叠頻繁,皇權易主。後周世宗柴榮在位六年,雄才大略,誌在統一天下,卻英年早逝。繼位者柴宗訓年僅七歲,趙匡胤這個禁軍統帥趁機奪取皇權,輕而易舉建立了宋朝。柴榮臨終之際,雖然撤換了張永德,但趙匡胤最終還是背叛了他。難道柴榮就沒有留下心腹忠臣來輔佐幼主,防範趙匡胤的篡位嗎?這背後是否還隱藏著某些不為人知的內幕?

柴榮雄心萬丈

後周世宗柴榮可謂是五代十國時期最為神武雄略的一位皇帝。他出身名門,自幼飽讀詩書,對武藝亦有涉獵。公元951年,柴榮被郭威冊封為相國,隨後不久即被郭威冊立為太子。

公元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繼位成為後周第二代皇帝。繼位之初,柴榮便著手大刀闊斧的改革,整頓吏治,重振軍紀。他親自率軍征討四方,先後平定了陳佃、李存勖等割據勢力,將後周的版圖一步步擴大。

柴榮雄心萬丈,誌在統一天下。他曾立下誓言:"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這無疑彰顯了他的遠大抱負和決心。為實作這一目標,柴榮采取了先易後難的策略,分階段逐步擴張疆土。

在位六年間,柴榮發動了四次重大戰役,戰果累累。他先後平定了陳佃、李存勖等割據勢力,將後周疆土擴充套件至黃河以北。隨後,柴榮又親率大軍北伐遼國,僅22天就連收三關三州共十七縣,戰績赫赫。

可以說,柴榮繼位後勵精圖治,對內大刀闊斧改革,對外南征北戰,雄心勃勃,誌在統一天下。他的這一系列施政,無疑為後周的統一奠定了堅實基礎。倘若柴榮有足夠的時日,定能最終完成統一大業,開創一個新的太平盛世。

柴榮英年早逝

盡管柴榮雄心萬丈,誌在統一天下,但命運卻沒有給他足夠的時日。公元959年,柴榮親率大軍北伐遼國,此次北伐異常順利,僅22天就連收三關三州共十七縣。本來柴榮是想乘勝追擊,直搗幽州。但就在這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襲擊了柴榮,他不得不中止了北伐的行程,班師回朝。

回朝後,柴榮的病情一直未見好轉,反而日漸加重。當年冬天,柴榮的病情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宮中上下為柴榮焦慮萬分,各種權衡都在進行。畢竟柴榮的繼承人柴宗訓年僅七歲,若柴榮有什麽閃失,後周的江山定將岌岌可危。

柴榮深知自己時日無多,他著手為後周未來作最後的部署安排。在一次審閱文書時,柴榮發現了一個看似無甚的木板,板上刻著"點檢作天子"五個大字,這無疑是對皇權的直接挑釁。柴榮當機立斷,立即撤換了殿前都點檢張永德,改由心腹大將趙匡胤接任。

然而,這已是柴榮臨終前能做的最後一件事了。公元960年正月十五日,柴榮就在39歲的高齡與世長辭,英年早逝,遺憾萬分。柴榮去世時,後周的統一大業尚未完成,他曾立下的"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願,也就此付之東流。

柴榮英年早逝,實在是後周的一大悲劇。倘若他有足夠的時日,定能最終完成統一大業,開創一個新的太平盛世。可惜天不假年,柴榮的宏圖大計就此擱淺,後周的前景也就此陷入迷霧重重。

柴榮作為一代英明神武的君主,自然深知五代十國時期朝代更叠頻繁的根源所在——武將擁兵自重,節度使割據。這一切可追溯至唐朝中後期,安史之亂平定後,藩鎮割據,節度使擁兵自重的問題就已經初現端倪。到了五代十國時期,這一問題更是演變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誰的拳頭硬,誰就能說了算。

身處這樣的環境,柴榮自然也深知武將勢大的弊端。他希望能夠先完成統一大業,再來解決這一頑疾。因此,在繼位之初,柴榮雖然大刀闊斧改革,但並未對武將擁兵自重的問題下手。相反,他更多是在整頓吏治、重振軍紀,為未來統一大業打下基礎。

可惜命運沒有給柴榮足夠的時日。公元959年,柴榮準備攻打幽州時突發疾病,不得不中止北伐。回朝後,柴榮的病情一直未見好轉,反而日漸加重。臨終之際,柴榮只來得及撤換了殿前都點檢張永德,改由心腹大將趙匡胤接任。

對於趙匡胤,柴榮曾抱有一些僥幸的心理。畢竟,趙匡胤是柴榮的心腹大將,曾經對柴榮忠心耿耿。柴榮希望,即便趙匡胤日後反叛,也不至於殺光自己的後代。然而,事與願違,趙匡胤最終還是走上了武將的老路,背叛了柴榮。

五代十國時期,朝代更叠頻繁,新王朝的建立者往往就是舊朝的心腹大將。他們對老領導忠心耿耿,輔佐老領導建國,但老領導一死,忠心也就跟著沒了。拳頭便是硬道理,誰的拳頭硬,誰就能稱王稱霸。

這一切,柴榮都是再清楚不過了。只可惜,他來不及徹底解決這一頑疾,便英年早逝,未能實作統一大業。後周的江山,就此陷入了動蕩之中。

趙匡胤輕而易舉黃袍加身

柴榮英年早逝,後周的江山就此陷入動蕩之中。柴榮的繼承人柴宗訓年僅七歲,典型的"主少國疑"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朝野自然不會服從一個年幼的君主,權力便很容易落入他人之手。

趙匡胤作為柴榮臨終前換上的殿前都點檢,掌管著後周的禁軍重權,自然成為了奪取皇權的最有力者。柴榮去世後不久,趙匡胤果然按捺不住,趁柴宗訓年幼無權,朝野不服的有利時機,發動了兵變,逼迫柴宗訓禪讓江山。

就這樣,趙匡胤輕而易舉地黃袍加身,取代後周,建立了宋朝。宋朝的建立,標誌著五代十國時期又一個新王朝的開端。

趙匡胤之所以能夠如此輕易奪取皇權,除了柴宗訓年幼無權這一有利時機外,更重要的是後周朝野對柴宗訓根本就不服氣。畢竟,柴宗訓只是柴榮的養子,並非嫡傳子嗣,他的皇位繼承合法性就存在一些爭議。

另一方面,趙匡胤作為柴榮的心腹大將,在軍中聲望極高,加之掌控著後周的禁軍重權,自然就成為了奪取皇權的最佳人選。可以說,趙匡胤黃袍加身,是在情理之中。

不過,趙匡胤能夠如此輕而易舉地奪取皇權,也折射出了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普遍現象——武將擁兵自重,拳頭就是硬道理。在這個時代,誰的拳頭硬,誰就能稱王稱霸。趙匡胤之所以能夠輕易取代柴宗訓,正是因為他掌控了後周的禁軍重權。

值得一提的是,趙匡胤雖然是柴榮的心腹大將,但他最終還是走上了背叛老東家的老路。這在五代十國時期也是一種普遍現象,新王朝的建立者往往就是舊朝的心腹大將,他們對老領導忠心耿耿,但老領導一死,忠心也就跟著沒了。